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蠕墨鑄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蠕墨鑄鐵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術語。

中國,從來就是一個文化底蘊極度豐富的國家,中國的文字,更是凝聚着中國的文化精魂[1]。中國最早出現的和文字相關的文化記憶就是倉頡造字,小小的文字中蘊藏了無限的文化[2],然後就出現了最初的甲骨文

名詞解釋

蠕墨鑄鐵是具有片狀和球狀石墨之間的一種過渡形態的灰口鑄鐵,它是一種以力學性能和導熱性能較好以及斷面敏感性小為特徵的新型工程結構材料。蠕墨鑄鐵作為一種新型鑄鐵材料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是研究蠕墨鑄鐵最早的國家之一。1966年山東省機械設計研究院發表了稀土高強度灰鑄鐵論文,標誌了我國蠕墨鑄鐵生產技術的研製成功。

發展歷史

1947年英國人莫羅(H.Morrogh)在研究用鈰處理球墨鑄鐵(簡稱球鐵)的過程中,發現了蠕蟲狀石墨。由於莫羅當時及後來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怎樣得到球狀石墨及其性能上,而蠕蟲狀石墨則被認為是處理球鐵失敗的產物。1955年美國人伊斯蒂斯(J.W.Estes)和斯奇內登溫德(R.Schneidenwind)首次提出建議,採用蠕墨鑄鐵(簡稱蠕鐵);1966年,又有斯切爾倫(R.D.Schelleng)繼續提出應用蠕鐵。美國在1965年的一項專利中提到,通過加入一種合金使鐵液含鎂0.05%~0.06%、鈦0.15%~0.50%、稀土金屬0.001%~0.015%,就能得到蠕蟲狀石墨組織。到1976年,美國富特(Foote)礦業公司將這些元素按一定比例配成Mg-Ti系合金,作為商品供應市場,稱為「Foote」合金,因此,蠕鐵在工業上有了較多的應用。在60年代,奧地利人研究了稀土對鐵液的影響,從中得到了生產蠕鐵的可靠方法,於1968年獲得奧地利專利。60年代中國在高碳鐵液中加入稀土硅鐵合金,發現其中部分試樣的宏觀斷口呈「花斑」狀,石墨為蠕蟲狀,其性能超過中國標準中HT300的指標。鑑於當時國內高級灰鑄鐵生產中廢鋼來源短缺,於是不加廢鋼,僅用稀土硅鐵合金直接處理沖天爐高碳鐵液來生產高級灰鑄鐵件,就成為當時研究的出發點。在試驗過程中發現,具有蠕蟲狀石墨的鑄鐵,其強度大幅度提高,從而獲得了不加廢鋼的高強度灰鑄鐵。由於上述高級鑄鐵是用稀土處理而得到,因此曾先後將其命名為稀土高牌號灰鑄鐵、稀土(灰)鑄鐵等。從1965年開始,中國才有意識地把含有蠕蟲狀石墨作為新型工程材料來研究和應用。70年代末期,根據光學顯微鏡下看到的石墨形貌,並為與國外命名力求統一,因此中國把它稱為蠕蟲狀石墨鑄鐵,又稱為蠕墨鑄鐵。1977年第44屆國際鑄造年會上成立了「蠕蟲狀石墨鑄鐵委員會」,同時也統一規定這種鑄鐵的名稱為「緊密式蠕蟲狀石墨鑄鐵」。

化學成分

蠕墨鑄鐵的化學成分一般為:C%=3.4%~3.6%;Si%=2.4%~3.0%;Mn%=0.4%~0.6%;S%<0.06%;P%<0.0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