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爾維婭·普拉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爾維婭·普拉斯
本名 Sylvia Plath
出生 (1932-10-27) 1932年10月27日(91歲)
美國麻薩諸塞州的波士頓地區
逝世 1963年2月11日(1963-02-11)(30歲)
國籍 美國
職業 詩人
知名作品巨人及其他詩歌
鐘形罩

西爾維婭·普拉斯(Sylvia Plath,1932-1963),是繼艾米莉·狄金森和伊麗莎白·畢肖普之後最重要的美國女詩人。1963年她最後一次自殺成功時,年僅31歲。這位頗受爭議的女詩人因其富於激情和創造力的重要詩篇留名於世,又因其與另一位英國詩人休斯情感變故自殺的戲劇化人生而成為英美文學界一個長久的話題。

簡介

西爾維婭·普拉斯(Sylvia Plath,1932.10.27 - 1963.02.11)

西爾維婭·普拉斯(為我們所熟悉,首先是作為一位美國自白派詩人的代表,上世紀80年代就被介紹進來,並對國內的詩歌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生平

普拉斯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波士頓地區,她8歲時父親去世,她和弟弟由母親撫養大。1955年,普拉斯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著名的史密斯女子學院,之後獲得富布賴特獎學金去英國劍橋大學深造。在那裡,她遇到了後來成為桂冠詩人的特德·休斯(1930-1998),兩人於1956年6月結為連理。在與休斯育有一子一女後,兩人婚姻出現裂痕並於1962年9月分居,普拉斯獨自撫養兩個孩子。1963年2月11日,她在倫敦的寓所自殺。 [1]

著作

生前,普拉斯只出版過兩本著作,一是詩集《巨人及其他詩歌》(The Colossus and Other Poems),另外出版了自傳體長篇小說《鐘形罩》(The Bell Jar,中文譯本今年由譯林出版社出版,電子版由譯言古登堡計劃於2013年12月26日出版)。去世後,特德·休斯編選了幾部普拉斯幾本詩集,奠定了普拉斯作為一名重要詩人的地位,包括詩集《愛麗爾》(Ariel)、《渡湖》(Crossing Waters),《冬樹》(Winter Trees)及《普拉斯詩全集》,後者於1982年獲得普利策獎 。本小輯選譯的作品來自1977年出版,由休斯編輯的《約翰尼·派尼克與夢經》(Johnny Panic and the Bible of Dreams),這是一部短篇小說、散文、筆記的合集。

普拉斯的小說創作有非常突出的自傳性特色,幾乎每一篇都能從作者本人的生活經歷中找到影子。作為詩人的普拉斯也曾非常投入地學習過繪畫,這些特點都鮮明地體現在本小輯所選的這幾個短篇中:感情細緻入微,用詞不俗而且準確,描摹景物富於色彩感,因此賦予她的小說一種獨特的閱讀快感。《綠石頭》是對童年生活令人悵惘的追憶;《超人與寶拉·布朗的新冬裝》敘述的是成長經歷;《寡婦曼加達其人》根據作者新婚後去西班牙度假的經歷寫成,體現了過人的觀察能力;《成功之日》記錄了一對獻身寫作的夫婦的生活及妻子微妙的心理活動,聯想到普拉斯本人,讀來令人感慨。

她的部分著名詩歌有: 十一月的信;霧中羊;郵差;榆樹 作為悔悟的幻想之光;語言;愛麗爾;邊緣;晨歌;穿黑衣的人;詞語;冬天的樹;渡湖;對手;巨像;慕尼黑女模特;你是;十月里罌粟花;等等。 [2]

氣質

藝術家總是一些異類,他們身上有一種神秘的特質,從遠處看,絢麗奪目,繽紛斑斕,造成了他們作品非同凡響的品質。但賦予他們作品奇異的精神元素同時也影響着他們精神的歧義。藝術家是天生的。因為,在他們精神中有一種普通人不具備的素質(我選擇怎樣的字眼好呢):瘋狂、迷幻、極度的憂鬱或痛苦、不能控制的激情、專注於自我、幽閉或狂躁等等。翻開一部藝術史,令人傷心地看到,那些一流的作家和藝術家,都感到自己處在一種精神崩潰的邊緣;有的則直接走向精神崩潰的深淵。精神分析家們從中可以找到豐富的個案進行研究,並毫無困難地宣稱,心理的異常正是造成他們作品非凡的根源。可是,令人喟嘆的是,這一點並不由你選擇--是要生活正常,還是要藝術上的非凡?

凋零

倫敦。1963年2月11日的冬天,異常寒冷。西爾維婭躲在一間小屋內,孩子們在哭泣,壁爐內是潮濕的,窗外下着雪,詩稿凌亂地撒在桌上、地上,她頭髮飄閃,神情緊張……這是我想像中的《西爾維婭》電影的一個場景。那一年,她年僅三十一歲。生命的花朵正是艷麗開放的時刻,卻突然凋零了。"一如烏雲灑下一面鏡子去映照自己緩緩/消逝於風的擺布"。她在詩歌中曾經這樣暗示着。死亡,更確切地說,是自殺,在她的心靈深處被美化成一次優雅的舞蹈,一種自我的飄揚,<r是雪花般聖潔綻放後的迅速融化。

