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蚊蠍蛉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蚊蠍蛉科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蚊蠍蛉科(學名:Bittacidae)是昆蟲綱、長翅目的一個科。

簡介

起源研究

Penny(1975)對蚊蠍蛉科(Bittacidae)昆蟲分布及演化的解釋是,蚊蠍蛉起源於岡瓦納古陸(Gondwana),約在白堊紀末期(約6000萬年前)逐漸分化出許多獨立的屬;南美洲的蚊蠍蛉擴散至北美洲後進一步演化,並經過白令陸橋向歐亞大陸遷移。然而,歐亞大陸地區豐富的種、屬多樣性,以及越來越多古老化石的發現,證明蚊蠍蛉很可能最早發生於勞亞古陸(Laurasia);超級古陸解體後,蚊蠍蛉逐漸擴散,形成了現在的分布格局(任東,1993)。李艷麗和任東(2009)在探討蚊蠍蛉的分布及演化時,認為歐亞大陸很可能是蚊蠍蛉科(Bittacidae)的起源地,亞洲是其分化和擴散的中心,蚊蠍蛉在始新世(Eocene)從這裡擴散到其他地區。

名稱來源

蚊蠍蛉科昆蟲英文通稱「hangingflies」,字面意思為「掛蛉」,因其成蟲具有3對捕捉足,並常在不飛行時,用前、中足可抓握的跗節將蟲體懸掛於植物葉片或枝條的邊緣而得名。它們與雙翅目的大蚊極其相似,但不同之處在於2對大小相似的翅,而大蚊的後翅極度退化成了1對平衡棒。因此,它們的中文俗稱為「蚊蠍蛉」。在中國台灣,它們則被稱作「擬大蚊」。

評價

棲息環境

蚊蠍蛉科(Bittacidae)昆蟲一般生活於濕潤的環境中,尤以海拔1000米以上的冷涼林區較為常見。常在有溪水流動的山溝、林下開闊的平地,長有茂盛的草本和灌木植物叢中活動。由於足的特化,它們不能站立或行走,只能用前足和中足將自己掛在物體上。蚊蠍蛉大多對濕度要求十分嚴格,在被帶離高濕度的原始環境之後,很容易失去活力而死亡。

生活習性

蚊蠍蛉科(Bittacidae)昆蟲為捕食性昆蟲,通常以捕捉式前足懸掛於植物葉片邊緣或枝條上,以張開的中、後足捕捉飛過的獵物,是典型的守株待兔型捕食者。捕食方式大致分為以下3種:一是用前足將身體懸掛於植物上,伸展後足,伏擊撞到的小蟲;二是懸掛時用後足在周圍主動掃動捕獵;三是在飛行中捕捉獵物。少數情況下,蚊蠍蛉也會從其他個體那裡搶奪或盜取獵物,甚至同類相殘。抓到獵物後蚊蠍蛉立即將獵物送到口器旁,用上刺破後者的體壁,將喙插入取食;取食完畢後,將剩餘的殘渣丟棄。蚊蠍蛉的幼蟲為腐食性,取食土壤中各類有機物殘渣,主要為死亡的節肢動物屍體等。

分布範圍

蚊蠍蛉科(Bittacidae)昆蟲廣泛分布於除南極洲之外的各大動物地理區。蚊蠍蛉屬(Bittacus)是分布最廣的屬。其他各屬大多局限於某些較狹窄的區域內,如分布於智利的安娜蚊蠍蛉屬(Anabittacus),分布於南非的異蚊蠍蛉屬(Anomalobittacus),分布於北美洲的無翅蚊蠍蛉屬(Apterobittacus),分布於南美洲的一色蚊蠍蛉屬(Issikiella),分布於中國南部的雙尾蚊蠍蛉屬(Bicaubittacus)和地蚊蠍蛉屬(Terrobittacus),以及分布於澳大利亞的曲蚊蠍蛉屬(Harpobittacus)等。 [1]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