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蘆洲李宅古蹟-李友邦將軍紀念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蘆洲李宅古蹟-李友邦將軍紀念館照片來自

蘆洲李宅古蹟-李友邦將軍紀念館 蘆洲李宅規模宏大且形制完整,占地一千兩百多坪,有地方仕紳的大方氣勢,也有渾厚古樸的農宅特質,是傳統旺族典型的大宅院。這個古宅是臺灣抗日名將李友邦的故居,當地人稱為「李祖厝」,今日已是三級古蹟。這座文化資產已有一百多年(1857年建立-2012年 共155年歷史)歷史,係由二世祖李清水建造,清光緒29年,李氏七大房家族合資重建,是全台現存相較之下較為亮麗且令人為之驚嘆的四合院屋頂,目前的格局、配置、形制及重修後之樣貌。已核定為三級古蹟,民國95年正式以「李氏古宅-李友邦將軍紀念館」對外開放。甲午戰爭後,李家不僅沒有喪志,還決意擴建袓厝,以建築形式表現家族與中華文化的淵源,用了近9年的時間建築古宅和鄰近的地區,也使這裡成為當時蘆洲的地標。這裡除了古色古香的建築,裡頭也保留了以前的八腳古董床、梳妝台、石磨、灶腳等,一如百年前的景象,為臺灣記錄下最鮮活的歷史過往。[1]


蘆洲李宅

蘆洲李氏原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於乾隆晚期的移民到蘆洲一帶落腳墾拓,最初李氏舊居於中路18番地之土角茅草房,而現址是七番地,蘆洲田仔尾李宅又稱李祖厝。初建於1857年,由李氏來台二世祖濯夫公創建,其時地基廣闊,初具規模。光 緒二十一年(1895年左右),復由子嗣七房兄弟合資延聘大陸山西名建築師廖鳳山,專程來台設計擴建,當地人稱之為中原厝。 三世祖士實公(諱樹華),於清季擔任「儒學正堂」主管全台秀才科考業務,得 光緒皇帝派令題繪;中門書懸「外翰」匾額(為清羅秀惠舉人題字),並敕派丹 桂九鼎門神守護李宅。是以,蘆洲李宅兼具農莊與官宅格局。


李氏古厝,自民國72年(1983)主動申列為國家文化資產,民國74年(1985)內政部公告為三級古蹟,到民國95年(2006),以蘆洲李宅古蹟暨李友邦將軍紀念館正式開放,歷經24年的風雨飄搖與堅持,始終在新北市的角落裡,靜默的守護台灣人與土地的情感。2018年升等為國定古蹟. 近年來以建構文化永續重生, 於園區內舉辦多元文化體驗活動課程, 內化古典中國元素為生活文化厚度, 落實古蹟活化再利用. 為私有古蹟的保存立下良好的典範[2]


關於蘆洲李家

原籍福建泉州的李氏家族,其先祖跟隨清代前期之移民朝來到台灣,並於蘆洲一帶落腳,最初之舊宅為中路18番之簡易茅草厝,李家第一代以李正一(公正公)先生為主,以農耕白手起家;第二代則以次子李清水(濯夫公)先生為主,除維持耕作勤儉持家更學習讀書識字,使家族農地規模壯大並由佃農成為地主,更於1860年擔任蘆洲湧蓮寺執事,專為鄉民排解糾紛,李家自此成為書香世家;而第三代李樹華(士實公)先生因十八歲便負笈從師並博學經史,三十歲即進入淡水廳之官方學校,後於1893年先後兼任安平、鳳山兩縣之儒學正堂,掌管秀才科考業務,因而讓李家成為地方上頗有名望之大家族;到了第四代由李樹華三子李雲雷(震孝公)在限學漢文的日據時代,設塾教授漢學並為蘆洲留存多本醫書、史事,而李樹華四子李雲章(倬孝公)則廣行義診,直到今日仍為蘆洲鄉民所傳頌。


