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安古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du。「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zhi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至西漢初dao年,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隋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都公」,因而將新都命名為「大興城」,長安隋時也被稱為「大興城」。唐朝時,又恢復長安之名。元代,易名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擴展資料

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長安多次為都城,其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 。

西安是中國最佳旅遊目的地、中國國際形象最佳城市之一 ,有兩項六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分別是: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興教寺塔。

另有西安城牆、鐘鼓樓、華清池、終南山、大唐芙蓉園、陝西歷史博物館、碑林等景點。西安擁有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

西安市的地質構造兼跨秦嶺地槽褶皺帶和華北地台兩大單元。距今約1.3億年前燕山運動時期產生橫跨境內的秦嶺北麓大斷裂,自距今約300萬年前第三紀晚期以來,大斷裂以南秦嶺地槽褶皺帶新構造運動極為活躍,山體北仰南俯劇烈降升,造就秦嶺山脈。

與此同時,大斷裂以北屬於華北地台的渭河斷陷繼續沉降,在風積黃土覆蓋和渭河沖積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西安是水資源缺乏的西部城市,西安地下水儲量估算,總計約19.91億立方米。2001年12月,黑河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建成,每年向西安供水4億立方米,形成日供水能力120萬噸,加上地下水資源,市區日供水能力可達172萬噸,基本滿足城市生產生活用水。

西安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文化遺存具有資源密度大、保存好、級別高的特點,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的155個基本類型中,西安旅遊資源占據89個。

西安周圍帝王陵墓有72座,其中有「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周、秦、漢、唐四大都城遺址,西漢帝王11陵和唐代帝王18陵,大小雁塔、鐘鼓樓、古城牆等古建築700多處。[1]

西安的歷史文化

西安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2113家歷史文化名5261城,歷史上有周4102、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在此建都,1653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經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100多年。早在100萬年前,藍田古人類就在這裡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裡已經出現了城垣的雛形;2008年,西安高陵楊官寨出土距今6000餘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市遺蹟,被選為當年中國考古發現之首,這是中國發現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遺址,也將西安地區城市歷史推進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建國以來,世界上已經有200多位國家首腦和政要訪問古都西安,包括聯合國秘書長、美國總統、俄羅斯總統、德國總理、法國總統、英國女王、日本天皇、韓國總統等。

遠古時代,「藍田猿人」就在這裡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半坡人的經濟生活中,農業生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焚毀樹木,開墾農田,種植粟等旱地作物。當時人們從事生產活動所使用的工具是石頭、獸骨、鹿角和陶片等製造的。除糧食生產外,半坡人也已開始種植蔬菜。家畜飼養業在當時已出現了,當時養的牲畜有豬和狗兩種,以豬為主。打獵、捕魚也是當時一項重要的生產活動。

1957年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館,於1958年4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是中國第一座新石器時代遺址博物館,也是新中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博物館面積約3000平方米,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欄及起防護和泄洪作用的大圍溝等遺蹟,比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會村落的原貌。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 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營建豐京,將臣民從岐山周原遷於此。又命子姬發(周武王)在灃水東岸營建鎬京。後者為政治中心,前者為宗教、文化中心,合稱「宗周」,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後,以豐鎬為都,為西安作為都城之始。

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標誌着中國奴隸制社會進入鼎盛時期。公元前841年,鎬京「國人暴動」是中國歷史是最早的大規模群眾暴動驅逐國王事件。

都城咸陽,阿房宮大部分面積在今西安市境內,兵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內(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秦的宗廟在渭河南岸,荊軻刺秦王,就發生在秦章台宮(後來的漢未央宮前殿);廉頗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宮殿布局還沒有形成宮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陽城地跨渭河南北。

公元前202年,劉邦取得政權,在長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漢城)建立西漢王朝。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漢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面積約36平方公里。在西漢時期,作為首都的長安城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漢長安是在秦咸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記》:「漢長安,秦咸陽也」,張衡《西京賦》云:西漢長安「乃覽秦制,跨周法」,《三輔黃圖·序》也云:「武昭,治咸陽,因以漢都」。《舊唐書 地理志》說:「京師,故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秦咸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劉邦奪得天下後,經婁敬、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安。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在秦章台基礎上建未央宮。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咸陽基礎上建立的,說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制的。 漢朝宮闕均在今西安市漢城保護區內,位於北二環以北,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陽市境內。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

西漢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馬王莽正式稱帝,曾改都城長安為「常安」。

公元582年,隋文帝頒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的今西安城址營建新都大興城。隋開國之初,都城仍在長安舊城,因久經戰亂,殘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故長安城,於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建造新城大興城。

唐定都長安後,改隋大興城為長安城,並進行了增修和擴建。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在原外郭城東北龍首原上營建大明宮。之後年間又不斷修建城牆、城樓、興慶宮等建築。宮城完全與今西安市重合,皇宮與今西安市明城牆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則大部分在今咸陽市境內。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轄縣內,乾陵是京兆府奉天縣。

