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血病及氣

來自財經頭條的圖片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陽病入陰
  • 英文名稱;yang disease involving yin
  • 定  義;邪氣由表入里,或陽氣受傷,陽病轉變為陰病,均稱為「陽病入陰」,大多表示病情加重。

應用學科中醫藥學(一級學科),中醫基礎理論(二級學科),病機(三級學科) 血病治氣:氣病血必病,血病氣必傷,氣血兩者,和則俱和,病則同病,但「氣為主,血為輔,氣為重,血為輕」(《醫學真傳·氣血》)。所以「氣血俱要,而補氣在補血之先,陰陽並需,而養陽在滋陰之上」(《醫宗必讀·水火陰陽論》)。此雖指治療虛證而言,實為治。血之準則,一言以蔽之,治血必治氣,氣機調暢,血病始能痊癒。

血虛者,補其氣而血自生。血虛補氣之法,以健脾益氣、溫養心氣、補益腎氣為主。因為脾能健運,化源充足,血脈充盈:心生血,水谷精氣賴心陽之溫煦,才能變化而赤為血。

腎陽為一身諸陽之本,腎精賴真火之蒸化方能化而為血:血滯者,行其氣而血自調。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血瘀氣亦滯。故治療血瘀必須重視調氣。因氣虛、氣滯均可致瘀,且血之運行與心、肺、肝、脾等有密切關係?所謂調氣又有疏肝理氣、宣暢肺氣、溫通心氣,和補益元氣之分,其中尤以調肝氣為最。肝主疏泄,疏通氣機,促進氣血之運行。若肝鬱氣滯,疏泄失職,氣滯則血瘀。所以必用疏肝理氣之藥物,疏通氣機,氣行則血亦行,不治瘀白化。

血溢者,調其氣而血自止。血隨氣行,氣和則血循經,氣逆則血亂溢,氣虛、氣實、氣寒、氣熱均屬氣失沖和之列。故治血必調氣,氣和則血寧。

綜上所述,氣之與血,兩相維附,氣為主,血為輔,氣為橐龠,血如波瀾,故「有因氣病而及血者,先治其氣;因血病而及氣者,先治其血」(《醫宗必讀·辨治大法論》)。臨證時,應綜觀全局,燮理陰陽,俾陰平陽秘,氣調血和,則其病自愈。[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