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荊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荊河

中文名: 西荊河

又 稱: 荊南槽河、荊南運河

形成時間: 北宋年間

相 通: 揚水運河

全 長: 50km

功 能: 排水作用

西荊河,即古兩沙運河東段。古稱流河,又稱荊南槽河、荊南運河。形成於北宋年間,它與揚水運河相通。此河因在東荊河之西,清道光時始稱西荊河。


西荊河,源於荊門市沙洋高陽鎮雙石村坡子灣山溪,在卷橋港與踏平湖來水匯合,流經高橋、李市、潛江的蘆花垸、積玉口、樊場入長湖,全長50公里。


該河在荊門市境內河道長36·8公里,流域面積245平方公里。[1]


西荊河歷史

民國初,西荊河的河口在田關,經周家磯、高家場、荊河口、張腰嘴、折西向北至腰口,再轉向牛馬嘴,向西過蘇家港到潭家口分汊;一支經凡家場、野豬湖到劉愛嶺入長湖(經改造後名朱拐河);一支向西偏南至江陵丫角廟入三湖,這段河又稱中襄河(又名小荊河)。經這條水道過三湖,白露湖可到達新灘口入長江。


西荊河在堵塞之前,如長湖水位高,一部分水量經西荊河流入東荊河,可部分減輕長湖南岸農田的威脅;但若遇漢江、東荊河大水,洪水從田關河口可倒灌入西荊河,對江陵、潛江亦會構成巨大威脅。民國20年(1931年)6月8日,漢江大水。東荊河右岸多處潰口,西荊河北岸謝家剅、南岸曾曉灣等處亦有潰口,僅潛江縣就淹死了2800多人。年底,賀龍將軍率領工農紅軍和民工20000餘人,將西荊河口堵塞。從 此,東荊河不再向西荊河倒罐,西荊河成為了內荊河水系。


西荊河口堵塞以後,原本有一部分可由田關排入東荊河水量的便全部流向了下游的三湖、運糧湖一帶,加重了這一地區的內澇災害。1960年破堤建閘,將田關至劉嶺的原西荊河進行了改造(裁彎取直,擴挖),全長30km,稱為田關河。原西荊河遂廢。


原兩沙運河的上段(或稱此段上西荊河),經擴挖改造,在牛馬嘴附近注入田關河,全長50km(其中荊門境內36.8km,潛江境內14km),仍起排水作用,但航道功能已經不復存在。


西荊河現狀

西荊河也叫流河,位於湖北省荊門市東南,是荊門市境內的一條重要河流。它的發源有二:一支發源於荊門市沙洋縣高陽鎮雙石村的坡子灣;另一支發源於沙洋縣古漢津的踏平湖。在大路港河、卷橋與第一支匯合後,由此向南流經沙洋縣官壋鎮的江家集、牛棚橋,沙洋縣李市鎮鄧甲洲,至李市鎮橋樑村的胥家台進入潛江市境。該河在荊門市境內河道長36·8公里,流域面積245平方公里。此河因在東荊河之西,故名西荊河。


西荊河河床縱坡平緩,河面寬30——40米,水深約2米,系常年流水河,經常有船隻航行。該河汛期河面寬為100米左右,水深3——4米。河道濱湖有蝦子湖、彭冢湖等。河湖相通,海拔落差很小,漲水時排泄不暢。


1962年,人民政府組織疏河修堤共29.36公里,受益面積123000畝,並在沿河、湖興建大小電泵站13處,裝機容量27台/3700千瓦,灌溉農田49600畝。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