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印度群島檔案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印度群島檔案館位於塞維利亞中心的三座建築-大教堂、城堡和西印度群島檔案館-共同組成了非凡的古蹟建築群。

中文名:西印度群島檔案館

外文名:Cathedral, Alcázar and Archivo de Indias in Seville

入選時間:1987

遺產編號:383

基本數據

西班牙 塞維利亞的大教堂、城堡和西印度群島檔案館

Cathedral, Alcázar and Archivo de Indias in Seville

入選時間:1987

遴選依據:C (i)(ii)(iii)(vi)

地理位置:N37 23 08.5 W5 59 35.0(塞維利亞大教堂

N37 23 01.8 W5 59 29.6(塞維利亞城堡)

N37 23 04.6 W5 59 33.7(西印度群島檔案館)

遺產編號:383

城堡歷史

塞維利亞的城堡建於羅馬人統治時期,是塞維利亞著名的古建築之一。公元8世紀時期,阿拉伯人入侵塞維利亞,其首領看中了這座堅固的城堡,便作為寓所長期占用。11-12世紀期間該城堡得到了擴建,擴建後成為集王宮和城堡於一身的建築物,與普通的城堡完全不一樣。尤其是西班牙國王彼德羅一世收復塞維利亞後,在14世紀中葉對城堡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建。可惜的是,18世紀因地震和火災,大部分擴建的建築被毀。

整個城堡具有阿拉伯、姆德哈爾和哥特式相結合的建築風格,外部造型獨特,內部裝璜講究,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城堡擁有數個別致的院落和廳室,尤其是卡洛斯五世廳和大使廳,布置富麗堂皇,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宮內主要分為兩個院子,堂賽亞院主要進行公務事務,穆尼卡院則是私人生活場所。大使廳堂用石膏和瓷磚裝飾,富麗堂皇。宮殿正面連接一個16世紀的樓梯,飾有羅埃雷斯和瑪德拉諾的名畫。宮殿內的家具和壁畫也十分珍貴華麗。

教堂風格

塞維利亞的大教堂:此教堂堪稱為世界第三、西班牙第一大教堂,也是世界最大的哥特式教堂[1] 。塞維利亞大教堂在7世紀的大清真寺基礎上建立,保留了著名的吉拉爾達尖塔,其歷史可上溯至16世紀。教堂內阿布魯西奧內斯庭院和現在的寬恕門也是古老清真寺的一部分。當費爾南多三世在1248年征服塞維利亞城時,清真寺變成了基督大教堂。它的建築時期經歷了穆德哈爾、哥特、文藝復興、巴洛克、新古典主義學院派等各個時期,以及最後試圖結束上述所有風格的簡單純淨建築期。

大教堂的正門面對國王聖女廣場,有5個正廳(主廳高36米),它的主體是116米長76米寬的矩形建築。最高處的十字架高達40米。大教堂的整體設計主要是由奧索·馬丁涅、科隆的西蒙、安大隆的胡安·希爾完成的。整體設計完成於1506年,其中文藝復興風格的皇家禮拜堂,後來成為費南度三世與其子阿佛索十世的埋葬處。本市的守護神羅雷亞斯女神供奉在聖壇之上,充滿着濃厚的哥倫比佩色彩的禮拜堂還配有華麗的巴洛克式管風琴。具有文藝復興風格的主室建於16世紀下半期。聖器室裝飾得金壁輝煌。教堂內收藏有克里斯托瓦爾·哥倫布的遺骨。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大教堂和城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248年至西元16世紀間收復領土時期,這兩個建築受到了摩爾人風格的影響,同時,它們也是阿爾默哈德文明和信奉基督教的安達盧西亞文明的歷史見證。

館藏價值

西印度檔案館最早是由胡安·德埃雷拉於1572年設計的商品交易場所,1781年被改為公共文獻館。檔案館中最珍貴的就是關於發現、征服新大陸的文獻,以及二層展室里哥倫布、麥哲倫等航海探險家的手稿、地圖等,時間跨度從1492年到19世紀末,文獻數量超過8000萬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