蘆洲李宅─建築特色

受編列三級古蹟的蘆洲李宅(李氏古宅)又名李祖厝,位於蘆洲田仔尾,約於咸豐七年(西元1857年)由李家第二代李濯夫所建,原建築為「編竹夾泥牆」式構造,後因淹水而損毀,並於在清光緒十九年(西元1893年)重建,造型樸素全宅均未使用木柱,屬磚造石構的大型家族院落,亦為三座四合院的建築合群,全厝共七廳、五十六房、一百二十個門,即民間所稱「千金譜」大厝九廳六十房格局。據聞李樹華曾以勤勞克儉及耕讀之名榮獲光緒皇帝封予「外翰」之清譽,並由清代舉人羅秀惠親題於大門門額之上。蘆洲李宅正身三進帶內外護龍之大型三合院,全宅以荷蘭式磚砌牆面及磚柱建造,並以宅屋為中心於四周植樹,是台灣傳統民宅的防禦方式之一,宅院前半月形蓮花池及小運河可通至淡水河,至今仍存,為台灣地區相當典型的傳統農村家族聚落。[3]


蘆洲李宅的源由-蘆洲李宅的保存與再利用

民國七十一年文化資產保存法公佈實施後,在李氏大家長嚴秀峰女士主導下,結合李氏七大房家族,以「歷史保存與家道承傳」為初衷,向內政部申請將歷代居處的祖厝宅院列為古蹟,後於七十四年或內政部核定為「台北縣三級古蹟蘆洲李宅」,成為台灣第一座列為民宅古蹟的範例。 建立「李友邦將軍紀念館」,作為歷史承傳與文化學習的場所 。


蘆洲李宅,當地人稱它為「李祖厝」。這座具有兩百多年歷史,表徵台灣漢移民墾拓精神與生活面貌的庶民宅院,其價值除一般所認定的建築特殊性之外,更在於李氏歷代族人的奮鬥歷程,牽繫的三百多年北台灣蘆洲一帶漢移民拓墾與生存的歷史。 蘆洲李宅歷經了漫長的保存與修繕之路,為使蘆洲李宅成為一個長期供民眾在此文化學習的場所,未來將以「李友邦將軍紀念館」為活性再利用之主題。


建置「歷史文化教育大園區」

為開展蘆洲李宅的文化的象徵價值與歷史的時代性意義,未來軟體的營運管理內涵,將包含李氏家族史、李友邦將軍]]之台灣人民族運動事蹟、蘆洲李宅古蹟特性與保存歷程,以作為台灣人對近代族群民族遭遇與台灣人典型的一種認識與學習,此外李宅作為台灣農村宅院的代表,亦將積極與社區學校合作,以樹立社區、古蹟與地方共生共容之典範,進而創造李宅成為蘆洲最具代表性與活化的「歷史文化教育大園區」。


烽火俠侶-李友邦將軍與嚴秀峰女士

【枕著台灣土地的芬芳,少年李友邦踏上抗日征途】
李友邦將軍(1906~1952),出生於新北市蘆洲區,是台籍將領之一,在中華民國抗日具有歷史地位及貢獻。蘆洲李氏古厝(李友邦將軍故居)於74年主動申列為三級古蹟,目前以李友邦將軍紀念館對外開放。李友邦秉性樸實憨厚,自幼具有強烈民族意識,就讀於臺北師範學校時,參與台灣文化協會,策動學運,反抗日本人的欺壓跟不平等待遇。1924年3月與林添進、林木順等同學襲擊臺北新起街派出所而被學校退學,並遭日警追緝。李友邦認為收復台灣]]必先保衛祖國,於是他連夜翻牆奔往高雄輾轉前往革命聖地─廣州,先進講武堂學習,後轉為黃埔軍校二期,追隨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建國理念 –為建立民有、民治、民享、自由、平等博愛的新中國而努力。成立台灣獨立革命黨,主張先求台灣民族獨立,驅逐日本帝國、光復台灣。

1939年2月22日,「臺灣義勇隊]]」正式成立於浙江金華,口號「保衛祖國,收復臺灣」,李友邦號召散居在全國各地的臺灣同胞,共同為反抗日帝的民族革命、救亡運動而奮鬥,成為臺灣同胞有組織參加抗日戰爭的行列。


