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行走在雲上磨坪(甘茂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走在雲上磨坪
圖片來自創意悠悠花園

《行走在雲上磨坪》中國當代作家甘茂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行走在雲上磨坪

記得是三年前了。2018年7月,我第一次去磨坪。

磨坪鄉位於湖北省秭歸縣西南邊陲,人稱「秭歸小西藏」。那裡是高寒山區,一個避暑的好地方。宜昌市和秭歸縣的作家們,在這裡舉辦一個筆會活動。我是坐老朋友陳傳新的車去的,當時正在修路。什麼三道拐,九道拐,黑石溝,老彎橋,顛顛簸簸的,很難走。好在陳傳新是個老司機,車載音響效果好,一路上播放着降央卓瑪的歌,給我們帶來旅途的快樂。降央卓瑪比金子還珍貴的聲音,誘惑人的靈魂。她那入耳入心的天籟之音,讓人如痴如醉。說她是天下最美的女中音,並不為過。「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為什麼旁邊沒有雲彩?我等待着美麗的姑娘,你為什麼還不跑過來!」那天我對陳傳新說,我想寫篇文章,就寫降央卓瑪陪我到磨坪。後來人一懶,沒有動筆,心裡總覺得欠了降央卓瑪一個情。

磨坪在高山之巔,白雲之上,也就是磨盤大塊地方。鄉親們很熱情,帶我們看神奇的三龍譚,古老的銀杏谷,神秘的懸棺群,當地酒廠還為我們舉辦煙花晚會,五顏六色的焰火把群山映照得通亮。大家在酒廠喝摔碗酒,噼哩啪啦的摔碗聲此起彼伏。鄉里招待我們看了一場久違的露天電影,雖說是盛夏,但覺得冷氣上身,我趕緊上樓加了件長袖襯衫。老作家韓永強是秭歸人,自號橈夫子,對家鄉自然愛得深沉。他得意地對我說:「怎麼樣,這裡不比廬山差吧!」吳緒久和張天一既是詩人又是書法家,他們為磨坪留下了墨寶。記得張天一還寫了一首詩《磨坪風情好醉人》。為答謝鄉親們,我寫了一首《秋谷山酒歌》:「磨坪鄉,山水秀,秋谷山自古出好酒。五穀雜糧最養人,美酒相伴歲月稠。老岩洞,清泉流,釀出的好酒有來頭。鄉土滋味惹人愛,笑傲江湖無憂愁。喝了秋谷酒,喜事天天有。醉了山溝溝,香了山外頭。喝了秋谷酒,哥妹手牽手。一盞紅燈籠,照亮家門口。喝了秋谷酒,渾身雄糾糾。下河划龍船,上山摘星斗。喝了秋谷酒,追夢大步走。一曲祝酒歌,把酒唱豐收。」據我當時的筆記,這首歌是7月27日深夜於磨坪酒店匆匆寫成。時光如梭,轉眼間三年就過去了。可當年的情景,卻歷歷在目。

今年10月,受秭歸縣文化館梅俊明館長邀請,我老伴陪我一起去磨坪鄉,做一次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和創作活動。同行的有老導演陸洞元和舞蹈家李曉彬。一輛麵包車,上高速公路,從鄰縣巴東的野三關鎮,直插磨坪鄉。秋風送爽,一路順風,我突然有了一種回歸故土的感覺。磨坪,我又來看你了。

這次不同上次,是有目的地選擇性參觀和考察。先看了升坪河,一灣碧水,一個小村,風景這邊獨好。那裡打算做旅遊度假村,秀美的生態環境,很適合垂釣休閒度夏納涼。村裡有戶人家,收藏了很多古董,陶器瓷器銅器和原木家具,都是很值錢的東西。旅遊興旺起來,這些東西就可以進入巿場。又去看了銀杏谷,這裡已經形成了一個景點。上千年的銀杏樹依然枝繁葉茂,再過十來天,金燦燦的葉子就會變成金黃色的油畫。磨坪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身臨其境,有天然氧吧之感。有了磨坪人精心呵護,他們繪出了綠水青山的生態畫卷。

