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西穆里奇-圍牆入口
來源網站UNESCO

西穆里奇(英語:Thimlich Ohinga),位於肯亞維多利亞湖地區的米戈利(Migori)西北46公里處。

2018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登錄名稱為西穆里奇聚落考古遺址西穆里奇定點居點考古遺址(英語:Thimlich Ohinga Archaeological Site),面積約為21公頃,緩衝區為33公頃。

目錄

歷史簡述

Thimlich Ohinga在盧歐語(Dholuo)中譯為「恐怖茂密的森林」(frightening dense forest)。Ohinga一詞意為「定居點」。

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定居點已有500年以上的歷史。有鑑於該地區於公元3世紀就有人類活動,有可能是早於盧歐族(Luos)來到此地的班圖人(Bantus),最先建造了這些石製建築。

當地大量的岩石以及丘陵的地形提供了良好的安全保障與建築材料。

乾砌的石牆聚落約建造於14~16世紀,並對建築物進行修理及改建。在20世紀初,這些定居點開使被廢棄,並不再用石頭建造,而部分石頭結構完全消失或縮小。

西穆里奇的定居點是這些大型乾石圍牆中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而石墻也奠定了血緣與社會階層的關係也保障聚落與牲畜的安全。

世界遺產登記範圍內也包括4個較大的定居點:Kochieng、Kakuku、Koketch、Koluoch。

乾石牆平均厚度1公尺、高1.5~4.5公尺之間,以各種大小不等的石頭,整齊的堆疊再一起,沒有使用砂漿水泥

這裡反映出複雜的組織系統,有著完整的手工業和畜牧業體系,反映了牧民在16~20世紀間於維多力亞湖盆地尼揚扎省(Nyanza)所發展的文化傳統。[1][2][3][4][5]

登錄基準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登錄基準中的以下3點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iii):對一種現存或已消失的文化傳統或文明有著特別或獨特的見證。
西穆里奇定居點見證了維多利亞湖盆地的定居傳統,它說明不同語言間的民族持續不斷的使用這個社區與建立畜牧、耕種和手工業的模式。考古出土的證據不僅證明了在社區內的組織關係,還證明了附近不同的定居點間彼此錯綜複雜的關聯,使得可以進一步了解16~20世紀中期該地區社區互動的模式。
(iv):作為說明人類歷史上重要階段的建築類型、建築或技術綜合體的傑出例子。
西穆里奇定居點對整個維多利亞湖盆地的居住空間規劃,提供令人印象深刻的參考,定居點巨大的石牆標示著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與維多利亞湖盆地的遷移和定居的歷史事件。在這個時期,人類受到社會、經濟和環境壓力的影響使得當地的人口增加。
(v):是傳統人類居住、土地或海洋利用的典範,代表了一種(多種)文化或人類與環境的互動,尤其是在不可逆的變化影響下變得更為脆弱。
西穆里奇定居點是一種存在於16~20世紀中葉時期維多利亞湖盆地地區獨特的牧民定居點型態,這是定居點中保存最為完好、具有代表性的傑出典範。[1]

視頻

西穆里奇
西穆里奇入選世界遺產

參考來源

  1. 1.0 1.1 Thimlich Ohinga Archaeological Site. UNESCO. [2020-02-12] (英語). 
  2. 西穆里奇聚落考古遺址 Thimlich Ohinga Archaeological Site.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20-02-12] (中文). 
  3. Thimlich Ohinga Cultural Landscape. WMF. [2020-02-12] (英語). 
  4. Thimlich Ohinga Archaeological Site. Lonely Planet. [2020-02-12] (英語). 
  5. THIMLICH OHINGA. National Museums of Kenya. [2020-02-12]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