自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開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緒,歷時72年。城市面積84.1平方公里,布局規劃整齊,東西嚴格對稱,分宮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結構布局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巔峰時期的宏大氣魄,在中國建築史、城市史上具有劃時代影響。

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宋代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趙匡胤統一中國後,曾經有意遷都長安,最後由於部下反對,只得放棄金代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

元初,長安城的範圍依然沿用韓建「新城」,並使用京兆府的名稱。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為安西王,鎮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遂該京兆府為安西路。後來由於發生安西王叛亂,安西國被撤。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又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據李好文在《長安志圖》中所繪《奉元城圖》,四面僅各一門,南門偏東,北門偏西,東西兩門也不對稱,城內建築也無對稱格局。市場集中在城內西北隅,有馬市、羊市和秦川驛等。東北隅有太子府(明秦王府)、城隍廟、察院等。馬可波羅於至元十二年(1275年)遊歷於此,寫到:「城甚壯麗,為京兆國之都會……此城工商繁盛,產絲多,居人以制種種金錦絲絹……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價值甚賤。」

明代形成了今天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稱也源於明代。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為西安府。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東北隅開始營建秦王府。秦王府時稱「王城」,後訛為「皇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和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分別修建鼓樓鐘樓,其位置也與元代的敬時樓和鐘樓無異。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標西巡西安後,曾經提議遷都西安,不過他回到南京之後便病死。

清代西安城內設置依舊,但在城東北修建一座滿族駐防城,在城東南修建了漢軍駐防城,以及增加了鐘樓西南的總督布院署等。庚子之變時,慈禧和光緒西逃駐蹕西安長達一年時間。

1911年10月22日,在辛亥革命爆發後西安也爆發了武裝起義,占到總城面積約四分之一的滿城被起義軍攻陷並焚毀,成為西安城內的一處死角。

1921年馮玉祥第一次督陝,在原秦王府城(八旗教場)修改房屋,駐紮軍隊。

抗戰前夕,國民政府曾經建立國民政府西京籌備委員會。

抗戰時期河南等地失守,大批難民沿隴海路湧入西安,主要集中在火車站和尚仁路(今解放路)一帶。尚仁路迅速發展成為新的商業區,西安城內的商業重心也開始集中到了城市的東部。

在中共長征之後,陝北地區成了蘇區,西安成為國民黨的重要前線,在此發生了西安事變。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屬陝甘寧邊區轄市。

1950年改由西北軍政委員會領導,1953年1月27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管轄,西安市屬西北行政委員會。

1953年3月12日,改為中央直轄市,為全國12個中央直轄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為省轄市。[2]

古城西安,五大必看景點介紹

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在秦始皇陪葬坑的基礎上修建而成,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

門票    與秦始皇陵聯票110元,在待幾個建館完成後,旺季150元,淡季120元。    現役軍人(含武警)、殘疾人、年滿65歲以上(含65歲)的老年人、在校學生(成人院校不享受優惠),以上人員均需憑本人有效證件。另外,1.2米以下兒童,年滿70歲以上(含70歲)的老年人,憑本人居民身份證,免費參觀。

售票時間    3月16日-11月14日:8:30-17:30    11月15日-3月15日:8:30-17:00    一般9:00開始接待遊客,全年無休。

景區看點

  

  1. 一號坑:是最早被發現的,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環形方陣,是秦始皇當年浩蕩大軍的藝術再現,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2.   
  3.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曲尺形方陣,由騎兵、步兵、弩兵和戰車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也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
  4.   
  5.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25米處,呈凹字形,它與一、二號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只是沒有建成而已。
  6.   
  7. 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交通    在火車站東廣場乘坐306路(游5路)公交即可到達。    西安首班發車7:00,兵馬俑末班發車18:30。平時每15分鐘一班,黃金周每5分/班,票價7元,走高速1個小時左右即到。    兵馬俑博物館景區大門距售票處還有一定距離,可以乘坐電瓶車從景區大門到售票處,票價5元。也可以步行,七八分鐘即到。

遊玩提醒

  1. 進去景區後,可以先參觀銅車馬展區,再陸續參觀一、二、三號坑和環幕電影。
  2. 博物館內有360度環幕電影,還是值得一看的,雖然感覺年代久遠,但是對於了解兵馬俑的整個歷史很有作用。
  3. 博物館門口有很多出售兵馬俑的仿製紀念品的攤子,離售票處越遠越便宜,一般是3-10元/盒,裡面裝的是5個差不多巴掌大的兵馬俑。
  4. 306路公交車途經西安東線的景點很多,如華清池、秦始皇陵等,有感興趣的都可以下車看。
  5. 在火車站乘坐公交的時候有很多黑車,不要輕信。

陝西歷史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整個陳列分為序言廳、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和已開闢為國際畫廊的中央大廳等幾個部分。

門票    每天限量限時發放免費參觀券4000張(每日14時前限2500張,下午限1500張),發完為止。    散客(憑身份證或有效證件)參觀一人限領一票,當日有效,過期作廢。