【懷抱浪漫理想主義的李友邦仆倒於政爭的詭譎中】 1945年抗戰勝利後,李友邦於12月率臺灣義勇總隊隊員返臺,準備建設新臺灣的另一頁,權力轉換和社會重組正迅速出現。1946年李友邦擔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直屬臺灣支團部主任,為三青團在臺最高負責人。此後三青團遭到當局的打壓,並受陳儀]]政府結合軍統(情治單位)與中統(國民黨]])等組織百般排擠與阻撓及解散。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後,陳儀請李友邦到電台廣播講話,希望藉他的影響力來平息事變,予以拒絕。此後,便因莫須有罪名遭押解至南京]],仰仗妻-嚴秀峯的奔走救援出獄。1949李友邦在陳誠力邀下出任副主任委員,8月1日簽呈陳誠]]主任委員為228事件被拘禁的兩百餘人請命,當時參與人員有吳國楨、彭孟緝等人,此案經陳誠行政院批示「可」,解救為數眾多的台灣同胞。1951年李友邦以「判亂罪」之莫須有罪名被捕。1952年判處死刑,犧牲於白色恐怖之下。民國84年經監察院平反。前年新課綱列為代表台灣抗日之民族英雄,還李友邦之歷史公道。


【權化一世滄桑 為生命莊嚴祝福】
嚴秀峯常說:「李友邦應該死在沙場上的,他的血應該留在與敵人廝殺的戰場上;但他卻死在他一生最愛的故鄉,死在他為之奉獻了一切,甚至於他生命的台灣。愛國愛鄉,竟含冤而死,正義公道何在?」但是嚴秀峯也說「假使我們能重活一次,我會毫不猶豫地和我先夫,仍然願意把我們的生命獻給偉大的祖國和有血脈關係的台灣。」嚴秀峯就是以如此無私的高度及人格涵養,從軍抗日,更以浴火鳳凰的明亮姿態騰越228、白色恐怖灰燼,為李友邦堅持歷史定位。嚴秀峯是永不妥協的戰士,那一份為真理執著的摯誠,為生命帶來光輝,也樹立典範。

烽火俠侶-李友邦]]與嚴秀峯]]在動亂離散的大時代裡,雖然生逢沙場,死別冤獄,卻始終為國家民族的利益奮鬥不懈。這一對永不妥協的戰士從大悲、大冤到大愛,動人心魂的氣節,值得讚賞及流傳。


李友邦將軍生平

李友邦將軍畢生為台灣、為祖國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奮鬥而犧牲,是一位赤誠的民族愛國主義者,在台灣光復史、台灣近現代史、及至中國近現代史,有其歷史的定位與奉獻。


李友邦字肇基,1906年4月l0日(農曆3月17日)出生於台灣省台北縣和尚州(今蘆洲市),即今台北縣蘆洲李家。父親李萬來,從事教育。二弟李友先(承基),幼弟李友烈(丕基),先後都因反帝抗日活動而壯烈犧牲,可謂一門三烈。我和李友邦同為參加中國民族抗日戰爭而認識,並對民族國家的理念認同而結婚,婚後共同為中國抗戰與台灣光復運動而奮鬥。 李家以勤勞儉約和耕讀發家,曾榮獲光緒朝「外翰」的清譽,歷代受到和尚洲鄉親的讚仰。李氏始祖緣起於五山君懷公,其第十六世仲文公卜居兌山,即李氏兌山第一世祖。李氏第十七世李正一公正公,於清乾隆末年渡台卜居蘆洲,為台灣李氏第一世祖。第二世祖為李清水濯夫公。祖父李濕泉為李氏四房子嗣,是李氏務農的代表。


李友邦自幼就不滿日寇統治台灣,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1918年,十四歲的李友邦進入台北師範學校就讀,激於義憤,參加文化協會、策動學運等抗日。1924年,李友邦再夥同林木順、林添進等八位同學,再度突擊台北新起派出所(今台北市長沙派出所),因事態嚴重,轟動台灣,被師範學校開除學籍,並要逮捕他。李友邦獲悉,連夜越牆逃離台灣,前往祖國大陸,繼續為台灣民族革命運動而奮鬥。


