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遞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西遞村 |
中文名稱: 西遞村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安徽省黟縣西遞鎮 形成年代: 北宋皇佑年間 主要產業: 旅遊業、農業 |
西遞村,安徽省黟縣西遞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地處黃山南麓、黟縣盆地南側, 村域面積10.7平方千米。 西遞村始建於北宋皇佑年間,發展於明朝景泰中葉,鼎盛於清代初期。
西遞村整體呈船形,四面環山,兩條溪流串村而過。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築多為木結構、磚牆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和建築的設計布局協調。村落空間變化靈活,建築色調樸素淡雅,是中國徽派建築藝術的典型代表。西遞村文化底蘊深厚,擁有徽州三雕、徽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0年,以西遞村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1年6月25日,西遞村古建築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11月,西遞村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2011年5月5日,西遞村景區被國家旅遊局正式授予"國家5A級旅遊景區"稱號。 2012年12月17日,西遞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公布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2020年8月26日,西遞村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 2021年12月,入選聯合國首批"最佳旅遊鄉村"名單。[1]
村落歷史
西遞村始建於北宋皇佑年間,發展於明朝景泰中葉,鼎盛於清代初期。
據胡氏壬派宗譜記載,西遞胡氏始祖昌翼公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唐天佑元年(904年),梁王朱全忠(溫)叛逆,逼迫遷都西安於河南洛陽,皇后何氏在行程中生下一男嬰。時有新安婺源人胡三(名清),宦遊於陝,受朝廷重託,秘密將皇子抱回原籍徽州府婺源考水,將其取名昌翼,改姓胡。昌翼即明經胡始祖。
北宋皇佑年間(又有元豐年間一說),胡昌翼第五代孫胡仕良因公往金陵,途經西遞鋪見其地群山環抱,風景秀麗,土質肥沃,遂舉家從婺源考水遷於西遞,從此在西遞耕讀並舉,繁衍生息。
宋代,黟立四鄉二十里,西遞村屬新政鄉明德里。
明代,以里為都,黟縣設四鄉十二都,鄉名未變。西遞村為新政鄉六都(稱西遞為里六都),沿至清末。
明清時期,西遞村周邊有奢公坑、何村、上元學堂、社屋山、冬生塢、九都嶺(新娘房)、天燈柱、天燈老爺、清福庵、洪家塢、青雲庵、前山、高庵(鍾塢)等小村落。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西遞村胡學梓捐資將漁亭永濟橋(河西岸)、通濟橋為石橋(河東岸)相接為一橋。
民國時期,黟縣改為區鄉建制。據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資料顯示,黟縣設3區1鎮8鄉,西遞村屬二區,西虹鄉管轄,下設保甲。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撤區設1鎮5鄉,西遞村為東文鄉屬轄,下仍設保甲。
1949年6月,黟縣廢除保甲制,建立鄉人民政權,全縣設碧陽、漁亭、際村、東文、碧芙、武林6鄉(鎮),下轄行政村。後撤鄉設碧陽、漁亭、古築、際村4區。7月間,撤區復設6鄉。西遞村為東文鄉西遞行政村。
1950年,黟縣改設5個區,下設行政村,西遞村為二區西遞行政村。
1952年5月30日,黟縣調整行政區劃,西遞行政村改為西遞鄉。
1954年冬至1956年冬,農業合作化時期,西遞鄉成立有三聯、一心、五星、同力、同裕、新民、株林7個初級社。
1956年2月,黟縣撤區並鄉,西遞鄉與潭虞、葉源、靄峰三鄉合併,成立東源鄉。
