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鏡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姓名 蘇鏡潭
別名 菱槎
出生年 約1883
死亡年 1939
官宦經歷 晉江令
編著作品 《南安縣志》、《東寧百詠》


蘇鏡潭(1883?~1939),字菱槎福建晉江人。

生平

蘇鏡潭為宿儒黃鶴門人,翰林蘇廷玉之後。光緒廿八年(1902)舉人(一說光緒十七年舉人)。曾署晉江令三載,參與創辦泉州國學書院,纂修《南安縣志》。泉州溫陵弢社成員。書齋署名「遲香樓」,為弢社聚會場所之一。為板橋林家之戚族,詩人林小眉之表兄。日治時期曾經數度來臺,旅居臺北,受聘為林季丞的西席。

著作

蘇鏡潭為人豪放磊落,善詩文,駢體典麗高華,才思深摯,為時所稱。常參與臺北詩社聯吟,與林小眉、連雅堂蘇大山等文友相酬和。大正十二年(1923)旅臺期間,與林小眉酬唱,日課十詩,凡十日而各得百詠,顏曰《東寧百詠》。蘇林二子才力相埒,百詠內容多詠臺灣歷史風俗。其詩除《東寧百詠》發行單行本[1] 外,多刊載於臺灣報紙雜誌。[2]

七言絕句

東寧百詠百首選二
莽莽平沙萬灶煙[3],將軍缺嘴[4]故依然。

怒濤嗚咽沉天塹[5],鹿耳門荒鎖暮煙。

鹿耳門,在安平鎮西北,風濤噴薄,

夙稱天險,海中浮沙突起,若隱若現,

形如鹿耳,故名。舟行至此,以竹插標為記,

曰:「盪纓[6]」。當荷鄭之時,沿海均築砲臺,

今已圮。僅存沙汕[7],唯鐵砲尚在,俗稱「缺嘴將軍」。(其十九)

千里流沙一線通[8],丹楓漁火滿江紅[9]

夜深帆動春潮入[10],估客移船泊海翁[11]

海翁線在臺灣縣西北一十二里,海中浮沙一線,

自南港至淡水,海外不知幾千里。南有港,港口大,澳

甚深,號「海翁窟」,舟行多泊此候潮。(其三十九)

【題解】
本組詩為七言絕句,收入蘇鏡潭《東寧百詠》,為作者與林小眉唱和之作。第十九首詩在描繪鹿耳門天險,並將相關解釋都附於詩末,寥寥數句便將鹿耳天險勾勒出來,從「莽莽平沙」、「缺嘴將軍」、「怒濤嗚咽沉天塹」到「荒鎖暮煙」,呈顯出一種令人畏懼、不容侵犯、難以靠近的肅殺氛圍,加上作者特地對海中浮沙、盪纓等週遭海域獨有之特色解釋,更加凸顯鹿耳門之險。第三十九首詩中提及的海翁線與海翁窟港屬於「臺江區域」,「臺江」原是一個南北走向,南、北窄而中間寬的潟湖,形狀如同海翁(即鯨魚),與周邊的海岸線沙洲形成一區域。據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研究,道光年間臺江區域因泥沙淤積,至光緒年間已無船隻停泊海翁窟港之景象,故此詩應為想像之作。本詩雖為想像之作,卻句句寫實如畫,能勾勒海翁沙線一線相連的壯闊,晚間海上漁火映照,潮入帆動泊海翁的景致,生動的呈顯出百年前臺江的繁榮。

【延伸閱讀】
1.   高拱乾〈鹿耳春潮〉,《全臺詩》第壹冊。

2.   王善宗〈沙崑漁火〉,《全臺詩》第壹冊。

3. 林小眉〈東寧百詠百首之四十七〉,《林小眉三草》。

七言古詩

東寧百詠選三
香米[12]新登菉豆[13]肥,曼聲蠻舞[14]短青衣。木瓢甕口開春釀[15],伏臘[16]雞豚帶醉歸。(香米較常米倍大,味醇氣馥,為飯逾二、三日不變,鳳山以下,諸番多種之。然只供一年自食,雖費倍價不售也。釀酒用糯米蒸熟,拌麴入篾籃,置甕口,津液下滴,藏久色味香美,用木瓢或椰碗汲飲之,遇貴客始出以待。) 番兒初擁卓戈紋[17],番女雙趺露桶裙[18]。頭上野花名蛤網[19],螺錢[20]一串各平分。(舊志稱番社衣飾,男裸全體,女露上身。改隸後,女始著衣裙、裹雙脛,男用鹿皮蔽體,或氈披身,名「卓戈紋」;女子青布圍腰,號「桶裙」,亦名「抄陰」。男女喜戴野花,名「蛤網」;項懸螺錢,名「興那」,行時錚鏦有聲。) 小姑[21]結屋[22]傍溪林,惹得阿郎[23]逗嘴琴[24]。欲解佩環太羞澀[25],紗巾烏合[26]訂同心。(番俗嫁娶,不擇姻、不倩媒妁,女及笄,構屋獨居,番童有意者,彈嘴琴挑之,名曰「突肉」,意出而招之。既婚,女赴男家灑掃屋舍二日,名曰「烏合」,此後則男歸女家,同居耕作,以諧終身。)

