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周害夫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周害夫簋是是周厲王時期青銅食器禮器, 1978年出土於陝西省扶風縣法門鎮齊村。害夫簋曾藏於扶風縣博物館、周原博物館,現收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1]。  

西周害夫簋通高59厘米,口徑43厘米,腹深23厘米、最大腹圍136厘米。雙耳,有琪,耳長43厘米、寬18厘米、厚5厘米、兩耳間最大距離75厘米。器身下有方座,座長45、高21厘米。出土時已殘缺,經修復後重60公斤。內有銘文12行124字。是存世商周青銅簋中最大的一件,堪稱「簋王[2]」。

西周害夫簋與西周時期一般的簋相比,害夫簋體格更大、造型更複雜、紋飾更精美,而且是周厲王的物品。

2013年8月19號,「西周害夫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屬于禁止出境展覽文物。

文物歷史

周厲王十二年,周厲王鑄害

1978年5月5日,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公社(今法門鎮)齊村修破塘時,西周害夫簋出土於破塘西北距地面3米深的一個灰窖中,司機發現它時,已經被推土機撞破。由於此前寶雞就曾多次發現國寶級青銅器,在場村民輕易地就認出這是青銅器碎片,於是撿走了一部分。當地文物部門拼接修復器形時,發現缺失部分過多,從村民手中回購了被撿走的30餘片才最終比對焊接成型;同年西周害夫簋送交扶風縣博物館收藏。

文物特徵

達59厘米,口徑有43厘米,腹深23厘米、最大腹圍136厘米。雙耳,有琪,耳長43厘米、寬18厘米、厚5厘米、兩耳間最大距離75厘米。器身下有方座,座長45、高21厘米。出土時已殘缺,經修復後重六十千克

西周害夫簋侈口,束頸,鼓腹,圈足下有方座,雙耳呈獸首獠牙造型,口沿與圈足有竊曲紋,腹部與方座有直棱紋,內底還有12行,124字的銘文,是周曆王為祭祀先王而自作的一篇祝詞。大意為:我晝夜盡心經營先王事業,以配皇天,我任用義土獻民,祀先王宗室。作此將彝寶簋,安惠干先宗列祖,以祀皇天大命,保佑周室、王位和我自身。賜降多福、長壽和智慧。

【銘文】王曰:有餘雖小子,余康晝夜,坙(經擁)先王,用配皇天,簧黹(致朕)心,墜於四方。肆余以뼜士獻民,爯盩先王、宗室。?乍寶(簋),用康惠朕皇文(烈)祖考,其各歬(格前)文人,其瀕才(頻在)帝廷陟降,(申恪)皇帝大魯命,用令保我家、朕位、身,阤阤降余多福,宇慕遠猷,萬年?,朕多?,用??,匃永命,畯在位,作疐在下,唯王十有二祀。

文物鑑賞

西周害夫簋與西周時期一般的簋相比,害夫簋體格更大、造型更複雜、紋飾更精美,而且是周厲王的物品

文物價值

西周害夫簋和五祀鍾、宗周鐘是由西周天子自做的青銅器僅存三件,且都是由周厲王主導鑄造的祭祀禮器,除害夫簋外,還有一件五祀鍾和一件宗周鐘。五祀鍾、宗周鐘的銘文與害夫簋的銘文相互印證補充,為我們還原出一個更加真實、更加飽滿的周厲王。

視頻

西周害夫簋 相關視頻

2017 《華豫之門》民間珍寶檔案 日本回流西周青銅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