●1912年,先生7歲,入當時日制和尚洲公學校,即今日之蘆洲國小]]前身。

●1918年,先生13歲。當時正值第一次歐戰末期,殖民地自主、民族自決的風潮漸起,對於充滿殖民地矛盾的台灣,起著一定的衝擊作用。此時,李友邦先生公學校畢業,入台北師範學校,隨即參加了校內學生的秘密反日組織,散發反日傳單,從事抗日運動。

●1921年,先生16歲時,以林獻堂]]、蔣渭水]]為首的「台灣文化協會」成立,先生遂參加此一公開的抗日文化鬥爭組織。而著名的李家大宅及院落,自然成為文化協會在和尚洲文化活動的理想場地,所以在李家經常有文化協會的講演活動,招來無數為殖民地探求出路的人民群眾和抗日社會運動家,也招來監聽監視的日本警探。也在此時,先生和蔣渭水]]、王敏川]]、賴和]]、連溫卿]]諸先輩結成忘年的友情。

●1922年,先生18歲,和胞弟李成基夥同激進抗日青年襲擊海山郡新起派出所。

●1924年三月,又夥同後來台共創始人林木順]]及林添進]]再襲新起派出所,事件造成轟動,台北師範查明先生參與其事,勒令退學,招警逮捕,先生即於當夜越牆潛逃至高雄,與林木順等人會合後,潛離台灣到祖國大陸的上海]],又轉廈門]]。同年九月,先生入國共第一次合作時代之黃埔軍校二期。

●1925年,先生19歲,黃埔二期畢業,旋被派主持由國民黨兩廣省工作委員會領導的「台灣地區工委會」。這是中國最早的對台灣工作。先生在黃埔軍校]]期間,因秉質優秀,又出身台灣]],受到孫中山的注目。在孫先生支持下,先生在廣州成立「台灣獨立革命黨」,自任該黨主席,為台灣從日帝統治下的解放與獨立而努力。此外,經孫先生推薦,每周日到國民黨]]進步派領袖廖仲凱家勤學國語,探討中國]]和台灣]]的革命形勢。

●1926年六月,在廣東台灣籍青年的抗日獨立運動被日本在大陸領事館特務偵破。幸於前一年(1926年)因不滿國民黨右翼抗拒孫文聯俄容共引起的黨內波瀾而一度潛返台灣的李友邦,雖一時免於逮捕,但亦延至1929年在上海被捕。同案先時被捕的著名抗日運動家尚有郭德金、張深切等人。

●1926年,先生返台期間,台灣文化協會內部左翼反日思逐漸漸擴大,左右對抗之勢在文協內形成。此時先生與文協進步派來往密切,與蔣渭水、連溫卿、王敏川等常相聚合,共謀台灣民族民主革命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先生亦在台為他在大陸所領導的「台灣區工作委員會」募集資金。同年末,先生赴日本,入早稻田大學]]。由於1926年廣東抗日事件案底,受日警緝捕,即逃往上海,再逃至杭州,改用原名李肇基活動。

●1927年,先生自杭州返廣州,加入成立於該年三月十日之「廣東台灣革命青年團」宣傳部。同年四月,蔣介石]]發動政變,肅清黨內異己,先生遂潛廣州。

●1929年,日警因1926年廣州抗日事件追訴,捕獲先生,終得不起訴釋放,乃又轉赴杭州]],據教席於杭州國立藝專。

●1932年,先生26歲,被國民黨右派勢力逮捕,投入浙江]]杭州]]陸軍監獄,在獄中五年,迨1937年國共第二次合作,始被國民政府釋放。但偵訊及入獄期間,先生受到殘酷刑訊,致右腳打斷,腦部亦受嚴重挫傷。同一年(1932)先生二弟李友先(成基)先生欲到大陸投奔友邦先生,被日警唆使當時地方流氓蔡君通暗殺身亡。1934年,先生三弟李友烈(丕基)先生亦欲潛往大陸投奔友邦先生,藏身運煤船中,被日特捕獲,經酷刑拷打至死。

