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西晉神獸紋玉樽

西晉神獸紋玉樽東漢時期的玉器, 1991年出土於湖南安鄉黃山頭林場南禪灣西晉劉弘墓,現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西晉神獸紋玉樽高10.5厘米,口徑10.5厘米,此樽器身呈筒形玉質受沁呈粉白色。直筒形,器身紋飾被三道凹帶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部設一對鋪首銜環作器耳,其餘浮雕螭、仙人乘雲等紋飾。下部紋飾分為三組,分別以仙人與龍、虎與螭、龍與熊相對爭鬥為題材。器底以三熊足支撐。器表紋樣繁密,神人情態怡然,瑞獸的形態變化多端,,或引頸昂首,或怒目對峙,翻轉起伏,其間以流雲作襯托,氣勢生動。

西晉神獸紋玉樽是中國所見精美奢華的漢代玉容器之一,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是東漢玉雕工藝的代表之作,固有「玉樽王」之稱。2013年8月19日,國家文物局將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  

目錄

文物歷史

1991年,出土於湖南安鄉黃山頭林場南禪灣西晉劉弘墓。

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2]。  

文物特徵

西晉神獸紋玉樽高10.5厘米,口徑10.5厘米,大直徑筒形器體、呈軸對稱形態的雙鋪首,還有按三等分圓周留置的圓雕蹲熊樽足。器身紋飾被三道凹弦紋分割成上、下兩部分。上層浮雕出對稱的鋪首,紋飾主體分為三組:在雲海中翻騰的兩隻螭龍,兩隻頭背對峙的長喙獨角龍,西王母與持着靈芝草的仙人;下部紋飾同樣分為三組:持仙芝戲螭龍的羽人,獨角獸與螭龍爭搶着雲中生長的仙芝,張牙舞爪的熊正與獨角龍雲中嬉戲。它們或是引頸昂首,或是怒目對峙,又或是翻轉起伏而變化多端。樽上共有10隻神獸、3位仙人,如另外加上3隻圓雕蹲熊足、2個鋪首,樽體上總計有18個雕琢生動的主題紋飾。

文物鑑賞

西晉神獸紋玉樽是中國所見精美奢華的漢代玉容器之一,器底以三熊足支撐,器表紋樣繁密,神人情態怡然,瑞獸的形態變化多端,,或引頸昂首,或怒目對峙,翻轉起伏,其間以流雲作襯托,氣勢生動。紋飾大膽地運用「S」形結構,尤其在螭虎身軀上運用得比較廣泛和成功。或挺胸昂首,機警地注視着前方,或從雲靄中探頭,顧盼左右,這些繁密的紋樣以流云為襯托,顯得飄逸生動且氣勢恢宏。

製作工藝

西晉神獸紋玉樽基本上繼承戰國的傳統方法而作,但在某些方面仍有一些提高和發展。紋飾構圖方面打破對稱的格局,較成功地運用了均衡的規律,求得變化、靈活的藝術效果。鏤空技藝更加普遍應用,新出現「漢八刀」和「遊絲刀」琢圖法,紋飾大膽地運用「S」形結構,給人以無窮的動態美。

文物價值

西晉神獸紋玉樽的發掘,說明玉器製作由單一器向多件組配一器和大型化發展,製作方法由傳統對稱變得靈活多變。此外,玉衣開片之薄和穿孔之細,說明玉器製作的技藝在東漢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視頻

西晉神獸紋玉樽 相關視頻

每日美玉:玉神獸 西漢晚期至東漢
國寶檔案:中國西晉時期的青瓷神獸尊-守衛亡魂的神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