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斑鳳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褐斑鳳蝶 |
中文名:褐斑鳳蝶 拉丁學名:Chilasa agestor(Gray)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 亞 門:六足亞門 綱:昆蟲綱 亞 綱:有翅亞綱 目:鱗翅目 亞 目:錘角亞目 科:鳳蝶科 屬:斑鳳蝶屬 種:褐斑鳳蝶 |
褐斑鳳蝶(學名 Chilasa agestor Gray,1831)是鳳蝶科斑鳳蝶屬的一個物種。 [1]
褐斑鳳蝶形態特徵
成蟲:翅展100—111 mm。體、翅黑褐色;前翅中室有白色或青灰色的放射狀縱斑紋,在中室基部2/3處部分斷開;在外緣有1列灰白色小斑點,cu2—r2室有灰白色縱斑,幾乎占據各翅室,到亞外緣區有部分斑紋斷開;外緣中部較凹。
後翅基角有灰白斑,沿前緣區有一條棕褐色縱帶,中室內有3—4條縱帶,cu2—rs室各有灰白色斑紋3條,沿後緣有1條帶,cu2—cu1室幾乎全部、m3—m2室部分呈銹黃色,接連外緣變淡,內緣凹陷。雌蝶後翅銹黃色區擴大,臀角附近的白斑退化。翅反面前翅色淡,中室以外到頂角及外緣呈棕褐色,斑紋與正面相似。後翅呈銹黃色,中室斑紋同正面,m1—rs室斑紋同正面,其他斑幾乎消失:外緣有灰白色彎形紋。
雄性外生殖器上鈎突很短,端部圓;顎形突葉狀,骨化程度弱;抱器瓣近似三角形,但末端圓;內突端部寬葉形,基部條狀,骨化程度弱;陽莖近中部彎曲,除基部稍寬外,其餘部分等寬。
雌性外生殖器產卵瓣半圓形,具刺毛;交配孔圓形。後陰片馬蹄形。囊導管細,比交配囊短;交配囊大,橢圓形;囊突小,長條狀布滿刻點,具中縱脊。
卵:略呈球形,底部淺凹。表面有微小的橙色附着物。剛產的卵綠色,後變為茶褐色。直徑約1.55—1.60 mm,高約1.40—1.44 mm。
幼蟲:1齡幼蟲頭寬約0.99 mm,2齡幼蟲頭寬約1.55 mm,3齡幼蟲頭寬約2.50mm,4齡幼蟲頭寬約3.59 mm,末齡幼蟲頭寬約5.04 mm。末齡幼蟲頭部黑褐色有光澤,上生黑毛。臭角黃橙色,長。前胸背板黑褐色,兩側有淡黃色的斑紋,具黃色的短突起。突起的末端圓形,稍向身體後方彎曲。
身體呈灰褐色,有暗褐色的斑紋。中、後胸的側面各有1個淡黃綠色的三角形大斑。從第2腹節側面伸出1對黃綠色的寬斜帶直達第4腹節背面,合併後占據整個背面,使其前後的第3、5腹節背線上的三角形更加突出。
另1對淡綠色的寬帶從第6腹節側面經第7腹節到達第8腹節背面並占據整個背面,除第7腹節背線上的三角形很明顯外,第9腹節兩側也向外擴展。這些淡綠色斑紋的邊緣都有暗褐色的邊緣。中胸至第9腹節各節的亞背線上及中胸至第1腹節各節的氣門上線上都有1個柔軟的肉瘤。
這些肉瘤暗褐色,其下半部的背線側面有大的紅色斑紋。第9腹節氣門上線上有1個白色的小突起。第1—8腹節氣門下線上各有1個紅色的小突起。肛上板黑褐色有光澤,中央有倒三角形的白斑。體長約50 mm。
蛹:頭部有1對非常低矮而又寬闊的隆起。前胸前緣的背線上有1對低矮的隆起。中胸背線的前端有4個瘤突和1個大的鈍形突起。第2、3腹節氣門線上及第4腹節氣門下各有1個黑色的小隆起。從後胸到第8腹節的亞背線上各有1個瘤突,其中第4、5腹節亞背線上的瘤突特別大。第2—4腹節氣門上線上有1根龜裂狀的黑色條。尾端寬,四角形。身體灰褐色,有暗褐色的斑點。體長約32 mm。 寄主 樟科Lauraceae的楨楠屬Machilus spt).、樟屬植物。
褐斑鳳蝶生長習性
生物學 成蟲是模仿斑蝶科的典型種類,連飛行和棲息時的狀態也十分相似。常見於灌木叢中及其上部輕輕地盤旋,本種區域性種群有特定的獨霸占領區,如遇外來蝴蝶常出其不意,迅速衝擊驅逐入侵者,對同種的雌蝶則例外。
在晴朗天氣常看見本種在灌木叢林的小徑上,輕鬆緩慢地飛行。台灣亞種在台灣的中部、北部平地至海拔2500 m的山區,與南部海拔500—2500 m的高山區,以及緬甸、孟加拉、尼泊爾、不丹、印度東北部亦有該亞種分布。
1年1代,以蛹越冬,成蟲發生於3—5月間。在254℃左右,卵期約6天,幼蟲期約22天,老熟幼蟲在5—6月化蛹,至翌年3—4月羽化,蛹期約300天。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樹冠的葉背或嫩莖上,幼蟲棲息於寄主葉面或枝條上,平時很少移動;老熟幼蟲棲息在陰涼的樹叢中,並選擇在較粗大的枝幹上化蛹。成蟲飛行緩慢,常在樹冠上空旋轉,或在溪流邊、山澗與林緣花叢間吸水采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