1956年冬,西遞鄉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合併為西遞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下設生產隊、作業組。
1958年9月,西遞鄉撤鄉鎮改制,成立紅旗人民公社,西遞村為生產大隊。
1959年4月,黟縣併入祁門,公社未動,更名黟城人民公社。原東源鄉劃為東源管理區。
1983年9月29日,公社體制改革,實行黨、政、企分開,東源人民公社改東源鄉人民政府。
1983年至1984年,農村體制改革,恢復鄉鎮人民政府。東源人民公社改為東源鄉,西遞村生產大隊改稱行政村,建立村民委員會,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
1984年12月,由黟縣文物管理所主持維修的西遞刺史石坊工程竣工。
1986年4月,西遞村籌集資金45萬元,架通高低壓輸電線路80華里,實現村村通電。
1986年9月,西遞村成立西遞旅遊景點管理處。
1998年12月,東源鄉更名西遞鎮。現西遞行政村由西遞、株嶺下2個自然村組成,下轄1、2、3、4、5、6、大興、大立、大同9個村民小組。
2016年,黟縣深化徽州古建築保護利用工程,開展西遞、宏村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行動,實施西遞胡文光刺史牌坊等8處國保古建築綜合修繕工程,啟動西遞古建築群消防安防工程。
村落特色
選址理念
徽州村落對選址很重視,典型布局是"枕山、環水、面屏"。西遞村"眾星皆拱北,諸水盡朝東,今東水西流,其地主富。"
西遞村坐落於黃山南麓,背靠羅峰山、石獅山,南面對案山南山塢,南北山在此迴環形成一處山坳。西遞村村內有三條溪水交匯,自北向南分別為金溪、前邊溪、後邊溪。
《西遞明經胡氏壬派宗譜》載:"壬派五世祖道經西遞鋪,見其山多拱秀,水勢西流,爰攜堪輿家入西川境,便觀形勢,有虎阜前蹲,羅峰拱秀,天馬湧泉之勝,犀牛望月之奇,""風燥水聚,土厚泉甘,遂自婺源遷來其間"。
空間布局
在布局上,西遞村呈舟船形狀,鱗次櫛比的戶戶民居,如大船的一間間船艙,村頭的牌坊及大樹宛如桅杆與風帆,附近的農田、湖田簇擁着村莊,好似大船停泊在港灣。
西遞村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除三條主街之外其他主要是南北向的小巷,巷道、溪流、建築布局相宜,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
建築特色
西遞村存有明清民居300餘幢,保存完好的有124幢。這些古民居風格獨特,造型優美,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為徽派建築典範, 西遞村享有"中國明清民居博物館"之譽。
西遞村古民居有着豐富的體型輪廓,樸素淡雅的建築色調。其外部體型輪廓比例和諧,一般都是青瓦、白牆,在綠水青山的映襯下,給人以清新雋逸、淡雅明快的美感。"馬頭牆"(俗稱"封火牆",原為防火需要)的設置是西遞古民居的另一特色,打破了一般牆面的單調,增加了建築的美感。
西遞村平面布局規整,天井庭院緊湊通融,古民居平面多作內向方形布局,面闊三間,明間廳堂,次間臥室,左右對稱。圍繞扁長形的天井構成三合院基本單元,基本單元一進一進地向縱深方向發展,形成二進堂、三進堂、四進堂甚至五進堂。後進高於前進,一堂高於一堂,有利於形成穿堂風,加強室內空氣流通。天井是住宅群體的生長點,具有承接和排除屋面流水、採光、通風之實用。由於屋面檐口都內朝天井,四周流水從檐口流入明坑,當地稱之為"四水歸堂",是徽商"聚財氣"、"肥水不流外地"思想的建築外化。
主要景點
綜述
西遞村中保存較完好明清民居為徽派建築,錯落有致,磚、木、石雕點綴其間,主要景點有胡文光牌樓、追慕堂、篤誼庭、敬愛堂、走馬樓、曠古齋、瑞玉庭、篤敬堂、桃李園、西園、東園、惇仁堂、履福堂、青雲軒、膺福堂、仰高堂、尚德堂、大夫第、迪吉堂等。 2001年6月25日,西遞村古建築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胡文光牌樓
胡文光牌樓建於明萬曆六年(1578年),俗稱"西遞牌樓",座落於西遞鎮西遞村口處,建築占地長15.75米,寬8.1米,面積為127.6平方米。為三間四柱五樓建築格式,是朝廷為表彰胡文光做官三十二年,政績卓著而恩賜其在自己家鄉豎建。牌樓高12.3米、寬9.95米,用黟縣青石建造,根主柱下有長方形石墩,兩端石柱皆用抱鼓石裝飾,中間兩根前後雕有兩對倒匍石獅,為枋柱支腳,造型逼真。牌樓為鏤空浮雕,工藝精湛,神采各異,主要雕刻有"麒麟嬉逐圖"、"鹿鶴同春圖"、"虎豹呈威圖"、"五獅戲珠圖"、文臣武將、"八仙",牌樓脊頭三對鰲魚觸鬚暈動,造型別致美觀。牌樓東西面匾額分別刻有"荊藩首相"和"膠州刺史"八個大字。
