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補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補子

圖片來自愛講古


補子又稱胸背,簡稱,指明朝清朝朝鮮王朝、越南黎朝阮朝琉球國官員服裝上,位於胸前和背後的方形裝飾。不同等級的官員補子的圖案不同,而文官和武將的補子又不同。文官的補子的圖案用飛禽,武將的的補子用猛獸。繡官服上的補子,是識別官員等級的一種標識。補子隨官職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製作。因此有極高的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種珍貴的文物藏品。補子起源於武周)盛行於。清代的補子則大多用彩色,底子顏色很深,有紺色、黑色及深紅色等。又明朝補子的四周,一般不用邊飾,而清朝補子的周圍,則全部飾有花邊。[1]

歷史沿革

除了頭戴烏紗帽或襆頭(烏紗帽是用烏紗製成的圓頂官帽,式樣和五代的襆頭基本相同,以漆紗做成,兩邊展角,角長40公分左右)之外,補服的主要區別在其補袍的前胸、後背各綴有一塊方形的補子,文官繡禽,以示文明;武官繡獸,以示威武,一至九品所用禽獸尊卑不一,只要一望補子上的紋樣,便可知其人的官階、品位,百姓因而讚羨身著補服的文武官員為「衣冠禽獸」,補子起源於武周,武則天在服色的基礎上於公服的胸前加以百花剌繡,以此加以細化區分官員品階等級。

官服

清代裝飾有補子的官服稱為「補服」。清朝官服最常見的是一種比短而比長的「外套」,或稱「外褂」、「補褂」。明朝的補子前後圖案一致,而清朝的補子分前後兩半。明朝的補子一般在40厘米見方左右,清代則一般在30厘米左右。文官者: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鵣,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不入流者為練鵲。武官者: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都御史、副都御史、各道監察御史、給事中等風憲官為獬豸(神羊)。

明代補子

賜服,有座蟒、蟒、飛魚、鬥牛、麒麟等。節令應景補子,有葫蘆(臘月廿三祭灶至過年)、燈景(上元)、五毒艾虎(端午,午月初一至十三)、鵲橋(乞巧節)、陽生(冬至)、菊花(重陽)、鞦韆(清明)、玉兔、等吉服補子。

參考文獻

  1. 補子,正眼瞧,2012-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