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螞蟻科技集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螞蟻集團),原名螞蟻金服,是浙江一家金融服務企業,於2014年10月正式成立。

螞蟻金服致力於通過科技創新能力,搭建一個開放、共享的信用體系和金融服務平台,為全球消費者和小微企業提供安全、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務。公司旗下產品包括支付寶、網商銀螞蟻金融雲等。

2021年6月23日,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宣布發布區塊鏈高速通信網絡,該通信網絡已連接多國城市。

自從螞蟻集團申請上市的消息公布以來,我就有一個很明確的觀點:資本市場應該將其視為一家科技公司,而且是同時具備To B和To C解決方案的科技公司,而不是一家金融機構。所以,各大投行、券商也應該派互聯網分析師或軟件/信息技術分析師去研究覆蓋它,而不是派非銀行金融分析師。

財務報表更多呈現的是過去。兩個多月來,我看到的研究報告,幾乎全都按照支付、金融資產代銷、創新業務的收入進行估值分析,這樣的做法當然符合基本面,卻也很有可能讓投資者錯過去探究真正影響未來的信息。

這兩天的外灘大會上,CEO胡曉明有一個觀點值得關註:螞蟻多年來的科技投入,不同於傳統的按前中後台或行業細分的金融科技應用,也不同於一般意義上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產業化、平台化。

顯然,螞蟻希望這次全球金融科技大會,能夠滿足外界仔細觀察的胃口、真正理解自身科技布局。許多人都去擠第一天各種意見領袖對話,而我認為,各種螞蟻技術帶頭人發言的科技分論壇,才是最值得投資者去探究的。

三種定義螞蟻的方法

螞蟻現在雖然按照數字金融科技平台披露收入,還是有很多人半信半疑。他們認為,螞蟻集團過去的成功主要是依靠支付寶這個頭部APP,還有阿里系的協同效應、在互聯網金融業務上的先發優勢。螞蟻集團是否應被視為「科技公司」,外界對這個問題還沒有定論——此時此刻,資本市場至少有三種對螞蟻集團的定義方法:

第一是將其定義為「非銀行金融機構」,這顯然不太對。螞蟻集團極少經營表內金融業務,不依靠淨息差(NIM)盈利,是金融機構的合作夥伴而非對手。在粗略閱讀其招股說明書之後,大部分人會拋棄這個觀點。

第二是將其定義為經營C端流量生意的「傳統互聯網公司」——通過支付寶這個頭部APP積累、經營C端用戶,將其導向理財、貸款及保險等產品以實現貨幣化。這樣的「傳統互聯網公司」以流量為核心競爭力,以To C平台為最大的資源,不需要具備很強的科技屬性。這可能是當前市場對螞蟻集團的主流認識。

第三是將其定義為創新驅動的、幫助金融等傳統行業尋找新的增長模式的科技公司。這樣的公司同時經營To B和To C解決方案,其核心競爭力不僅在於流量或平台,更在於基礎設施及應用技術研發能力。毫無疑問,這樣的公司具備更高的天花板、更受資本市場和利益相關方的歡迎。那麼,螞蟻集團能否證明自己是這樣的科技公司呢?

在全球科技公司史上,往往2C公司和2B公司,曾經是截然不同的分類。2B的高科技公司大家印象中是IBM、Oracle、SAP,甚至在基礎架構上都與2C的互聯網公司谷歌、Facebook有巨大差異。而中國超過300億估值的上市公司中,純粹的2B科技公司屈指可數。也正因為科技底座的差異,雖然有亞馬遜誕生雲計算業務,許多人至今仍然認為這是兩類截然不同的科技業務。

科技屬性

在螞蟻集團招股說明書當中,「區塊鏈」一詞出現了131次,並且被賦予了相當高的地位。在招股說明書第173頁的「公司的能力體系」圖表上,「計算與螞蟻鏈」位於最底層,甚至比「人工智能、算法及分析」還要基礎;附帶說一句,「支付寶平台」位於最表層。

投資者不一定能理解招股書對螞蟻鏈的高度重視,因為這項業務從2019年才開始商業化,對營業收入的貢獻還很微弱。他們會不約而同地提出一個問題:螞蟻集團究竟要通過區塊鏈提供什麼服務?

