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行香子·述懷(蘇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香子·述懷》

作品名稱:《行香子·述懷》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詞

作者:蘇軾

《行香子·述懷》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抒寫了作者把酒對月之時的襟懷意緒,流露了人生苦短、知音難覓的感慨,表達了作者渴望擺脫世俗困擾的退隱、出世之意。全詞語言暢達,音韻和諧,形式與內容完美地融合,並以議論表現人生感悟,很有哲理意義,為東坡詞中風格曠達之作。

原文

譯文

夜氣清新,塵滓皆無,月光皎潔如銀。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對月,須盡情享受。名利都如浮雲變幻無常,徒然勞神費力。人的一生只不過像快馬馳過縫隙,像擊石迸出一閃即滅的火花,像在夢境中短暫的經歷一樣短暫。

雖有滿腹才學,卻不被重用,無所施展。姑且借現實中的歡樂,忘掉人生的種種煩惱。何時能歸隱田園,不為國事操勞,有琴可彈,有酒可飲,賞玩山水,就足夠了。[2]

創作背景

此詞的寫作時間不可確考,從其所表現的強烈退隱願望來看,應是蘇軾在宋哲宗元祐時期(1086—1093)的作品。當時宋哲宗年幼,高太后主持朝政,罷行新法,起用舊派,蘇軾受到特殊恩遇。元祐元年(1086)蘇軾被召還朝,任翰林學士、知制誥的重位。但是政敵朱光庭、黃慶基等人多次以類似「烏台詩案」之事欲再度誣陷蘇軾,因高太后的保護,他雖未受害,但卻使他對官場生活無比厭倦,感到「心形俱悴」,產生退隱思想。他曾在詩中表示:「老病思歸真暫寓,功名如幻終何得。從來自笑畫蛇足,此事何殊食雞肋。」(《與葉淳老侯敦夫張秉道同相視新河》)此詩為元祐五、六年間(1090—1091)知杭州時作,此詞思想與之相近。 [3]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台詩案」。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後,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後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祐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4]

視頻

行香子·述懷

參考資料

  1. 《行香子·述懷》蘇軾, 個人圖書館網,2018-03-20
  2. 行香子·述懷, 古詩文網,2017-12-19
  3. 蘇軾《行香子·述懷》原文及翻譯賞析, 歷史新知網,2020-03-20
  4. 江城子·密州出獵 (宋 蘇軾), 學習網20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