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見螢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見螢火》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見螢火》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六句都在寫螢火蟲,末二句突然說到"發愁"。全詩有意識地通篇皆用口語,在用韻方式上是首句入韻平起式。

此詩當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公元767年),當時杜甫56歲,生活在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見螢火[1]

作品別名;見螢光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見螢火》[2]

巫山秋夜螢火飛,簾疏巧入坐人衣。

忽驚屋裡琴書冷,復亂檐邊星宿稀。

卻繞井闌添個個,偶經花蕊弄輝輝。

滄江白髮愁看汝,來歲如今歸未歸。

作品注釋

⑴螢火,螢火蟲

⑵疏簾,編制的較為稀疏的帘子。關於"坐人衣",有兩種看法。仇兆鰲注認為意思是螢火蟲"坐"在人的衣服上,並舉出"黃鸝並坐交愁濕"(《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為證;浦起龍注認為這是指"坐人"之衣。兩說都有道理。總之,這裡的意思是,螢火蟲落在人的衣服上。

⑶亂,擾亂。檐,房檐。星宿稀,稀疏的星光。王嗣奭:坐,如黃鶯並坐之坐;琴書添冷,夜涼故也;星宿同希,高飛故也。

⑷弄:耍弄,炫耀。輝輝:形容忽明忽暗的光,例如"輝輝星近樓"(不寐)。邵寶注:卻繞,見聚散不長;偶經,見明滅不定。照入井中,一螢兩影,若添個個;閃過花間,其光互映,如弄輝輝。顧宸:螢尾耀光,迭開迭舍,不停一瞬,如弄光然,"弄"字工於肖物。莫礪鋒:"弄輝輝"為唐代口語。

⑸滄江,泛指江,因水面呈青蒼色,所以稱為滄江。來歲如今,明年的此時。"滄江"與"白髮","來歲"與"如今",為句中自對。

名家點評

《杜工部草堂詩話》:黃常明《詩話》:數物以"個",謂食為"吃",甚近鄙俗,獨杜屢用。"峽口驚猿聞一個"……"卻繞井邊添個個"……蓋篇中大概奇特,可以映帶者也。

《唐詩歸》:鍾雲:細("簾疏巧入"句下)。

《杜臆》:本意全在末二句,而借螢以發端,正《詩》之興也。乃其描螢火,入神在"弄輝輝"。然"經花蕊"而"弄輝",似自以為得所者,以起下"歸未歸",不可謂全無涉也。

《杜詩解》:題是《見螢火》,詩卻從"見"字寫出。"屋裡琴書冷"用"忽驚"字,妙。天熱,螢在空野處飛,今見其入屋,必且驚曰:"天又冷起來了。"……"滄江"、"白髮",字法對映,正寫"愁"字。

《義門讀書記》:寫得歷亂飛揚,又句句是"見"字。……"忽驚屋裡琴節冷","冷"字與"火"字關應得妙。……"滄江白髮愁看汝",收出"見"字。楊雲:"滄江"、"白髮",又因螢火照出,映帶絕妙。

《杜詩詳註》:"螢火飛",領下五句,自山而簾,自簾而衣,從外飛入內;屋而檐,自井而花,從近飛出遠:六句皆摩寫"見"字邵雲:"卻繞",見聚散不常;"偶經",見明滅不定;照入井中,一螢兩影,若"添個個";閃過花間,其光互映,如"弄輝輝"。顧注:螢尾耀光,迭開迭闔,不停一瞬,如弄光然,"弄"字工於肖物。

《杜詩說》:"見"字中,去來聚散,高下遠近,一一寫出。

唐宋詩醇》:結聯點入"見"字,便覺通體皆活。

《讀杜心解》:"坐"、"入"二字連續,蓋自謂也。……猝見螢火入衣,故接"忽驚"字;"琴書"正是坐處所對。因見入來之螢。便出外看到"檐前"群飛之螢,再看到"井闌",再看到"花蕊"層次如此。

杜詩鏡銓》:邵雲:流麗稱情,此為詠物上乘。

《古唐詩合解》:總只做"見"字,處處不脫秋夜光景。

作品鑑賞

黃生認為:"此借螢火以紀侯耳,非專詠螢火也。

"此詩前六句都在寫螢火蟲,末二句突然說到"發愁",還嘆息不知道明年能否回到故鄉,顯得有些突兀。

況且這裡的螢火蟲看起來生動活潑,不像晚秋時的樣子,也無法作春生秋死之嘆。王嗣奭指出:"本意全在末二,借螢發端,正詩之興也"。但未能說明為什麼借"螢"發興。其實,此詩的重點是悲秋。秋天是螢火蟲成蟲最多的時期。古人認為,秋天是隨螢火蟲出現而開始的。這從賈島的"一點新螢報秋信"(《夏夜登南樓》)可以明顯看出。

所以,杜甫見到螢火蟲,感到秋天又來了,從而感慨光陰易逝。

從語言上說,此詩似乎是有意識地通篇皆用口語。如第三句中"屋裡"二字,本來也可用"堂上"、"室內"等,但"屋裡"更近口語;第六句中"弄輝輝"也是唐代口語。聲諧語儷的七言律詩竟能純用口語寫成,這是杜甫的獨擅之技。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3]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4]

盛唐偉大的詩聖杜甫是大家都喜愛的文學家,他的詩歌情感內斂、沉鬱頓挫,充滿了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很多詩都留下了他的痛苦和沉思。比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就表現了作者濟世救民的使命感;「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也表現了他的聖人情懷。[5]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100秒看完杜甫的一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