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蝶戀花·河中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蝶戀花·河中作

來自國學薈網的圖片

作品名稱:蝶戀花·河中作

創作年代:宋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趙鼎

蝶戀花·河中作是南宋初年中興名臣、政治家、詞人趙鼎的作品之一。

趙鼎(1085年—1147年),字元鎮,號得全居士。解州聞喜東北(今屬山西聞喜禮元鎮阜底村)人。南宋初年政治家、詞人。

正文

盡日東風吹綠樹。向晚輕寒,數點催花雨。年少淒涼天付與。更堪春思縈離緒。

臨水高樓攜酒處。曾倚哀弦,歌斷黃金縷。樓下水流何處去。憑欄目送蒼煙暮。

譯文

整日吹拂的東風吹醒了沉睡的大地,樹上綠意漸染。傍晚泛着輕微的寒氣,一場初春的細雨灑落下來,催促着春花早日開放。年少的他容易心生悲涼,何況這暮春之日,更添離愁別緒。在臨水的高樓之上,與這位女子飲酒作別。他以絲竹伴唱,一曲賦別。樓下的流水將會流到哪裡去呢?他在高樓上憑欄遠望,目送着流水和人遠去,直到掩入那蒼茫的煙波暮色之中。

全文賞析

詞的上片由景及情,寫詞人的離愁別緒。開頭三句「盡日東風吹綠樹。向晚輕寒,數點催花雨。」點明時令,又以春盡花落、孤獨寂寞的時空環境暗寓「重來崔護」之感。「「催花雨」在宋詞中多有出現,意為春雨一過,春花自會早日開放,富含着濃厚的自然哲理。「年少淒涼」四字蘊含無限傷感。「年少」本是青春和歡樂的時節,但詞人卻感到淒涼,完全是為「春思」和「離緒」所困,而主因則在於詞人多情。但把「年少淒涼」說成是「天付與」,則又有自我解嘲的味道,意思是情之所鍾,無可解脫。這「年少淒涼」的況味,不能不甘心忍受了。

詞的下片寫思人。「臨水高樓攜酒處。曾倚哀弦,歌斷黃金縷。」三句,緊接上片的「離緒」而轉向懷人。這三句是追敘往事,在「臨水高樓」這昔游之地回憶當年送別時的情景。黃金縷用來形容初春鵝黃色的柳條,古人有折楊柳贈別的風俗「歌斷黃金縷」,在這裡也有作為離別之曲的含意,與上句「哀弦」相應。「樓下水流何處去」一句引用唐杜牧《題安州浮雲寺寄湖州張郎中》:「當時樓下水,今日到何處。」兩句。這首詞從「臨水高樓」的眼前實景出發,借杜牧詩意以「水流」比喻「人去」,寫得自然熨貼,不露針線,密合無縫。「相隨流水到天涯」,寓含飄泊流落的命運,以及一去不返、此恨綿綿的情意。這樣情意在這首詞中也都包含在「樓下水流何處去」這個深表關切的問侯之中了。結句憑欄目送蒼煙暮」,其意為憑高極目,遠望水流人去的天際,寄託遙思,不覺暮煙四合。感傷離別之情,就寓於久久痴望中。有着悠悠不盡的餘味。

這首詞懷念往昔一位曾於臨水高樓一曲賦別的女子。上片記時,下片記地,風物依然,而她已不在,通篇貫串着傷離念遠之情。詞人以春盡花落、孤獨寂寞的時空環境來暗寓心中之傷感情緒,意緒雖悲涼,然飽含真摯情意。[1]

作者簡介

趙鼎早孤,由母樊氏撫養成人。崇寧五年(1106年)登進士第。累官河南洛陽令。高宗即位,除權戶部員外郎。建炎三年(1129年),拜御史中丞。建炎四年(1130年),任簽書樞密院事,旋出知建州、洪州。紹興年間幾度為相,任內推崇洛學,鞏固政權,號稱「小元祐」。後因反對和議,為秦檜所構陷,罷相,出知泉州。旋即謫居興化軍,移漳州、潮州安置,再移置吉陽軍。

趙鼎在吉陽三年,知秦檜必欲殺己,自書銘旌曰:「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隨即不食而卒,年六十三。宋孝宗時,追贈太傅、豐國公,賜諡「忠簡」。淳熙十五年(1188年),配享高宗廟庭。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趙鼎被稱為南宋中興賢相之首。與李綱、胡銓、李光並稱為南宋四名臣。趙鼎善文、詩、詞。著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詞》等。[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