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袁聞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袁聞柝(1821年-1884年),字警齋,江西樂平人。

生平簡介

咸豐年間,因軍功以保府經歷改布政司都事,留閩任用。同治八年(1869)捐陞同知。十年,左宗棠擊太平軍於樂平,聞柝率鄉勇助戰。十二年派赴臺灣差委。十三年三月,日人藉口牡丹社生番戕害琉球失風難民,以兵船侵入琅嶠(恆春),聞柝登艦叱責之,日將辭窮不能答,由是知名。為防禦日寇計,欽差大臣沈葆楨命其乘輪往後山招撫生番,得埤南、呂家望等社歸化。葆楨奏准後山開路,以聞柝攝南路理番同知,募綏靖軍及土勇入山,次第招撫番社,招民墾荒,並廣設番學。光緒元年(1875)三月復回埤南,以功陞知府銜。三年十二月隨提督吳光亮剿平阿棉納納社;五年三月,剿阿郎壹阿勒馬薩社。五月,創建埤南廳署。七年五月陞臺灣知府。九年補福寧知府。十年五月卒於官,年六十三。

撰寫《日本窺台始末》《開山記》

(張子文)同治十三年六月,南路海防兼理番通知袁聞柝,由安平港乘船至後山,於卑南登岸,招撫東部番社;並派勇兵分南北中三路進行,開鑿通至後山﹝東部﹞道路。開通後沈葆楨於十二月上臺地後山請開舊禁疏。江西樂平人袁聞柝,原任南路撫民理番同知,在埤南寶桑莊之東海濱建昭忠祠,祀後山死事文武員弁、軍士。因經營卑南等地有功。《日本窺台始末》一卷、《開山記》四卷均由袁聞柝撰寫。當時的守將有:翁國敏,翁景新,翁朝龍,翁裕佳.翁懷清,耿世文,袁宏仁,袁東環.袁秉義,袁維熊,袁國璜,袁聞柝.袁關壽,馬信,馬琬,馬大用.馬大賓,馬步衢,馬定國,馬雅各.馬雲驥,高振,高斌,高夔。[1]


抗日的歷史英雄人物

說起率領台灣軍民英勇抗日的歷史英雄人物,就聯想起樂平籍名人台灣知府袁聞柝,他在台灣歷史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可謂史有明書、志有詳載、譜有傳紀、斑斑可考。督辦台灣海防大臣沈葆禎在《請獎開山首先出力人員折》中稱:「惟撫番辟路,深入窮荒,披斬荊棘,沖犯癉癘,通從古以來未開之途,蹈六合以內絕奇之險,其勞瘁艱苦過於軍營;而當軍務吃緊之時,或深入刺探敵情,或孤軍鎮遏敵沖,或能聯絡民心,或能擒獲匪首,均屬著有微勞,未忍湮沒;非擇優請獎,無以鼓勵人心。署台防同知袁聞柝,首率一旅,隨山鑿石,曲達卑南,草宿半年,紆途百折,輿病冒險,番族輸誠;可否請補缺後仍留福建,以知府儘先補用,先換頂戴?」(沈文粛公奏稿)。 福建巡撫勒方錡上疏薦袁聞柝奏稿中稱:「候補知府、前署台南同知袁聞柝,勤慎亷明,習勞耐苦。其理番尤撫循有法,威惠交孚。番民信之如神明,親之如父母。該員去年遘病,勢將不起。番民來哭者數百人,相與禱求,願各減一年,以延其命。前歲,攻剿阿棉逆社,由該員督率番丁,繞山抄襲,先入殲渠。番民咸聽指揮,樂為之用。曩者,日本曾分旗於番社,令得該員綏輯,必無外誘之虞。番性介乎人獸之間,(當時少數民族尚未開化)較平民為難化,治番如此,想無難推以治民也。」福建布政使劉瑞祺作《誥授中憲大夫袁公警齋先生傳》中云:「上吏聞其賢,檄其渡台防海。台灣一區,固華夷溷跡番民雜處之邦也。致令億萬姓穴居獸行之民咸敬若神明,愛如父母。每有寒疾,番民祈禱,數百人爭願各減一齡,以為袁公壽。及署台防同知移車之日,道傍送者,每潛然涕下……。(清溪袁氏家譜)」

評價

連橫先生(連戰的祖父)著《台灣通史》時對袁聞柝給予高度評價:「自恆春以至埤南,水尾以迄花蓮港,南北八百里,咸沐王化,實自聞柝始也。」 [2]

袁聞柝

左祀袁聞柝的台東天后宮昭忠祠[3]
圖片來源:Outlookxp

參考文獻

  • 劉寧顏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官銜
前任:
趙鈞
台灣府知府
1881年上任
繼任:
程起鶚
前任:
傅以禮台灣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
台灣府南路撫民理番同知
1875年上任
繼任:
鄧厚成
前任:
鄧厚成
台灣府南路撫民理番同知
1877年上任
繼任:
梁純夫

對外連結

袁聞柝.台灣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