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虞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虞喜(281~356年),字仲寧,會稽郡餘姚(今浙江慈谿)人。東晉天文學家,東吳經學大師虞翻的後人,散騎常侍虞預胞弟。

  • 出身仕宦之家,少立操行,博學好古。
  • 晉元帝時,諸葛恢任會稽(今浙江紹興)太守,召為功曹。
  • 晉明帝太寧年間,因他「潔靜其操,博學足以明道」,召為博士,以疾不就。
  • 晉成帝咸和年間,舉為賢良未果。咸康初年,薦為散騎常侍,未就職。晉穆帝永和年間,朝堂商議殷祭大禮諮詢拜訪。卒年七十六歲。
  • 虞喜作為宣夜說的繼承和發展者,是我國最早發現歲差,並定出較為精確的歲差值的天文學家。
  • 他認為:「通而計之,未盈百載,所差二度」,由此得出「五十年退一度」的結論,使我國曆法得以較早地區分恆星年與太陽年。
  • 132年後,傑出學者祖沖之參考虞喜的歲差值,制訂出舉世聞名的《大明曆》。
  • 個人著述,釋《毛詩略》,注《孝經》,為《志林》三十篇,凡所著述數十萬言,今已散佚。 [1]

人物專題

基本信息

姓名    虞喜  
字號    字仲寧      
民族    漢人      
職業    東晉天文學家  
出生地   會稽郡餘姚
出生時間  281年   
去世時間   5356年 
所處時代   東晉   
主要成就   創立「安天論」,發現歲差     

人物介紹

虞喜(281年—356年),字仲寧,餘姚人。博學好古,尤喜天文歷算。郡守諸葛恢巡視餘姚,任為功曹。晉永嘉元年(307年),征為博士;咸和末,舉為賢良;咸康初,內史以其「博聞強識,鑽堅研微」復薦為博士,皆不就。世為豪族,精天文、經學,兼擅讖緯諸學。咸和五年(330年),根據冬至日恆星的中天觀測,發現歲差,認為太陽從第一年冬至到第二年冬至向西移過原先位置,推算出每50年退一度(現代測定為71年8個月)。 《宋史·律曆志》載:「虞喜雲,堯時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餘年,乃東壁中,則知每歲漸差之所至。「歲差」一詞由此而來。此前中國天文學家認為,太陽從上年冬至到這一年冬至環行天空一周永相吻合(那時尚不知地球繞太陽環行)。這一發現對以後的天文學頗有影響,南朝宋大明六年(462年)祖沖之制《大明曆》開創中國天文學史新紀元,即應用「歲差」因素。咸康年間,根據宣夜說著《安天論》,主張天高無窮,在上常安不動,日月星辰各自運行,以批駁渾天說、蓋天說。永和元年(345),為十月殷祭事朝論難決,遣使詢喜,得以解決。

尚著有《毛詩釋》、《尚書釋問》等10餘種。[2]

人物成就

鑽堅研微

  • 虞喜博學好古、少年老成,年輕時就有很高聲望,受到人們讚揚。西晉帝(公元307─313年在位)詔他出任官職他堅辭。東晉元帝(公元317--323年在位)時諸葛恢任會稽太守,強迫虞喜充任他手下功曹,對他刺激很大,下決心終生不仕。東晉明帝(公元323--326年在位)與成帝都多次詔他做官,都被拒絕。成帝時內使何充曾稱讚虞喜「博聞強識、鑽堅研微、有弗及之勤」,成帝則下詔嘉獎他「守道清貞、不營世務、耽學高尚、操擬古人」。可見虞喜安貧樂道、一生惟做學問而已。

