觀賞加氏蝴蝶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加氏蝴蝶魚,Chaetodon gardineri ,蝴蝶魚科蝴蝶魚屬。本魚呈圓形,吻短,體白色,體長可達17厘米。分布在亞丁灣,阿曼灣海域。
介紹
加氏蝴蝶魚Chaetodon gardineri棲息於深海的外緣珊瑚礁區,通常發現於25米以下的深度,極少活動到15米以內的深度。體高側扁,嘴尖伸長,銀白色至黃褐色,體側有斜向排列的黃色斑點,面部有黑色帶覆蓋眼睛,身體後部以及背鰭黑色,背鰭外邊緣、尾鰭、臀鰭亮黃色。黑色的背鰭和黃色的臀鰭是它們區別於相似物種的關鍵特徵。背鰭硬棘12枚,軟條20-22枚;胸鰭圓形透明,鰭條13-14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18-19枚。側線鱗片33-36枚。[1]
少見於水族貿易,不過飼養條件可以等同於其他蝴蝶魚處理,適宜溫和魚類的純魚缸,除配對的伴侶外不宜同屬或類似外觀混養,需要活石造景供其躲藏,較大的開闊空間供其游泳,最好有微藻或大型藻類生長,目前還沒有長期飼養的成功報道。
體貌特徵
本魚呈圓形,吻短,體白色,體側布滿斜向排列的淡黃色斑點,身體後側靠近尾鰭的地方有一黑色區塊,延伸至背鰭。頭部有一黑色帶黃邊的的條紋穿過眼睛。鰓蓋邊緣為黃色。背鰭具黃色邊,臀鰭、尾鰭黃色。背鰭硬棘12枚、背鰭軟條20-22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18-19枚。體長可達17厘米。
生態
本魚除尾鰭末端呈透明無色外,魚體為一致的黃色。具棕色藍緣的眼帶,其寬度小於眼徑。另在體後方的側線上有一具藍緣的黑色大斑背;另自鰓蓋後方有2條白色細斜帶往臀鰭延伸,一在胸鰭基部前,另一則在胸鰭基部後,其體側斑紋特別,極易辨認。鰭硬棘13至14枚、軟條15至17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14至16枚。體長可達18公分。
深度
本魚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東非、亞丁灣、馬爾代夫、科摩羅、毛里求斯、塞舌爾群島、斯里蘭卡、菲律賓、印尼、中國南海、日本、台灣、越南、[[[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澳洲、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帕勞、諾魯、斐濟群島、夏威夷群島、法屬波里尼西亞、復活節島、加拉巴哥群島、東加、基里巴斯、圖瓦盧、萬納杜、薩摩亞群島、厄瓜多爾、墨西哥等海域。
分布
本氏蝴蝶魚,又稱雙絲蝴蝶魚,俗名本氏蝶,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範圍:西印度洋,亞丁灣至阿曼灣東至斯里蘭卡,安達曼海和阿拉伯海,波斯灣也有發現。
經濟利用
本魚棲息在礁湖及向海礁坡上珊瑚叢生的海域,幼魚則常在較淺處的珊瑚軸孔叢中出現。成魚常成對出現。多以珊瑚蟲為食。
飼養
建議水族箱尺寸:750升
飼養難度:難
珊瑚兼容性:小心
鹽度:1.020-1.026
溫度:23-28℃
性情:溫和
食物:雜食,包括藻類,底棲無脊椎動物,石珊瑚和各類軟珊瑚海綿等
最大體長:17厘米
生活水深:2-91米
IUCN評級:LC 低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