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蠟花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蠟花舞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蠟花舞

發源地點;發源於郭嘉鎮

產生時間;盛唐時期

形式;行進式

蠟花舞產生於盛唐時期,發源於郭嘉鎮。來源於辭賦,逐漸由清唱演變為傳統歌舞,多在夜間演出,演出時表演者手托花燈,花燈內裝點蠟燭,故稱蠟花舞。蠟花舞表演以行進式為主,人數少者10多人,多者近百人。[1]

表演

舞蹈隊由少女組成,表演時她們身穿大襟雲邊彩裙或色澤鮮艷的百褶長裙,左手托着荷花蠟燭燈,右手揮動絲摺扇,舞隊款步輕擺,翻轉穿插;彩扇高旋平擺,花燈高托低繞,恰似花海起落,以此表達人們喜慶豐收、國泰民安之情。

現狀

解放後,蠟花舞經過不斷提煉完善,煥發出了新的藝術光彩,曾多次參加省、市、縣民間舞蹈會演。1957年,在北京參加了第二屆全國民間藝術觀摩匯演,被評為二等獎。隨後應邀參加拍攝了電影《萬紫千紅》等影視片。2005年7月,在天水伏羲文化旅遊節上獲優秀表演獎。

相關視頻

秦安小曲·蠟花舞《圓夢中華》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