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蚝油小炒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蚝油小炒肉營養豐富,味道鮮美。

營養價值

  1. 蚝油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和多種氨基酸,可以用於補充各種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其中主要含有豐富的鋅元素,是缺鋅人士的首選膳食調料。
  2. 蚝油中氨基酸種類達22種之多,各種氨基酸的含量協調平衡,其中,穀氨酸含量是總量的一半,它與核酸共同構成蚝油呈味主體,兩者含量越高,蚝油味道越鮮美。
  3. 蚝油富含牛磺酸,牛磺酸具有防癌抗癌、增強人體免疫力等多種保健功能。

食用功效

  1. 增進食慾:蚝油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和多種氨基酸,可以用於補充各種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其中主要含有豐富的鋅元素,是缺鋅人士的首選膳食調料。
  2. 提高免疫力:蚝油富含牛磺酸,牛磺酸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保健功能。其中蛋白質:是維持免疫機能最重要的營養素,為構成白血球和抗體的主要成份。礦物質:鋅、硒、銅、錳等礦物質形式與免疫機能有關的酵素。
  3. 抑癌抗瘤:蚝油富含牛磺酸,牛磺酸具有防癌抗癌保健功能。預防癌症,降低癌變的發生率。延緩和抑制癌細胞生長、擴散。使癌細胞退化、萎縮。
  4. 健腦:蚝油含磷,是合成卵磷脂和腦磷脂的重要成分,可增強記憶力,延緩腦功能衰退,抑制血小板凝集,防止腦血栓形成。提供優質蛋白,富含膽鹼,可提高記憶力。

適用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禁忌人群

病虛而多熱者宜用。

選購技巧

  1. 優質蚝油應呈半流狀,稠度適中。久貯無分層或澱粉析出沉澱現象。
  2. 蚝油的質量以呈稀糊狀,無渣粒雜質,色紅褐色至棕褐色,鮮艷有光澤,具特有的香和酯香氣,味道鮮美醇厚而稍甜,無焦、苦、澀和腐敗發酵等異味,入口有油樣滑潤感者為佳。
  3. 根據調味的不同,蚝油又可分為淡味蚝油和鹹味蚝油兩種。名產有海天蚝油,味皇鮮上等蚝油,三井蚝油,沙井蚝油,李錦記蚝油等。[1]

主要營養

含少量蛋白質、磷、鈣、鐵等。

食療功效

補充蛋白質、脂肪酸、補腎滋陰、潤燥。

適宜人群

一般人都可食用。適宜陰虛不足,頭暈,貧血,老人燥咳無痰,大便乾結,以及營養不良者食用。

禁忌人群

濕熱痰滯內蘊者、外感病人忌食;肥胖、血脂較高、高血壓者慎食。

營養含量

營養素 / 含量(每100克)

蛋白質 (14.6 克)、脂肪 (30.8 克)、碳水化合物 (1.1 克)、煙酸 (2.8 毫克)、維生素A (16 微克)、維生素C (1 毫克)、維生素E (0.95 毫克)、膽固醇 (69 毫克)、鈣 (11 毫克)、磷 (130 毫克、鉀 (162 毫克)、鈉 (57.5 毫克)、鎂 (12 毫克)、鐵 (2.4 毫克)、鋅 (0.84 毫克)、硒 (2.94 毫克)。

豬肉的功效和作用

  1. 增強免疫力,提高記憶力豬肉富含優質的蛋白質,更是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能有效增強免疫力和記憶力。
  2. 促進鐵的吸收豬肉中富含人體血液中紅細胞的生成和功能維持所必需的鐵,可以為人體提供血紅素和半胱氨酸,能有效改善缺鐵性貧血。
  3. 營養豐富豬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鐵等成分,是營養滋補之品。
  4. 潤燥豬肉煮湯飲下可急補由於津液不足引起的煩燥、乾咳、便秘和難產。

食用豬肉要注意事項

  1. 豬肉應徹底煮熟後再吃。
  2. 豬肉不宜過多食用,特別是肥肉,多食則使人體脂肪蓄積,身體肥胖,或者血脂升高,以致動脈粥樣硬化,產生高血壓等疾病。
  3. 豬肉應斜切,因為這樣能使豬肉不破碎,吃起來又不塞牙。
  4. 豬肉烹調前莫用熱水清洗,否則會散失眾多營養,同時口味也欠佳的。
  5. 食用豬肉後不宜大量飲茶,因為茶葉的鞣酸會與蛋白質合成鞣酸蛋白質,使腸蠕動減慢,不但易造成便秘,更是增加了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的吸收,影響健康。

豬肉的選購

  1. 在選購豬肉時,要選擇肉質鮮紅而且富有彈性的肉質,肉質緊密而且富有彈性,拿起來聞的時候還帶着一股豬肉香的則為新鮮豬肉,反之肉色暗黃而起顯得有些堅硬的則是不新鮮的豬肉。
  2. 看豬肉是否是生病,可將豬毛拔出,看豬毛是呈現的是紅色還是白色,如果呈現的是紅色那麼表示是病豬肉不可食用

豬肉的保存

將豬肉洗淨後分別切成小塊,然後用保鮮膜封存好,放入冰箱內保存即可。[2]

蚝油小炒肉做法

用料

材料:豬頸肉、干木耳、干蘑菇、胡蘿蔔、香芹、杞子、蚝油、老抽、白糖。

做法

  1. 木耳和蘑菇用水泡發,洗淨;木耳手撕成小朵,蘑菇一切四備用;
  2. 香芹洗淨切段,胡蘿蔔半根切小條備用;豬頸肉用油鹽醬油醃20分鐘以上;
  3. 起油鍋,放蒜片爆香下豬頸肉炒至五成熟,下木耳蘑菇香芹和胡蘿蔔條一起翻炒;
  4. 待食材九分熟時下杞子炒炒,放蚝油、老抽和一點白糖調味即可上碟食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