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表見合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表見合夥是中國的經濟術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所謂表見合夥,是指某人雖然不是某現存合夥的真正合伙人,但他以言辭、文字或行為表明他是該合夥的合伙人,或同意他人以言辭、文字或行為表明該某人為某現存合夥的合伙人,從而使第三人相信這種表述並對該合夥施以信用,則在該某人與現存合夥之間產生表見合夥,又稱「不可撤銷的合夥」,該某人為表見合伙人,他應當對由此產生的合夥債務承擔合伙人的責任。

表見合夥制度是英美法系確立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制度。美國《1890年合夥法》及美國《統一合夥法》都對表見合夥作出了規定。由於歷史淵源的原因,英、美合夥法在內容和體例上基本相同,對表見合夥的規定也是如此。

英國的表見合夥制度正式被法律確定下來是在《1890年合夥法》中,原文同時使用了「Partner by Estoppel」和 「Apparent partner」,前者可譯為「禁止反言的合夥」,後者可譯為「表見合夥」。二者的唯一差別僅在於:前者強調錶見合伙人對這種表見行為的後果不能否認,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後者強調善意第三人有足夠的理由(因某些表面現象)相信行為人是合伙人。但在該法中二者的內涵實質上是一致的。關於表見合夥,早在英國1890年合夥法制定之前,法院已經通過長期的司法實踐建立了這樣的規則:某人雖然不是合伙人,但如果他的行為使與之交往的人(第三人)認為他是真正的合伙人,並基於此認識與某人或表見的合夥進行交易,那麼,某人就要象他就是真正的合伙人一樣對第三人負合伙人的責任。1890年合夥法在此基礎上,正式對這一規則予以確認與完善。第14條第1款規定:「如果某人以言辭或書面或行為表明自己,或同意別人表明自己是某一特定合夥的合伙人,他應對接受並相信這種表示而對該合夥施以信用的人承擔責任,不管這種表示是否已由作出表示或同意作出該表示的表見合伙人向施以信用人作出或發出通知」;第2款進一步規定:「如果某個合伙人去世後,原全伙事務仍以原商號的名義繼續進行,原商號的繼續使用或已故合伙人的名字作為商號的一部分繼續使用,這種使用並不當然地使已故合伙人的遺產對合伙人死後的合同之債負責。」

與英國表見合夥制度的發展相似,早在美國《統一合夥法》被各州接納為法律之前,美國的許多州法院已經經常地通過判例表明他們的觀點:某些人雖然就其內部關係來說彼此不是合伙人,但如果他們對外表明自己是合伙人,那麼這些人是「相對於第三人的合伙人」,要承擔合伙人的責任。美國1907年《統一合夥法》對這一思想作了發展與完善。其內容與英國合夥法的相應規定大致相同,只是在責任承擔上規定得更為具體、詳細。

表見合夥的構成要素

英美表見合夥制度是建立在禁止反言原則之上的。關於什麼是禁止反言原則,英美法中至今沒有統一的定義。原因之一在于禁止反言原則的內容過於龐雜,包括契約的禁止反言、判決的禁止反言、記錄在案的事實禁止反言、衡平法上的禁止反言等。要把諸多的內容囊括在一個簡潔的定義中實非易事。但一般認為,禁止反言原則就是指:當一個人以言辭、書面、行為或不行為作某種表述,致第三人善意地相信這種表述並依此信賴為某種行為時,該當事人不能否認其先前的表述,以避免對第三人造成欺詐,產生不公平的結果。

禁止反言原則根源于衡平原則,以公共政策、公平交易、善意和公正為基礎。其基本功能是要防止欺詐(實際的或推定的)發生,以提高司法的公正,促成雙方當事人之間本應達到的結果。適用這個原則應十分謹慎,因為這個原則本身就是為了防止不公正結果的發生,一旦適用不慎,又會損害另一方的利益。

鑑於此,英美法規定了適用禁止反言原則的嚴格條件。通說認為,適用該原則應同時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被禁止人實施了虛假行為。這裡的行為應作廣義的理解,既包括他的言辭、書面、積極的行為,也包括在其有義務陳述某事實時而保持沉默的消極行為。

(2)被禁止人知道(明知或應知)事實真相。一個人不會為他不知道或不應知道的事情負任何責任。

(3)請求禁止反言一方善意地信賴對方的行為或陳述,並基於此信賴,為一定的行為。

(4)請求禁止反言一方不了解事實真相,也不具備了解事實真相的條件。建立在禁止反言原則之上的表見合夥,其構成應具備以下幾個要素:

⒈實施了表明行為(Hold out)

表明行為就是指某人表明自己或同意他人表明自己是某個合夥的合伙人,但事實上他並不是。

這種表明行為包括以言辭表明,以書面表明及以一定的行為表明。表明行為可以直接針對某特定第三人,也可以在公開場合以公平方式對一般社會成員表明自己的「合伙人身份」,只要這種表明為第三人所知並信賴之,從而對該人或該合夥施以信用,表明行為即成立。應該強調的是,無論以何種方式作出表明,表明行為本身必須明確、肯定。如果一個人僅僅對外表示自己願意成為某合夥的合伙人,這種表示並不能產生任何責任。