【題解】
本詩為七言古詩,收入《東寧百詠》。「東寧」之詞源於時期,西元1662年,延平郡王鄭成功攻下臺灣後,將「東都明京」改為「東寧」,後來東寧亦成為臺灣之代詞之一。1923年冬,林小眉至晉江,鏡潭與之日為酬唱,日課十詩,十日共得百詠,而輯成《東寧百詠》,所詠多關臺灣事跡。作者每一首詩末皆有附註對詩中陳述再加說明,菱槎其創實具考證之力。平埔族原住民的生活風俗,經歷二百餘年的番漢交會,到了日治時期幾乎淹沒不存。本選詩共三首,內容都與臺灣原住民社會的風俗相關,第一首的內容主要呈現原住民種植、跳舞、釀酒、慶典祭祀、飲酒等習慣;第二首則反映原住民服飾狀貌上的風俗情態如卓戈紋、桶裙、簪花、螺錢為飾的風俗;第三首說明原住民社會男女締結婚姻的過程。這些詩註的說明,明顯的的從方志中引錄或歸納,作者創作內容是回朔過去番民社會的生活情態記錄,並加以詠歌。

【延伸閱讀】
1.柯培元〈熟番歌〉,《全臺詩》第肆冊。
2.黃清泰〈觀岸裡社番踏歌〉,《全臺詩》第參冊。
3.周凱〈詠物二十四首〉,《全臺詩》第肆冊。

註釋

  1. 蘇鏡潭《東寧百詠》,泉州:梅村詩社發行,1935年6月初版。
  2. 參考蘇鏡潭《東寧百詠》,廈門大學影印本;陳泗東〈清代末科泉州的舉人進士遺聞錄〉,《幸園筆耕錄》,鷺江出版社,2003年1月。
  3. 莽莽平沙萬灶煙:莽莽,無涯無際貌。平沙,謂廣闊的沙地。
  4. 將軍缺嘴:謂毀圮的砲臺。
  5. 天塹:天然險要的壕溝。
  6. 盪纓:鹿耳門附近海域為避免船隻誤觸礁石或擱淺於沙洲,發展出的因應方法,在重點位置擺上黑白旗幟標示深淺,謂「盪纓」。
  7. 沙汕:汕,音ㄕㄢˋ。即沙洲。
  8. 千里流沙一線通:此指「海翁線」沙線綿延千里連成一線。
  9. 丹楓漁火滿江紅:漁火,漁船上的燈火。指點點漁火佈滿海上,映照出色澤奪目的景致。
  10. 夜深帆動春潮入:此指春夜進入臺江,船隻的搖晃,激起陣陣浪潮的湧入。
  11. 估客移船泊海翁:估客,即行商。海翁,即海翁窟港。
  12. 香米:番物產名。〈番俗六考/南路鳳山番一〉「香米倍長大,味醇氣馥,為飯逾二、三日香美不餲;每歲種植只供一年自食,不交易,價雖數倍不售也。」
  13. 菉豆:綠豆的別名。
  14. 曼聲蠻舞:曼聲,拉長聲音;蠻舞,原住的舞蹈。
  15. 木瓢甕口開春釀:釀,酒;《重修臺灣縣志•番俗》「出此酒泡以水,群坐地上,用木瓢或椰碗汲飲之。酒酣歌舞,夜深乃散。一以糯米蒸熟,拌麴入篾籃,置甕口,津液下滴,藏久色味香美,遇貴客始出以待。」
  16. 伏臘:伏祠與臘祭,或曰夏祭與冬祭、伏天與臘月。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從夏至開始,依照幹、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起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首日,末伏十天;臘月,農曆十二月。
  17. 卓戈紋:亦名達戈紋,就是一種樹皮衣料,有的夾雜樹皮及獸毛織成毛毯,漢人稱為番氈。本來達戈紋是專指樹皮衣料,後來演變成為原住民所有自製衣料的代名詞。
  18. 番女雙趺露桶裙:趺,ㄈㄨ腳背。同「跗」。指用布條裹雙脛。桶裙,女子青布圍腰,號「桶裙」,亦名「抄陰」。
  19. 蛤網:番語,一種頭飾。《臺海使槎錄》記錄「男女喜簪野花,圍繞頭上,名蛤網。」
  20. 螺錢:一種項飾,番俗有訂姻用螺錢,亦有作為貨幣交易使用。
  21. 小姑:未婚女子。
  22. 結屋:結構房屋,蓋屋。
  23. 阿郎:借指原住民未婚之男子。
  24. 嘴琴:又名口簧琴,削竹如弓,長尺餘或七、八寸,番語稱「突肉」。
  25. 羞澀:窮困貧乏。
  26. 烏合:番語,婚姻既成,女赴男家灑掃屋舍二日,名曰『烏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