追慕堂
追慕堂建於清乾隆五十八年(1794年),為明經胡氏廿四世祖胡貫三,追思慕念祖父丙培公,父親應海公一生,崇文尚義,樂善好施而建。
追慕堂屋頂為飛檐翹角,八字型大門樓,檐下三元門外設有木欄,八字牆用整塊打磨光滑的黟縣大理石製成,堂內有李世明的功臣畫像和供奉着李世明塑像。
篤誼庭
篤誼庭又稱枕石小築,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1年),原為正三品通議大夫,江南六大首富之一胡貫三之幼子,清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宰相曹振鏞之婿胡元熙的故居。庭院大門為磚砌八字門樓,上嵌磚雕"紫氣東來"橫額,大門裡向門亭嵌有畫軸形石雕門額"枕石小築"四字。門亭兩側建有花瓶,綠葉形小門洞,分別嵌有"玉壺"、"鶯春"磚雕門額,內設當年主人供花木過冬的溫室。
敬愛堂
敬愛堂建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面積1800多平方米。堂前置飛檐翹角門樓;中設祭祀大廳,上下庭間開大型天井,左右分設東西兩廡,配以高昂的大理石柱;後為樓閣建築,樓下作為先人父母的享堂,樓上供奉列祖列宗神位。敬愛堂原為明經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之享堂,他的三個兒子為表示兄弟間互敬互愛,故將享堂改建成祠堂,取名"敬愛堂"。
敬愛堂祭祀大廳下庭的兩根6米高的黟縣青石柱與上庭兩根粗壯的白果木柱相映襯,承托規整的梁架。梁檁懸掛着"天恩重沐"、"上國琳琅"、"四世承恩"、"盛朝英俊"等多塊金字古匾,上庭正面木板壁上懸掛着祖宗的畫像,上懸匾額"百代蒸嘗"。下面正中是一把太師椅,兩邊縱列兩排羅漢椅、案,廳前還有一大几案,用於祭祀時放置祭品。上庭之後為樓式建築的供奉廳,供奉列祖宗神位。
走馬樓
走馬樓,又名凌雲閣,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系明經胡氏二十四世祖、江南六大首富之一官授正三品、通議大夫胡貫三為迎接三朝元老(清乾隆、嘉慶、道光三代)宰相親家曹振鏞(歙縣雄村人)而趕建。
相傳當年西遞首富胡貫三家族為迎接歙縣的親家、當朝宰相曹振鏞的到來而突擊營造的。現今的走馬樓是依據當年的布局重新修復的,並與相鄰的七哲祠遺蹟共成一個景點。走馬樓分上下兩層,粉牆墨瓦,飛檐翹角。現走馬樓內表演黃梅戲、拋彩球、茶道等節目。樓下有單孔石拱橋,名為梧賡古橋。西溪流水潺繞走馬樓,穿橋而過,在這裡可領略到"西遞八景"之一的"梧橋夜月"美景。
曠古齋
曠古齋建於清康熙年間,房子原主人是位"以商從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文人名士。
曠古齋是一座由庭院、花園和多單元房子組成的私家宅院。門樓上面雕刻有精美徽州三雕--木雕、磚雕、石雕。前樓廳堂的陳設是典型的古徽州風格,正面板牆上方懸掛的是一塊隸書宇大匾"曠古齋",匾額下是中堂畫,畫兩邊有兩副古對聯,其中一副是"孝悌傳家根本,詩書經世文章",這是一幅改字聯,其中把"孝悌"寫為"孝弟",更擴展了兄弟和睦之情;"文章"的章字中"早"字豎出了頭,以示多讀詩書早日出人頭地之意。
瑞玉庭
瑞玉庭建於清咸豐三年(1853年),房子原主人是位徽商,其布局處處圍繞一個"商"字,以體現主人身份和追求。庭院門罩上左右兩邊各有一塊元寶式的磚雕,刻有"富貴"二字,右牆上刻有"履道含和"四個大字;廳堂天井有"四水歸堂"之含意;天井四周雀替上的四季花鳥圖,廳堂太師壁兩側走廊過道上各有一個"商"字造型。廳堂的柱子上懸掛着"傳家之道"、"修身之道"和"經商之道"三副楹聯。此外在廳堂右廂房的板壁上還有祖宗家訓和治家格言。
篤敬堂
篤敬堂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原為胡貫三之孫,胡如川之子胡積堂居住。廳堂上最為醒目的便是胡氏廿六世祖胡積堂的遺像,從他的頂戴(藍寶石頂)和補服(胸繡"孔雀")識別,為正三品文官,遺容的兩邊堂柱上掛有一副楹聯:"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
參考來源
- ↑ 西遞村旅行攻略,你值得擁有 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