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行香子 過七里瀨(蘇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香子·過七里瀨》

作品名稱:《行香子·過七里瀨》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詞

作者:蘇軾

《行香子·過七里瀨》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描寫了七里瀨的優美景色,表現了作者對江南水鄉的熱愛,也流露了功名虛無、江山長在的人生哲學。上片頭六句描寫清澈寧靜的江水之美,後三句從不同角度寫溪水;下片開頭兩句寫山,中間插入議論感慨,最後有以寫山作結。全詞將水上行舟的「靜美」,和時空變化的「動美」結合的十分完美,語言清麗,意境廣渺,既有幽美的畫面,又含有深邃的哲理,剛柔相濟,韻味深遠。

原文

譯文

乘一葉小舟,盪着雙槳,像驚飛的鴻雁一樣,飛快地掠過水麵。天空碧藍,水色清明,山色天光,盡入江水,波平如鏡。水中游魚,清晰可數,不時躍出明鏡般的水面;水邊沙洲,白鷺點點,悠閒自得。白天之溪,清澈而見沙底;清曉之溪,清冷而有霜意;月下之溪,是明亮的水晶世界。

兩岸連山,往縱深看則重重疊疊,如畫景;從橫列看則曲曲折折,如屏風。笑嚴光當年白白地在此終老,不曾真正領略到山水佳處。皇帝和隱士,而今也已如夢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只有遠山連綿,重巒疊嶂;山間白雲,繚繞變幻;曉山晨曦,青翠欲滴。[2]

作品賞析

此詞在對大自然美景的讚嘆中,寄寓了因緣自適、看透名利、歸真返樸的人生態度,發出了人生如夢的浩嘆。 此詞頭六句描寫清澈寧靜的江水之美。詞人用簡練的筆墨,動靜結合、點面兼顧地描繪出生機盎然的江面風光,體現出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趣。接下來用一個「過」字領下邊的「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節奏輕快,使畫面飛速地流動起來,高度簡練概括地記錄了沿途的景色和主觀的感受。沙溪,是白天之溪,清澈而見沙底;霜溪,是清曉之溪,清冷而有霜意;月溪,乃是月下之溪,是明亮的水晶世界。詞人用蒙太奇手法,剪接了三個不同時辰的舟行之景。既寫出了船之行程,也創造出清寒悽美的意境,由此引出一股人生的況味,為下片抒寫人生感慨作了鋪墊。

這是詞的上闋,寫水;而下闋開頭兩句寫山。作者首先由寫江水之清明轉寫夾岸的奇山異景——「重重似畫,曲曲如屏」:兩岸連山,往縱深看則重重疊疊,如畫景;從橫列看則曲曲折折,如屏風。詞寫水則特詳,寫山則至簡,章法變化,體現了在江上舟中觀察景物近則精細遠則粗略的特點。

「算當年,虛老嚴陵。」東漢初年的嚴子陵,輔佐劉秀打天下以後,隱居不仕,垂釣富春江上。昔人多說嚴光垂釣實是「釣名」,東坡在此,也笑嚴光當年白白在此終老,不曾真正領略到山水佳處。「君臣一夢,今古空名」,表達出浮生若夢的感慨:皇帝和隱士,而今也已如夢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那麼真正能永恆留傳的實體是什麼呢?「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

意思是說,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恆的,只有大自然之美才是永恆的。這是蘇軾的一貫思想,正如他在《前赤壁賦》中所感嘆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無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下闋以山起,以山結,中間插入議論感慨,而以「虛老」粘上文,「但」字轉下意,銜接自然。結尾用一「但」字領「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三個跳躍的短句,又與上半闋「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遙相呼應。前面寫水,後面寫山,異曲同工,以景結情。人生的感慨,歷史的沉思,都融化在一片流動閃爍、如詩如畫的水光山色之中,雋永含蓄,韻味無窮。

從這首詞可以看出,蘇軾因與朝廷掌權者意見不合,而貶謫杭州任通判期間,儘管仕途不順,卻仍然生活得輕鬆閒適。他好佛老而不溺於佛老,看透生活而不厭倦生活,善於將沉重的榮辱得失化為過眼雲煙,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內心的寧靜與安慰。詞中那生意盎然、活潑清靈的景色中,融注着詞人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哲理思考。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台詩案」。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後,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後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祐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3]

視頻

趙潤涵《行香子 過七里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