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溪的晴雨(郁達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溪的晴雨》中國現代作家郁達夫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西北風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曉得蘆花總還沒有白,前兩星期,源寧來看了西湖,說他倒覺得有點失望,因為湖光山色,太整齊,太小巧,不夠味兒,他開來的一張節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項,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張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寧去嘗一嘗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陰陰漠漠的一層,濕風吹來,有點兒冷,也有點兒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氣息。車過方井旁邊,自然又下車來,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聖教修士們的古墓。從墓門望進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個大洞,什麼也看不見,鼻子裡卻聞吸到了一種霉灰的陰氣。

鼻子掀了兩掀,聳了一聳肩膀,大家都說,可惜忘記帶了電筒,但在下意識里,自然也有一種恐怖,不安,和畏縮的心意,在那裡作惡,直到了花塢的溪旁,走進窗明几淨的靜蓮庵(?)堂去坐下,喝了兩碗清茶,這一些鬼胎,方才洗滌了個空空脫脫。

游西溪,本來是以松木場下船,帶了酒盒行廚,慢慢兒地向西搖去為正宗。像我們那麼高坐了汽車,飛鳴而過古盪,東嶽,一個鐘頭要走百來里路的旅客,終於是難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車座里,引頸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見一派空明,遙蓋在淡綠成陰的斜平海上;這中間不見水,不見山,當然也不見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綠綠,遠無岸,近亦無田園村落的一個大斜坡,過秦亭山後,一直到留下為止的那一條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處就在這裡,尤其是當微雨朦朧,江南草長的春或秋的半中間。

從留下下船,迴環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蘆花淺水裡打圈圈;圓橋茅舍,桑樹蓼花,是本地的風光,還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後的一帶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覺,忽而又會得移上你的面前來,和你點一點頭,又匆匆的別了。

搖船的少女,也總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個站在船尾把搖櫓,一個坐在船頭上使槳,身體一伸一俯,一往一來,和櫓聲的咿呀,水波的起落,湊合成一大又圓又曲的進行軟調;遊人到此,自然會想起瘦西湖邊,竹西歌吹的閒情,而源寧昨天在漪園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靈簽,仿佛是完全的應了,籤詩的語文,是《鄘風桑中》章末後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後便到了交蘆庵,上了彈指樓,因為是在雨里,帶水拖泥,終於也感不到什麼的大趣,但這一天向晚回來,在湖濱酒樓上放談之下,源寧卻一本正經地說:「今天的西溪,卻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風和,並且在報上也曾看到了蘆花怒放的消息;午後日斜,老龍夫婦,又來約去西溪,去的時候,太晚了一點,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彈指樓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陽,反照在蘆花淺渚的高頭,花也並未怒放,樹葉也不曾凋落,原不見秋,更不見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蕩,飄飄然,渾渾然,洞貫了我們的腸腑,老僧無相,燒了面,泡了茶,更送來了酒,末後還拿出了紙和墨,我們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邊的蘆花盪,就問無相,花要幾時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緩慢的楚國口音,微笑着說:「總要到陰曆十月的中間,若有月亮,更為出色。」說後,還提出了一個交換的條件,要我們到那時候,再去一玩,他當預備些精饌相待,聊當作潤筆,可是今天的字,卻非寫不可,老龍寫了「一劍橫飛破六合,萬家憔悴哭三吳」的十四個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裡見過的聯語:「春夢有時來枕畔,夕陽依舊上簾鈎。」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樓來,小河裡起了晚煙,船中間滿載了黑暗,龍婦又逸興遄飛,不知上哪裡去摸出了一枝洞簫來吹着。「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倒真有點像是七月既望,和東坡在赤壁的夜遊。 [1]

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幼名蔭生,浙江富陽人。早年留學日本,1921年出版小說集《沉淪》,與郭沫若等發起成立創造社。回國後從事新文學創作,主編《創造季刊》《洪水》等文學刊物。1928年與魯迅合編《奔流》雜誌,1930年參加左聯。郁達夫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最活躍的作家之一,在小說、散文、舊體詩詞及評論方面都有佳作。同時,郁達夫具有強烈的民族氣節,積極從事抗日宣傳活動,後被日軍憲兵殺害。 主要作品有:《沉淪》,《蔦蘿集》、《小說論》,《日記九種》、《空虛》、《迷羊》、《她是一個弱女子》和《閒書》等。[2]

郁達夫散文特點:首先,強烈地表現作家個性,這是郁達夫散文創作的理論認識,也是他「散文的心」。他在散文中無所顧忌地對自己的思想、生活細節進行詳細的描寫,非常強效地表現了他「自敘傳」的獨特風格。第二,憂鬱感傷的情凋。郁達夫的散文,與小說一樣與眾不伺,憂鬱感傷的情調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創作中。第三,恣肆坦誠、熱情呼號的自剖式的文字。第四,迴腸盪氣的詩的調子。另外,郁達夫散文中那種不拘形式縱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達夫的散文發出的是帶有強烈個性的自己的聲音,篇篇洋溢着迴腸盪氣的詩的情調,熱情坦白,毫無遮掩地表現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裡的苦悶心情,展現出一幅幅感傷,憂鬱而又秀麗、雋永的情景交融的畫面。[3]


參考資料

  1. [hhttp://www.duanpian5.com/yudafu/5111.html 西溪的晴雨]
  2. 郁達夫
  3. 郁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