外灘大會第二天,螞蟻發布一個面向大型場景的區塊鏈產品Trusple。此前,螞蟻鏈已經對外公布了50多個場景。有非常多是像大型港口集團、大型電商、大型銀行等客戶在各自生態內使用的,在這些領域,螞蟻鏈已經有了一定說服力。

Trusple則是將這些場景在跨境貿易通路中,緊密串聯起來的一個底層信任設施服務。對於商家來說,當買家和賣家產生一筆貿易訂單後自動上鏈並開始流轉,接下來區塊鏈就將不同產業主體聯通了起來,包括:

對於銀行和供應鏈機構,基於訂單約定的付款條件,自動付款;最終根據數據提供付款承諾和融資等金融服務對于海運物流平台,物流信息全程上鏈,讓買賣雙方清晰了解貨物的狀態,提供為買賣雙方提供更多信任感;可以想象,在保險、稅務甚至元器件製造環節,都有大量的交易和信任需求,適合納入到這個網絡中。尤其是跨境貿易,數據可信度的提升,帶來的幫助會很明顯。

當天,負責螞蟻鏈的螞蟻集團副總裁蔣國飛介紹,在19年前的2001年,面對外貿交易中買賣雙方互相不信任的問題,阿里巴巴B2B公司曾嘗試用類似中間擔保的模式解決,但由於企業和企業之間的交易鏈很長,比個人之間要複雜很多,付款方式和物流方式均有很大差異,這種方式最終難以跑通。

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其實是想要提高效率,必須是不同主體的數據可以快速共享,實時存取,又不適宜簡單聚集——擔憂商業數據被某個平台獨占。在跨境貿易這個場景下,也就更能理解,在招股書區塊鏈技術項下,為什麼重點投入的方向是這幾個:

大規模低延時的共識算法

——解決數據入鏈的效率

隱私保護

——解決在價值判斷的同時,無需數據共享,實現公平交易

區塊鏈存儲

——解決大規模數據和業務的安全

跨鏈協議

——兼容不同的協議

螞蟻對區塊鏈技術的研發始於2015年,從2016年開始落地、逐步拓展應用場景;2020年7月23日,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正式宣布將旗下區塊鏈更名、升級為「螞蟻鏈」。據說,「螞蟻鏈」這個名字是馬雲親自取的;馬雲還說:「這個決定不亞於我們2003年成立支付寶。」

在大部分人看來,「區塊鏈」大概就意味着「比特幣」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數字貨幣。我加入過幾個區塊鏈討論群,然後很快發現大家都在討論炒幣甚至自建貨幣——這實在太狹隘了。區塊鏈的核心價值在於其分布式記賬機制,以及由此導致的可追溯性、不可篡改性。區塊鏈技術若能得到妥善應用,可以大大提升商業體系的安全性和信任度,從而降低損失、提升效率。在長期,區塊鏈有可能成為與雲計算、人工智能相提並論的基礎性技術,對它的意義怎麼估計都不過分;數字貨幣只是它的一個垂直應用罷了。

螞蟻集團在招股說明書中舉出了兩個典型的區塊鏈應用案例:第一是「區塊鏈驅動的供應鏈金融」,通過對小微企業應收賬款的數字化記錄,使得銀行更容易跟蹤、驗證其真實性,從而更容易提供供應鏈貸款。第二是「助力小微IT設備租賃公司」,實現租賃全鏈路的數字化,提升租賃設備流轉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上述兩個案例都是關於小微企業的。未來從區塊鏈技術中獲益最多的也會是小微企業,因為它們是最難獲得信任、最難說服傳統金融機構予以支持的。這才是「互聯網金融」或曰「金融科技」的真諦:以科技的力量消弭信息不對稱、降低商業活動的運行成本,讓以前難做的生意變得沒那麼難做。

事實上,通過大數據及人工智能分析,以螞蟻集團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公司已經降低了部分商業活動的運行成本,但是還不夠。只有通過區塊鏈這樣的革命性技術,通過區塊鏈與雲計算、大數據等基礎設施之間的融合,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企業客戶尤其是小微企業面臨的問題;這將是真正的「賦能」。

螞蟻鏈的底層是一個具備聯盟鏈基礎性能的BaaS(區塊鏈即服務,Blockchain as a Service)平台;在應用層則包括了多個行業解決方案,目前已經落地的就有公益捐款、食品安全、正品溯源、跨境匯款等50多個場景,每天的「上鏈量」超過1億次。從2020年4月開始,它還為中小企業提供一個低成本、靈活性極高的「開放聯盟鏈」:專業版每年的花費僅為999元,企業版也僅為4888元。據說,」開放聯盟鏈」已經吸引了數千家企業註冊。

很顯然,螞蟻鏈希望像阿里雲一樣成為數字化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它目前在技術上已經具備支持10億賬戶規模、每日10億交易量和每秒10萬筆跨鏈信息處理的能力。但是,它的願景能否實現,也取決於它吸引第三方開發者、構建一個健康生態環境的能力。這個過程可能非常漫長,不能急功近利——要知道,阿里雲創立11年才有了今天的規模,螞蟻鏈也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