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蝠狀無刺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蝠狀無刺鱝

學名  Aetomylaeus vespertilio

命名者 Bleeker, 1852

英文名 Orante eagle ray

別名  Aetobatus reticulatus、魴仔、網紋圓吻燕魟

觀賞魚/食用魚  否/是

最大體長     240 cm

分類

  軟骨魚 Chondrichthyes

  燕魟 Myliobatiformes

  鱝 Myliobatidae

  無刺鱝 Aetomylaeus

蝠狀無刺鱝,體盤非常寬長,體盤長約為體盤寬一半。前緣圓凸,後緣凹入,內緣圓凸前角尖彎,後角廣圓。吻寬短鈍尖,突出於腹面上之頭前;吻長約等於體盤長1/6,比眼間隔1/2稍大。

眼頗小,側位,眼球徑約等於出水孔1/2;眼間隔側凸中凹。鼻孔平橫,只露出一個狹小的入水孔;前鼻瓣頗寬,基部連合,後部中間深凹,兩側作圓形小瓣下垂;後鼻瓣前和側部轉入於鼻口溝中。口頗小,平橫,寬比口前吻長稍小;口底在咽頭前方具明顯乳突六個。鰓孔狹小,距離約相等,最後兩個較近。腹鰭中大,長比寬為大;前角圓鈍,後角廣圓,內緣尚分明,鰭腳扁管形,後緣頗尖。背鰭一個,小型,呈三角形,前角廣圓,後緣斜直微凹,連於尾上,沒有內緣;起點距腹鰭終點約等於基底2/3。

尾很細長,約為體長之5倍;尾無刺;側無皮褶,上下皮褶都幾乎消失;兩側皮上具橫列線紋,呈竹節狀,幾乎直達尾端。

體色背面黃褐色,前部具暗褐色橫紋,後部具暗褐色網紋,包含圓形或六角形白斑;腹鰭和尾其中常夾帶著黃色細線或斑點。腹鰭和尾的基部也具暗色網紋與白色斑點;背鰭白色,隱現斑紋。尾部在尾鰭後方具暗褐色橫紋6-7條,尾的後部幾乎為淡藍色。腹面白色。

Compagna(1999)認為Aetobatus reticulatus Teng, 1962為有疑問學名,應為本種之同種異名;網紋鴨嘴燕魟Aetobatus vespertilio為本種之同種異名。(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1]

棲地環境及深度

近海沿岸。棲息深度1 - 110公尺

食底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和魚類。

分佈

西印度洋:從莫桑比克南部到西太平洋的零星地區。臺灣分布於西南部。[2]

繁殖

表現出卵胎(胎盤胎生),胚胎最初以卵黃為食,然後通過特殊結構間接吸收富含粘液,脂肪或蛋白質的子宮液,從而從母親那裡獲得更多營養(參考文獻50449)。

保育

瀕危(EN) (A2d);評估日期: 2015年5月16日

參考文獻

  1. 蝠狀無刺鱝,fishdb.sinica.edu.tw
  2. Aetomylaeus vespertilio,fishbas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