成長經歷

童年

美國自白派女詩人西爾維婭·普拉斯 西爾維婭·普拉斯(Sylvia Plath,1932-1963)美國著名的自白派女詩人,小說家。她的父母均為教師,八歲那年她父親去世。這是她第一次接觸到死亡,也是她一生的轉折點。當母親告訴她父親的死訊時,她決然地說:"我不再與上帝通話了"。之後,她不斷在詩中歌吟死亡,也曾多次試圖自殺:

"死去是一種藝術/和其他事情一樣/我尤善此道"。"我又做了一次/每十年當中/我要安排此事"。"看,黑暗從爆裂中滲出/我不能容納這些,我容不了我的生命"。"從灰燼中/我披着紅髮升起/像呼吸空氣般地吞噬男人","像貓一樣可死九次"。"這女子已臻於完美/她死去的/身體帶着成就的微笑"。

大學

在大學期間她學業出眾,每門功課都是優等,獲得多項獎學金。大學二年級時因出色的寫作才能被紐約時裝雜誌《小姐》選中應邀擔任該雜誌的客座編輯。一個月的紐約生活如同夢幻一般,豪華的宴會,漂亮的時裝,與仰慕的作家共同創作。但好景不長,不久她就陷入在精神分裂的磨難中,直至進入麥克林精神病院被進行電療。她的自傳體小說《鐘形罩》(The Bell Jar)就是描寫這一段經歷。

這部小說如同她的詩一樣,是她的精神自傳。在小說中很少有明晰的場景,主要是她通過自我之眼看到的變動的、片段似的、夢幻與現實交織在一起的景象,猶如她內心獨白中閃回的布景。小說被豐盈的自我感受所包圍:青春期的煩惱、熱烈而莫名的嚮往、躍躍欲試的衝動、期望被男人勾引、對未來躁動不安的憧憬和猶疑不定的選擇,企圖嘗試一切又逃避一切的心理、瘋狂地冒險和極力地壓抑……一如用快速的鏡頭掃過內心所有的角落,一個矛盾集合的多元體,像是在玻璃杯中倒入令人迷醉的幻象並用現實加以攪拌。她一邊用變換的場景來作她心情的告白,一邊用嚴格的句子寫下頭腦中混亂的思想。真是一部傑作!

她的極度敏感形成了她容易受挫的心理;迷戀內心生活使她易於與現實進行對抗;過分好強造成她疲憊和虛弱;對事物完美的追隨促使她對自己過多的抱怨;精神壓抑其實是來自心靈的亢奮;對生命的認真推動她最終走入生命的虛無;追求詩歌的深度卻在心中布滿了痛楚。所有這一切又可以反過來認證。原因和結果在她的心內是同為一體。暈眩與純淨,錯覺與清晰,恐懼與喜悅,黑暗與寧靜,憤怒與憐憫,親切與卑微,死亡與新生就是這樣交織在她的詩中,也成為《鐘形罩》的意象源泉和氛圍元素,宛如雨滴淋濕了書中的標點。

英國留學

西爾維婭·普拉斯和特德·休斯 1956年2月,西爾維婭·普拉斯獲得一筆獎學金獲准去英國劍橋留學。她在那裡邂逅了英俊的英國詩人特德·休斯(Ted Hughes,1930 -1998),兩人立刻墜入了情網,並閃電似地結婚。當時普拉斯稱休斯為"世間惟一能與我匹配的男子"。但不幸的是他們的婚姻出現了裂痕。有人怪罪於休斯的風流;可能更隱蔽的原因是出於普拉斯難以控制的瘋狂。1962年普拉斯與休斯分居,她單獨帶着兒女在倫敦居住。同年休斯與Assia Wevill同居。普拉斯在數月內突然面臨的劇烈的生活變動,以及生活拮据所帶來的壓力,《鐘形罩》剛剛出版卻反映平平,與休斯辦理離婚手續過程中承受的巨大的精神痛苦,促使她再一次地選擇了自殺。但這一次,上帝成全了她。從她到英國至死亡正好整整六年。

在世人眼裡是這場婚姻造成了她自殺的導火線。休斯成了不可逃避的罪人。她的小說和詩歌也由此獲得了好評。直到她死後二十多年,休斯才出版了他的詩集《生日信札》(Birthday Letters),這是寫給普拉斯的詩。詩集出版立刻引起了關注並喚起了人們再度對普拉斯的熱情,同時也在不同程度上改變了世人心目中休斯是罪人的看法。據此,英國和美國為紀念普拉斯逝世四十周年剛剛拍攝完她的傳記影片。

獎盃

普拉斯的傑出成就是不可模仿的,她用一種精神直覺來直接抵達作品的深處,她挖掘豐富的自我和情感因素,用全部的生命力量進行創作,直至內心出現幻象。說不清是因為瘋狂形成了非凡的作品,還是由於這樣的創作方式造成了他們的瘋狂。自白派中另一位詩人洛威爾也步普拉斯的後塵進入了麥克林精神病院。大提琴家杜普雷因癲狂而崩潰。吳爾芙最終難以抵禦內心的憂鬱在口袋中裝滿鵝卵石走入河中……他們都是過于敏感的人,時常不能擺脫內心幻象,是以精神直覺進行創作的藝術家。唉,生命是一曲讚歌也是一曲輓歌,正如普拉斯在《鐘形罩》中所說:"獎盃上刻着的日期就像墓碑上的日期一樣"。[3]

文獻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