這次印象最深的是磨坪鄉三蹬岩村,現在統一名稱叫三墩岩村。所謂三墩岩,是橫臥在村口對面的三疊山岩。雄厚奇特,吸人眼球,仿佛感受得到大山的力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三墩岩村是個偏遠的窮地方。尤其是交通閉塞,山里人生存極為艱難。有一句俗語說:「有女莫嫁三墩岩,去去來來一雙鞋。」說的就是懸崖絕壁間沒有一條通道,肩挑背磨的歲月,上山下山來回往返就要磨壞一雙鞋子。磨坪人很早就懂得「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他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窮則思變的精神,用自己的雙手打開了交通瓶頸。

三墩岩村鐵姑娘,在修路中撐起了半邊天。鐵姑娘班由剛開始的8人到後來的24人,平均年齡僅18歲。她們三人一組,兩人打錘,一人扶鋼釺,錘一下,扶鋼釺的人要轉一下鋼釺,這樣打出來的炮眼才有用。鐵姑娘勤學苦練,邊打邊數數,個個都打過了一千八百錘。當年50多把鐵錘打爛了29把,八年來24個鐵姑娘磨壞了三千多根鋼釺。那一道道培坎是她們一錘一錘敲出來的,在海拔千米高四百米的岩壁上,她們用鋼釺鑿出了900米長、6米寬、15米高的山洞,那是三墩岩上最美的風景。當時流傳着一首讚美鐵姑娘班的山歌:「辮子編起來,袖子捲起來,雙雙鐵手握鐵錘,打出幸福來。」山洞打開了,公路修通了,當地又有了一句新編的俗語:「有女要嫁三墩岩,姐姐嫁來了姨妹子跟到老。」我在三墩岩山洞中邊走邊看,那麼險要的地方,那麼艱巨的工程,那些吃苦耐勞的鐵姑娘,她們靠鐵錘打出了穿岩隧道,從沒有路的地方開出了一條路。當她們聽到汽車拖拉機的馬達聲時,姑娘們抱着喊着落下幸福的眼淚。

走出山洞後,我們又驅車去釆訪了一個健在的鐵姑娘。在她家門口的壩子裡,說起當年事,她記憶猶新。她能歌善舞,在鐵姑娘班是個搞文藝宣傳的好手。她說她當年喜歡唱樣板戲,說着就有聲有色地唱了《紅燈記》中李奶奶的一段唱腔。我請她唱一首磨坪山歌,她想了想,開口就唱起來:「郎唱山歌姐幫腔,郎是稗子姐是秧,有朝一日遛秧草,扯下稗子留下秧,把郎甩在那干坡上。」我說:「這是一首好俏皮的情歌哦!」她說:「無郎無姐不成歌,有郎有姐才快活。天天打鋼釺,一打就是9個月,不快活能把洞子打穿?不過那時候這種歌只能悄悄唱,休息時躲在邊邊角角,姑娘們開心一下喲!」她這一番話,引起我感慨萬千。畢竟時代不同了,天地開闊,鄉村美麗,現在村村通路,處處詩畫,三墩岩秋風蕭瑟今又是,換了人間。

從磨坪回宜昌的路上,我們幾個釆風者交換了各自的想法。陸導說他想把三墩岩鐵姑娘編成一個小型的情景音樂劇,曉彬說他要以秋天的古銀杏為素材編一個唯美的群舞,我想為磨坪鄉寫一首接地氣而又有詩意的鄉歌。山托起雲,雲舉着山,雲上磨坪就在高山之巔。打開車窗山風清涼,彷佛又見它吹拂着千年銀杏,像降央卓瑪一樣,用她金子般的聲音,唱起一首動人的秋歌:「如果沒有天上的雨水,海棠花兒不會自己開。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你心上的人兒就會跑過來!」行走在雲上磨坪,聽這樣的歌,不是更能叫人心領神會嗎?

我和磨坪有個約定,來年夏天再去看她,舉起酒樽,同唱一首好聽的鄉歌。[1]

作者簡介

甘茂華,土家族,籍貫湖北恩施,定居湖北宜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