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蜂蜜的鑑別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蜂蜜的鑑別方法

【鑑定中藥材名】

蜂蜜

【生境分布】

蜜蜂是社會性昆蟲,即有「勞動」分工的個體,生活於同一巢內,以群體為生存單位。蜂王個體大,專司生殖產卵;雄蜂較小,專司交配,交配後即死亡;工蜂最小,為不發育的雄蜂,專司築巢、採集飼料、餵育幼蟲、清潔巢室和調節巢溫等。我國各地均有飼養。 【藥材來源鑑定】本品為蜜蜂科昆蟲中華蜜蜂Apis cerana Fabr.或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的所釀的蜜。蜂,有鋒之義。本動物尾部有鋒利的螫針,故名蜂。家養釀蜜之蜂名蜜蜂;其所釀之蜜,名蜂蜜。

【藥材歷史考證】

野蜂蜜,原名石蜜;蜜蜂,原名蜂子。其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云:「石蜜即崖蜜也,高山岩石間作之,色青赤,味小酸,食之心煩,其蜂黑色似虻。又木蜜,呼為食蜜,懸樹枝作之,色青白。

樹空及人家養作之者亦白而濃厚味美。」《本草圖經》曰:「石蜜即崖蜜也。其蜂黑色,似虻,作房於岩崖高峻處或石窟中,人不可到,但以長竿刺令蜜出,以物承之,多者至三四石。味酸色綠,入藥勝於它蜜,……食蜜有兩種,一種在山林木上作房,一種人家作窠檻收養之。其蜂甚小而微黃,蜜皆濃厚而味美。」《本草衍義》曰:「《本經》以謂自如膏者良。

由是知石蜜字,乃白蜜字無疑。去古既遠,亦文字傳寫之誤,故今人尚言白沙蜜。蓋經久則陳白而沙,新收者惟稀而黃。……山蜜多石中或古木中,有經三二年,或一得而取之,氣味醇厚。人家窠檻中蓄養者,則一歲春秋二取之;取之既數,則蜜居房中日少,氣味不足,所以不逮陳白者日月足也。雖收之,才過夏亦酸壞。」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古時藥用蜂蜜有兩種,一種是產於岩崖、山林中,另一種是家養蜂之蜜。《神農本草經》所載的石蜜應為岩蜂(野蜜蜂)Apis dorsta Fab.所釀。而家養者為中華蜜蜂所釀。

【動物形態鑑定】

1.中華蜜蜂:蜂群由工蜂、蜂王及雄蜂三種類型的個體組成。其中絕大部分是工蜂,每群只有一個蜂王及少數雄蜂。

工蜂:體型小,長11~13mm。唇基上有紅色三角形斑,後翅中脈分叉。頭部三角形,前端窄小,唇基中央稍隆起,上唇長方形。觸角膝狀,鞭節第1節明顯短於第3節,第3~10節的每節長大於寬。

小盾片稍突起。胸部三節。顏面和中胸黑色,上唇、上顎頂端、唇基中央三角形斑、觸角鞭節及均為黃色。翅2對,膜質透明,前翅有三個亞緣窒,緣室幾乎達翅的頂端,第二亞緣室上部大大窄於下部。前翅淺褐色。足3對,後足脛節呈三角形,扁平無距。後足跗節寬且扁平。腹部圓錐形。足和腹部第3~4節紅黃色,第5~6節色較深,各節上均有黑色環帶。末端尖銳,有毒腺和螫針。體被黃褐色細毛。

雄蜂:體長12~15mm。體黑色,全身被褐黑色雜有白色的毛。頭呈球狀。複眼大,幾乎在頭頂相遇。口器退化。尾端圓形,無毒腺和螫針。

蜂王:體長13~16 mm。口器退化。翅短小。腹部特長。生殖器發達。體色有兩種,一種腹節黃色環明顯,腹部呈暗褐色;另一種腹節黑色環明顯,腹部呈黑色。

2.意大利蜂與中華蜜蜂主要區別特徵:個體較大,翅大,能遠飛,唇基黑色,不具三角形黃斑。

【藥材性狀鑑定】

本品為半透明、帶光澤、濃稠的液體,白色至淡黃色或橘黃色至黃褐色,放久或遇冷漸有白色顆粒狀結晶析出。氣芳香,味極甜。[1] 【藥材顯微鑑定】

1.相對密度本品如有結晶析出,可置於不超過60℃的水浴中,待結晶全部融化後,攪勻,冷至25℃,照相對密度測定法項下的韋氏比重秤法測定,相對密度應在1.349以上。

2.酸度檢查取本品10g,加新沸過的冷水50ml,混勻,加酚酞指示液2滴與0.1mol/L氫氧化鈉溶液4ml,應顯粉紅色,10秒鐘內不消失。

3.澱粉粒和糊精檢查取本品2g,加水10ml,加熱煮沸,放冷,加碘試液1滴,不得顯藍色、綠色或紅褐色。

4.吸收度測定取蜂蜜約5.0g,精密稱定,置50ml量瓶中,加水約25ml溶解.加15%亞鐵氰化鉀溶液及30%醋酸鋅溶液各0.5ml,加水稀釋至刻度(必要時加乙醇1滴消除泡沫),搖勻,用乾燥濾紙濾過,棄去初濾液,精密量取續濾液各5ml,分別置於甲、乙兩個具塞試管中,甲管加水5.0ml,乙管加新制的0.2%亞硫酸氫鈉溶液5.0ml及空白,混勻,照分光光度法,在284nm和336nm的波長處測定吸收度。在284nm與336nm的差不得大於0.34。

【採集加工】

春至秋季採收,濾過。

【飲片炮製】

1.蜂蜜:取原蜂蜜,置鍋內,文火加熱至沸,趁熱過濾,除去泡沫、雜質及死蜂。

2.煉蜜:取淨蜂蜜置鍋內,用文火熬煉至顏色稍深,粘度增強時,取出,放涼。

【性能功用】

甘,平。歸肺經脾經大腸經。補中,潤燥,止痛,解毒。用於脘腹虛痛,肺燥乾咳,腸燥便秘;外治瘡瘍不斂,水火燙傷。內服:15~30g,水煎服。外用:適量,煎水熏洗。

【附註】

置陰涼處貯藏。[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