開放時間    免費開放時間:每周二至周日全天開放,周一全天閉館整修(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唐墓壁畫只有在每周一、三、五下午才對外開放。    冬季:9:00—17:30(16:00停止發票)       夏季:8:30—18:00(16:30停止發票)

景區看點    博物館序言廳:位於中央大殿前端,陳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獅(唐代順陵石獅複製品),襯以奔騰的黃河和黃土高原巨幅照片,引導觀眾去領略由黃土、黃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    第一展館:第一單元《人猿揖別》,距今115萬年前的先民遺存,第二單元《鳳鳴岐山》,西周王都的豐富遺蹟,第三單元《東方帝國》,秦帝國以兵馬俑為代表的文物。    第二展館:第四單元《大漢雄風》,漢都長安、漢家陵闕和典型漢代文物,第五單元《衝突融合》,陝西民族大融合、佛教東漸豐富的文化遺存及宗教文物。    第三展館:第六單元《盛唐氣象》,中國古代鼎盛時期隋唐時代典型遺存,第七單元《告別帝都》,展示唐以後作為西北區域中心的陝西。    專題展覽廳:位於序廳西側,陝西青銅器珍品展和歷代陶俑精華展是陝西歷史博物館推出的兩個專題展覽。    唐墓壁畫真品展:每周部分時間對外開放。

交通    公交5路、4路、19路、26路、27路、30路、34路、401路、521路、527路、 610路、701路、710路均可到達陝西歷史博物館。

西安古城牆

  

每個到西安的人,第一眼或是最後一眼看到的就是這座懷舊的城池——西安城牆。在古都西安,這是最具有氣勢和最具王朝標誌的。西安人每天清晨傍晚,都會穿梭在城門之間,走進這裡才會真正感覺到是生活在漢風唐韻中了。

門票:98元 同程優惠價 90

華清池

   華清池位於臨潼縣城南驪山北麓唐華清宮故址。山清水秀,是自古迄今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在落日斜陽里,其紅霞萬狀,尤顯奇麗,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

華清池門票    淡季(3月1日-11月31日)40元;旺季(12月1日-次年2月)70元    優惠:學生、軍官、殘疾人憑有效證件門票優惠到20元,65歲以上老年人持老年證35元;    免票:身高在1.2米以下的兒童免收門票;70歲以上老年人持壽星證免費。

開放時間:9:00-17:00

交通    自駕線路:從西安自駕車前往華清池,可沿西臨高速公路前行,只需30分鐘即可到達華清池。

   公交線路:從火車站(東廣場)乘坐914、915、游5(306)路公交在華清池站下車即到。在火車站東廣場解放飯店門口乘坐公交306路,西安到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專線汽車。發車時間7:00-18:00,間隔15分鐘。車票4.5元,車程45分鐘。臨潼區可乘坐101路旅遊公交。

景區看點    看點1-華清池溫泉:水溫常年保持43℃,水質純淨,細膩柔滑,水中含有10多種礦物質,對風濕、關節炎等疾病均有明顯的療效,是遊覽和沐浴勝地。    看點2-梨園:主要是唐代音樂舞蹈藝術。    看點3-唐御湯遺址:是唐玄宗和楊貴妃沐浴的皇家湯池,這是我國隋唐考古的又一重大成果。    看點4-歷史歌舞劇《長恨歌》:當夜幕降臨,所有建築被動感彩燈、景觀燈和彩色燈所圍繞,水上舞台緩緩浮出九龍湖水面,不管是表現手法還是視覺、感觀都給人一種強烈震撼。

華清宮芙蓉園:華清宮芙蓉園以「靜」態觀光為主的唐風唐韻濃郁的皇家園林區,使華清宮遊覽面積增加一倍,增添了唐玄宗與楊貴妃「七夕盟誓」的「長生殿」、溫泉神女亭、得寶樓、果老藥堂、御茗軒等十餘處新景觀。

碑林博物館

  

西安碑林以其獨有的特色成為中華民族歷史文物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碑林博物館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陳列歷代碑石、墓誌及石雕作品為主的藝術博物館被譽為「中國最大的石質書庫」。    第一陳列室陳列的是《開成石經》,是目前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經書的。    第二陳列室是書法名碑,以唐代為主。    第三陳列室是由漢至宋代的各種書法字體名碑。    第四陳列室是宋至清代名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等詩文書跡,以及明清時期有珍貴史料價值的碑石。    第五陳列室是宋、元、明、清各代的地方史料碑石,以清代的居多。    第六陳列室是石碑,除少數是元、明人士的詩文作品外,大部分是清代的詩詞歌賦。    第七陳列室是清代用《淳化秘閣帖》復刻的碑石。

開放時間

碑林博物館常年對外開放,大年三十閉館內部調整。    夏季:8:00~18:45 18:00停止售票    冬季:8:00~18:00 17:15停止售票

門票:淡季50元,旺季75元(3月至11月為旺季,其餘均為淡季)

交通:可乘坐14路、402路、512路、223路、704路、208路、游6路公交達到。[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