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港刈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港刈香
圖片來自xuite

西港香是由西港玉勅慶安宮主辦的「香醮合一」宗教活動,又稱「西港仔刈香」、「西港仔香」。該活動是在每逢丑、辰、未、戌年的農曆四月舉行,但確切的日期則依神明指示,也就是所謂的「定期不定日」。

而起源可追溯到由八份姑媽宮舉辦的請水遶境活動,早期僅有到西港八份下宅仔「十八欉榕凹湖」處請水繞境。後來因曾文溪大水導致該廟香火沒落,改由西港慶安宮接手主辦,到了道光廿七年(1847年)慶安宮重修落成後始有王醮。咸豐六年(1856年)起,改到鹿耳門媽祖廟請水。鹿耳門媽祖廟毀於洪水後,改到鹿耳門溪請水。昭和十五年(1940年),慶安宮將請水地點改為土城保安宮(今正統鹿耳門聖母廟),並請土城媽祖回西港鑑醮看熱鬧,直到民國47年(1958年)同時邀請北港朝天宮媽祖,導致發生主壇之爭,雙方因而斷香。民國53年(1964年)起,西港香改到顯宮鹿耳門天后宮[1] 「請媽祖」。該活動原本只是西港仔堡一帶的宗教活動,後來發展成跨區域的大型活動。

姑媽宮時期

西港香的起源,據說是在乾隆四十九年(1794年)時,有姑媽宮陳姓居民在曾文溪「十八欉榕凹湖仔」處發現一艘王船,之後居民將王船迎回,並進行遶境活動,之後更決定每三年舉行一次。這次遶境也就是首次的西港香甲辰科,參與聚落含姑媽宮在內共有13個。而姑媽宮所迎回的王船,據傳是安定區蘇厝長興宮所流放。此時期的活動主要是遶境和前往發現王船的「十八欉榕凹湖仔」請水而已。

而在首科之後,請水遶境的規模逐漸變大,先是增加成24個聚落,再增加到36個聚落。然而道光三年(1823年)七月曾文溪大水,重創八份姑媽宮一帶,該廟的「下馬樟牌」被沖走,香火也因災中落,無力負擔儀式。最後各莊代表擲筊請求神示後,同意由西港慶安宮接辦請水遶境,於是此後該儀式便由慶安宮主辦。

而雖然八份姑媽宮不再是主辦廟宇,但在西港刈香中仍有一定地位。從民國83年(1994年)甲戌香科起,八份姑媽宮有不必抽轎號(固定6號轎)和可以直接進入衙門參拜的禮遇。民國89年(2000年)庚辰香科,慶安宮首次迎請八份姑媽宮仙姑娘媽返廟鑑醮,之後成為慣例。而原「13莊」的文武陣頭在前往慶安宮「開館」前,也會到姑媽宮參禮。

慶安宮時期

西港慶安宮是在八份姑媽宮遭遇大水後才開始接辦儀式,但確切的接辦時間卻有兩種看法。一般說法是自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開始,但也有從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才開始的說法。另外據說是道光廿七年(1847年)慶安宮重修落成舉行慶成王醮後,儀式活動才變成「香醮合一」的狀態。

請水

西港慶安宮接辦刈香後,仍繼續請水遶境活動,並在道光廿七年(1847年)加入「王醮」儀式。後來大約是在咸豐六年(1856年)的第25科,慶安宮將請水地點從原本的「十八欉榕凹湖仔」改成北汕尾鹿耳門媽祖宮(天后宮)。顯示慶安宮已經掌握了刈香活動主導權,西港香的影響範圍也往西擴展。而其理由可能是因為慶安宮天上聖母分靈自鹿耳門,或是要回應慶安宮天上聖母實為姑媽宮仙姑娘媽的傳言。

然而因為同治十年七月廿八日(1871年9月12日)鹿耳門媽祖宮被大水沖毀,刈香活動改成在舊廟址水路(鹿耳門溪)請水。而在到鹿耳門溪請水的時期,西港香的參與聚落擴張成了所謂的「七十二莊」,實際的大小聚落約有77個。

參考文獻

  1. 鹿耳門天后宮,luerh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