英國判例很早便確立了表明原則。在Eykec.J Waugh V. Carver這一著名案例中,這一原則得到進一步發展(這個案例是1890年合夥法出台之前最後一個有關這一原則的重要判例):

「現在這個案例可以這樣表述:合同雙方的真實意圖是他們並不結成合伙人,一方當事人A既不參加勞動,也不投入資金,更進一步講,也不接受任何利潤。但是如果他以合伙人的身份出借自己的名義,那麼對合同當事人以外的人來說,他就是一個合伙人。這樣認定不是基於合同雙方之間的真實交易,而是基於公共政策的需要。假如債權人認為他們是基於信賴而借錢給四個人,事實上他們只是借給了其中兩個人,但如果沒有另外兩個人他們不會借錢給他們。在這種情況下公共政策為了防止欺詐的發生,就認定另外兩個人是表見合伙人」。不難看出,這種表明原則事實上正是禁止反言原則的反映和運用。

美國《統一合夥法》也體現了這一原則。合夥法第4條之(2)規定「禁止反言的法律在本法中應予適用」,第16條「禁止反言的合夥」亦規定:當一個人表明自己(或同意他人表明自己)是一個合伙人時,他要對接受這種表明並信任之,從而施信用於實際的或表見的合夥的人負責。如果這種表明是以公開方式作出的,不管這種表明是否被對合夥施以信用的第三方知道,他都要負合伙人的責任。相應地,如果某些人對公眾或特定的個人表明自己是合伙人,或者有意同意他人這樣表明,或者因過失而允許別人這樣表明,那麼這些人都要對信任他們的表見關係而與之交易的人負合伙人的責任。

⒉同意或知道表明行為的作出

根據英、美合夥法的規定,一個人表明自己與另外的人是合伙人,他要對善意信賴這種表見的合夥關係並與之交易或基於這種信任借錢給合夥的第三方負合伙人的責任。同樣地,這種責任也存在於某人同意或過失地允許他人作出這種表明的情況下。被別人表明而要對第三人負合伙人之責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他同意這種表明或這種被表明出於他的故意;二是當別人未經其同意作出這種表明時,被表明人因過失未及時聲明否定這種合夥關係的存在以阻止別人信任這種表見合夥關係。當某人被表明為合伙人且知道這一事實時,他應當做一切一個公正合理的人在相似環境下所能做的去聲明自己不是合伙人,以防止無辜的人被誤導。否則他的沉默將被認為是一種默許。

但是當現實中並不存在這麼一個合夥,某人在不知道或未經他同意的情況下被別人表明是該合夥的合伙人,即使他沒有為否定這種表明作任何事,也不能被認為是表見合伙人而對第三方負任何合伙人的責任。

⒊第三方的知悉和信賴

英國1890年合夥法第14條及美國統一合夥法第16條都規定:若某人表明自己或允許別人表明自己是某現存合夥的合伙人,在第三方知道這種表述並因信任而對實際的或表見的合夥施以信用時,表明人或被表明人要對該第三方負責。兩國合夥法都同時強調了只有在第三方知道並信任該事實時,禁止否定合夥關係存在的原則才對表明人或被表明人適用。進一步講,表明自己或有意同意別人表明自己是合夥成員的人,只有在知道這種表明並信任其表見狀態的第三方被誤導的情況下,才被禁止否定這種合夥關係的存在。《統一合夥法》突破了普通法對信任的限制條件,擴大了責任範圍:即當一個人通過自己的行為或對別人行為的承認,造成一般社會團體認為他是一個合伙人時,即使某個特定的債權人可能並不知道這種表明時,該「合伙人」也被禁止反言原則約束。

⒋第三人要盡適當的注意義務

如果第三方要使某個表明自己是合伙人的表明人負合伙人的責任,他必須對這種表明盡適當的注意義務,必須有對該表明予以信任的合理根據。這是因為在商事活動中,各方當事人都要承擔一定的風險責任,為了減少或預防這種責任的發生,當事人應對此盡適當的注意義務。當事人在有義務並有條件盡適當注意而求履行此義務時,應對責任的發生負責,而不能歸責或完全歸責於對方當事人。

相應地,如果第三人對表明行為盡了適當注意,基於此注意產生信任並與表明人或合夥進行交易,那麼表明人要受禁止反言原則的約束。即使合夥並不存在,但如果與所聲稱的合夥進行交易的第三方已經對這種表明盡了適當注意,從而信賴表明人與合夥之間的合夥關係,這時儘管合夥並不存在,表明人或被表明人並不能免責,仍要對第三方負合伙人的責任。

⒌第三方基於對表明行為的信賴實施了一定的行為

這種行為包括第三方與表明人或合夥進行的一切貿易往來,而不包括侵權行為,因為侵權行為的發生不以信賴為基礎。同時,這種行為必須發生在表明行為之後,因為表明人只對基於對表明行為的信任產生的合同債務負責。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