發現歲差

  • 虞喜不願做官,就在家中做學問,其「釋《毛詩略》、注《孝經》、為《志林》三十篇」,主要還是偏重於對經典著作闡釋和訓注,但他從古代史志書里,發現了漢代最初沿用古歷,以冬至起於牽牛初度,太初曆制定時根據實測,以牽牛西斗宿中央附近建星為冬至點,劉款對冬至點西遇現象甚為疑,最後猶豫其辭,認為冬至進退牛前四度五分,賈逵才明白他說冬至在斗。不過,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們對於冬至點移動記錄都存而不論,沒有把「周天」(恆星年)與「周歲」(回歸年)區分開來。
  • 事實由於天體的引力導致地球固體潮汐,固體潮汐導致地球差異旋轉,地球差異旋轉導致歲差,引起地球在公轉軌道上退行相應的春分點治黃道以每年50.260角秒差不多71年西移1度,大約25786年年退行一周。
  • 虞喜當時雖然不知道也不可能了解上述道理,但是他從古代冬至點位置實測數據發生西退現象的分析中,得出了太陽一周天並非冬至一周歲結論,即天自為天和歲自為歲。冬至一周歲要比太陽一周天差一小段,虞喜將之命名為歲差,這就發現回歸年同恆星年的區別。
  • 更進一步,虞喜根據《堯典》記載冬至日短星昴,而當時實測冬至點在東壁中,即壁宿九度。從昴宿經胃宿十四度和婁宿十二度、奎宿十六度,至壁宿九度,合計退行50多度,虞喜估計唐堯時代相距二千七百餘年,由此可求得歲差值為約五十年退一度。
  • 歲差的發現,是中國天文學史上一件大事。虞喜發現歲差,雖然比古希臘依巴谷晚,但卻比依巴谷每百年差一度數值精確。而且自南北朝祖沖之將歲差引進《大明曆》之後,隋劉悼《皇曆》和宋楊忠輔《統天曆》與元郭守敬《授時曆》的歲差值日趨精確。而當時歐洲,制歷家們還在墨守成規的沿用百年差一度的差數據。兩相比較相形見絀。
  • 哥白尼之前,人民普遍認為所有天體及太陽都圍繞地球公轉。虞喜精通天文並對歲差做出太陽東移的解釋,由於不符合觀測事實而受到當時司天鑒官員的一致反對。在今漢族天看來運動時是相對的,所謂的太陽東移其實也就是地殼西移(地球差異旋轉),地殼西移縮短了回歸年的時間,地面的觀測者就可觀測到節氣點西移假象。

作「安天論」

  • 虞喜對宇宙理論也很有研究。他對漢代以來的蓋天說和張衡的渾天說、郗萌宣夜說三家進行分析比較,認為蓋天說「天象蓋笠、地法復盤」(大意:天像個斗笠、地像反蓋的盤子)太粗疏;渾天說「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大意:整個宇宙就像雞蛋,大地就像蛋中的黃。天大地小,天表面和內部都有水,天和地關係就像蛋殼和蛋黃一樣。天和地都是由氣組成,且都是飄浮在水上。)雖比蓋天說先進但仍非至善;於是在成帝咸康中(大約公元340年)乃著《安天論》。
  • 虞喜說:「天高窮於無窮、地深測於不測。天確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魄焉在下、有居靜之體。當相覆冒、方則俱方、圓則俱圓;無方圓不同之義也。其光耀布列、各自運行、猶江海之有潮汐、萬品之有行藏也。」(大意:宇宙是無邊無際,卻也相對安定;天與地無方圓木同之理;所有天體都有自己運動周期,以自己軌道運行,並不是附着在一個固定球殼上。)
  • 《晉書·天文志》稱:「虞喜因宣夜之說作《安天論》。」的確虞喜的《安天論》既否定天圓地方的蓋天說,又批判天球具有固體殼層的渾天說。他信仰主張宇宙無限宣夜說,並予以繼承和發展,這在天文學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英國著名研究中國科學史的李約瑟博士,這就樣評價過宣夜說:「這是宇宙觀的開明進步,同希臘任何說法相比,都毫不遜色。」

人物評價

  • 晉明帝:臨海任旭、會稽虞喜並潔靜其操,歲寒不移,研精墳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勵俗,博學足以明道
  • 何充:賢良虞喜天挺貞素,高尚邈世,束脩立德,皓首不倦,加以傍綜廣深,博聞強識,鑽堅研微有弗及之勤,處靜味道無風塵之志,高枕柴門,怡然自足。
  • 晉成帝:尋陽翟湯、會稽虞喜並守道清貞,不營世務,耽學高尚,操擬古人。

史籍記載

  • 《晉書·儒林列傳》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