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大勐龍黑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西雙版納大勐龍黑塔 |
中文名;西雙版納大勐龍黑塔 地理位置;雲南省西雙版納 |
西雙版納大勐龍曼飛龍白塔借了釋迦牟尼的左腳,而給這裡的傣家人帶來了無盡的歡樂;勐龍黑塔(塔布蘭)借了釋迦牟尼的右腳,而給這裡的傣家人帶來了寶貴的財富;清澈的泉水則借了釋迦牟尼的禪杖,而給這裡的傣家人帶來了綿綿的祝福;佛祖的經音也因了這吉祥而悠遠綿長,深深地滲入人心,給了人們一種沉靜與超俗的力量。[1]
在景洪市南端60餘公里處的中緬邊境有個名叫勐龍的邊陲小鎮,因它是西雙版納境內壩子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鄉鎮,人們習慣稱之為大勐龍。鎮政府辦公樓位於嘎龍寨北側的坡地上,沿辦公樓前的大路向東200米是南北走向的景大(景洪至大勐龍)公路,丁字路口的街中心矗立着傣族崇拜的麒麟雕塑。街市沿景大公路兩側排開,由北向南為勐龍汽車站,勐龍佛寺,餐館旅社,百貨商店,勐龍鎮派出所,衛生站等各種商店及服務機構。由街心的丁字路口沿景大公路向南數百米在嘎龍寨的後山頂上坐落着古老的勐龍黑塔。黑塔始建於何年無從考證,不過從黑塔以北3公里處的曼飛龍白塔的建造年份推斷應該有數百年的歷史。傣家人常把重要的佛塔建在山崗高處或釋迦牟尼曾經到過的地方,傳說大勐龍黑塔是借了釋迦牟尼的右腳,給這裡的傣家人帶來了寶貴的財富;而曼飛龍白塔是借了釋迦牟尼的左腳,給傣家人帶來了無盡的歡樂;清澈的泉水則是借了釋迦牟尼的禪杖,給傣家人帶來了綿綿的祝福。至今在黑白兩塔的佛龕內還保存着留有釋迦牟尼足印的巨石。
我首次登上黑塔是在東風農場場部機關工作期間的1972年,當時東風農場場部就在勐龍鎮政府辦公樓西面的山坡上(場部機關1975年1月遷往曼景灣)。無數個傍晚,我站在場部空曠的藍球場上眺望山頂夕陽西下中的黑塔、山下一望無際的勐龍壩,穿壩而過的南阿河和中緬邊境連綿不斷的群山。那時勐龍鎮沒有汽車站和如今那麼多的商店。景大公路傍,除了一座古樸的勐龍佛寺外,其東側是大片的稻田。緬寺前的路邊是當地村民趕擺的集市,矗立在街心丁字路口的不是現在的麒麟而是毛主席揮手我前進的巨幅油畫。由嘎龍寨上山,通往黑塔的不是現今的水泥路而是一條淹沒在雜草叢中的泥路。那時的黑塔塔身斑駁,石灰質的表層由白變為灰黑色,成為名副其實的黑塔。黑塔四周長滿了齊胸高的茅草,除了塔基四角立有一米多高的方形石柱外沒有其他配套建築。在文革期間只允許推崇一種信仰的年代,這裡看不到和尚的蹤影,也沒有前來燒香賧塔的信徒,唯有黑塔孤獨地屹立在南阿河畔淒涼的荒山之頂,默默地經受着風雨的侵蝕,歷盡風雲突變和人間滄桑。
現在黑塔四周建起了山門、水井、佛殿、臥佛寺等輔助建築,黑塔也被塗成了金色。正方形的塔基為二層平台,第一層的每邊各有一對造型簡潔,相向而臥的巨龍雕塑,第二層的四角各有一座方形輔塔,立面刻有精美的浮雕。高約十多米的主塔坐落在塔基中心,平面為八邊形的塔座和塔身由多層須彌座逐級加疊堆砌而成,剛勁的直線輪廓由下至上逐級收縮,呈現出富有節奏的韻律和挺拔向上的陽剛之美。占塔高三分之一,由蓮座、相輪、華蓋、寶瓶及風鐸等組成的塔剎是黑塔最具藝術魅力的部分,鍍金的塔剎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塔針刺破青天,風鐸隨風作響,傳遞着天上與人間的靈和魂。
2008年秋我再次來到勐龍鎮瞻仰黑塔恰逢傣歷年的賧塔節,黑塔四周點着香燭,放滿了花籃和各種賧塔的供品。方圓數十里的村民在此結集,賧塔敬佛。進入山門後,他們先在黑塔東南側的水井旁洗臉洗手,用聖水潔身後再脫鞋步入廣場。虔誠的村民們進入黑塔西側的佛殿和南側的臥佛寺,跪拜佛祖,敬獻供品,聆聽頌經,祈求消災賜福、平安吉祥。從佛殿出來,村民們手持香燭,錢物等供品繞塔三周進行祭拜。如今端莊凝重的黑塔既是勐龍鎮風格獨特的佛教建築又是與傣族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歷史文化遺產,每逢傳統佳節,人們都聚集在塔前,圍着黑塔相互祝福,翩翩起舞,顯現出傣族地區特有的民情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