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衡 - 漢語文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衡 - 漢語文字

衡(拼音:hé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此字初文始見於西周金文 ,其本義一般認為是綁在牛角上以防觸人的橫木,引申為車轅頭上的橫木,也代指車。又有平、對等之意。以秤稱重時,只有兩端重量相等,秤桿才能平衡。"衡"由此又引申為稱重,又引申為平衡、評定之意。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衡

拼音; héng

注音字母; ㄏㄥˊ

平水韻; 下平八庚

異體字; ࠧ�、ࠧ�、ࡘ�、࡙�、ઉ�、ৗ�、࢔�、࢖�、ਏ�、࡙�

部首; 彳(傳統歸行部)

總筆畫; 3+13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結構; 左中右結構

倉頡; HONKN

鄭碼; OIRG

五筆; TQDH

統一碼; 基本區 U+8861

字級; 一級(編號3363)

文字溯源

形聲兼會意字。金文至楷書字形皆由角、大、行構成。金文字形(圖1),中上部為"角";"角"為獸角的象形,於此特指牛角;中下部為"大",指人。古時候,人們為了防止牛以尖角頂人傷人,便在牛角上綁一較大的橫木。因是綁在牛角上的大橫木,所以"衡"字以"角"字和"大"字作形符。外部為"行",作聲符,表示音讀。有人認為,古代的"行"字指道路,又引申指"行走"的意思。人在行走時,身體必須保持平直,不能東倒西歪,這樣才不至於摔倒。而綁在牛角上的橫木,也必須捆綁得平實才能起到防範作用,所以"衡"字用"行"字作聲符並會意,又有平、對等之意。

隸書及楷書字形中,"角"字下部作"田",乃省變之故,構字之意並無不同。《說文》另收錄古文"ᙏ"(圖2)。其上部為"角"之變形。"ᙏ"以示牛角觸人,當是"衡"的初文。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四】【角部】戶庚切(héng)

牛觸,橫大木其角。從角從大,行聲。《詩》曰:"設其楅衡。"

ᙏ,古文衡如此。

【注釋】①牛觸:徐鍇《說文解字系傳》:"牛好牴觸,以木闌制之也。"②《詩》曰:當依段玉裁注作"《周禮》曰"。按:楅、衡同義。見《周禮·地官·封人》。③ᙏ:王筠《說文解字句讀》:"《玉篇》作ᙉ,則篆當作ᙉ,從角從大,古文不論反正,衡又加行為聲耳。"

說文解字注

牛觸,橫大木。

段注:各本大木下有其角二字。今依《韻會》所據鍇本。按許於吿字下曰:牛觸,角箸橫木所以吿也。是設於角者謂之吿。此雲牛觸橫大木,是闌閒之謂之衡。衡與吿異義。大木斷不可施於角,此易明者。《魯頌》傳曰:楅衡,設牛角以楅之也。箋雲:楅衡其牛角,為其觸抵人也。許說與毛、鄭不同。毛、鄭謂設於角,許不雲設於角也。木部雲:楅以木有所畐束也。亦不言角。雲大木者,字從大也。古多假衡為橫。玉人注曰:衡古文橫,假借字也。○鄭注《周禮》雲:楅設於角,衡設於鼻,如椵狀。楅衡為二。許於衡不言楅,於楅不言衡,蓋亦二之。

從角大,行聲。

段注:戶庚切。古音在十部。

《詩》曰:設其楅衡。

段注:《詩》曰當作《周禮》曰。

廣韻

戶庚切,平庚匣 ‖行聲陽部(héng)

衡橫也。平也。又姓,《風俗通》雲:"阿衡伊尹之後。"又雲:"衡魯公字,後乃氏焉。"

【校釋】①衡魯公字:周校依段氏改作"公衡,魯公子"。《左傳·成公二年》曰:"公衡為質以請盟。"杜預注:"公衡,成公子。"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行部】 衡·康熙筆畫:16 ·部外筆畫:10

古文:ᘻ、ᙉ

《唐韻》戶庚切。《集韻》《韻會》何庚切,並音行。《書·舜典》:同律度量衡。《前漢·律曆志》:衡,平也。所以任權而均物,平輕重也。《荀子·禮論》:衡誠懸矣,則不可欺以輕重。

又《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傳: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漢書》注:衡謂渾天儀也。

又樓殿邊欄楯也。《前漢·袁盎傳》:百金之子不騎衡。

又勺柄,龍頭也。《周禮·冬官·玉人》:大璋、中璋九寸,邊璋七寸,衡四寸。

又眉目之閒也。蔡邕《釋誨》:揚衡含笑。左思《魏都賦》:盱衡而誥。

又斗之中央也。《前漢·天文志》:衡殷南斗。

又橫也。《前漢·刑法志》:合縱連衡。師古曰:戰國時,齊楚韓魏燕趙為縱,秦國為衡。秦地形東西橫長,故為衡也。

又楅衡,所以楅持牛,使不得牴觸也。《周禮·地官》:凡祭祀,飾其牛牲,設其楅衡。

又《小爾雅》:斤十謂之衡,衡有半謂之秤。

又維持冠者曰衡。《左傳·桓二年》:衡紞紘綖。

又掌山林者謂之衡。《周禮·天官·太宰》:虞衡作山澤之材。

又阿衡,官名。《書·太甲》:惟嗣王不惠於阿衡。

又地名。《周語》:以諸侯朝于衡雝。注:衡雝,鄭地,在今河內。

又山名。《爾雅·釋山》:江南衡。注:南嶽衡山也。

又水名。《水經注》:衡水東經阜城縣故城。

又姓。《通志·氏族略》:伊尹為湯阿衡,子孫因以為氏。一雲魯公子衡之後,以王父字為氏。漢有衡威、衡驃卿。

又與蘅通,杜衡也。司馬相如《子虛賦》:其東則有蕙圃、衡蘭。

又《集韻》胡盲切。與橫通。《詩·齊風》:衡從其畝。疏:衡,古通橫。

又《詩·陳風》: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注:衡木為門也。

又《毛詩古音考》:音杭。《小雅》:約軧錯衡,八鸞瑲瑲。《史記·自序》:維契作商,爰及成湯,太甲居桐,德盛阿衡。並叶音杭。

《說文》:從角、大,從行。《韻會》:俗作▍,非。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規範提示】"大"的末筆捺改點。

【寫法】➊"彳"窄,"亍"略窄,中部構件略寬;頂部左、中齊平,"亍"低;中部底部高;"彳"略低,"亍"低。❷"彳",第二撇與豎相接於橫中線。❸中部構件居豎中線部位,"",在豎中線部位;"田",框內豎筆在豎中線,末筆橫在橫中線下側;"大",撇筆起筆於豎中線,點收筆略高,為亅(豎鈎)留位。❹"亍",橫筆、亅(豎鈎)相接於橫中線上側。[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