●1937年,先生自浙江陸軍監獄出監後,著手籌備組織「台灣義勇隊」,並在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戰爭中,提出「保衛祖國,收復台灣」的口號,號召當時一切滯留祖國大陸及島內台胞共同為民族解放、抗日救亡運動而鬥爭。

●1938年秋,「台灣義勇隊」正式成立於浙江金華。這是台灣省同胞第一個參與全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武裝隊伍。次年二月,國民政府正式將台灣義勇隊整編歸第三戰區指揮,先生晉階陸軍少將。同年,先生同時策劃成立「台灣少年團」,直屬義勇隊,又在浙江金華成立「第一台灣醫院」,為抗戰中軍民醫療做出貢獻。

●1940年,先生主編並刊行「台灣先鋒」雜誌,至1942年休刊,共出刊十期,為台灣人民在大陸參與抗日戰爭之重要文獻。同年,先生著手成立衢州「第二台灣醫院」。該年三月,將當時台人在大陸各抗日革命組織加以整合,成立了「台灣革命團體聯合會」,於1941年改稱「台灣革命同盟會」,與台灣抗日進步著名人士謝南光、宋裴如等共為執委及常委。

●1941年,與嚴秀峰女士結婚,並出版分析日本帝國主義在台統治社會經濟學的構造理論著作「日本在台灣之殖民地政策」。浙江蘭谿第三台灣醫院亦於此年成立。

●1942年,金華淪陷,台灣義勇隊撤退到福建龍岩,並奉命成立「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直屬台灣區團部」。同年八月,先生指導之「台灣青年」周刊問世,至1945年抗戰勝利才休刊。九月先生領導之「台灣幹部訓練班」第一期開訓,招訓閩西、閩南青年。而建陽縣第四台灣醫院亦告成立。

●1943年,台灣義勇隊擴大為「台灣義勇總隊」,直屬中央軍委會政治部,先生又晉階陸軍中將。同年四月,先生革命工作文集「台灣革命運動」出版。

●1943年間,先生領導下之台灣義勇總隊對日本佔領下之廈門,展開三次勝利的軍事行動:
‧ 第一次是在六月十七日台灣陷日記念日,攻擊日本在廈門興亞院,造成巨創,並在廈門市散發反日傳單。
‧ 第二次是六月三十日,突擊虎頭山日本海軍油庫大捷。
‧ 第三次為七月一日,在偽廈門市]]政府成立三周年紀念會投擲手榴彈,使敵人造成傷亡。

●1945年,日本戰敗,抗日戰爭取得最後勝利。九月三日,先生委派張克敏副總隊長攜國旗一面,隨美太平洋]]艦隊寇克上將之飛機抵台,九月四日,第一面象徵中國收復台灣之國旗在台北賓館升起。十月,先生復派遣台灣義勇總隊暨三青團先遣部隊來台,完成三項任務:

甲、維護全島安全及秩序;
乙、保護日產及敵偽留置物資,保衛台胞生命及財產;
丙、摧毀由日本軍方策動台灣士紳的「獨立」運動。

十一月,台灣義勇總隊精銳及重要公文,在搭乘「華光輪」來台途中不幸因海難沈沒,總隊十六位同志及重要文書悉埋海底。
十二月八日,先生親率台灣義勇總隊全體隊員抵台。

●1946年,先生出任三青團中央直屬台灣支團部主任。自一九四五年勝利後不久,中央停發台灣義勇總隊一切薪餉及經費。及1946年2月,中央又下令解散義勇隊,隊員既無退伍令,也無遣散費,闇然散隊。

●1947年二月民變發生,三月八日21師登陸鎮壓。十日,先生突遭陳儀當局扣押,並即解往南京監禁待審,經夫人嚴秀峰女士奔赴南京營救,才得釋放回台。二月民變後,先生見局世頹亂,已無意政途。1949年4年,礙於陳誠力請,勉強出任省黨部副主任。十二月,吳國禎力邀並發表省府委員時,先生已拒不出席會議。先生此時唯一政治發言,僅在向中央力諫無罪釋放當時在押二月民變政治犯。

●1950年二月十八日,夫人嚴秀峰以「參加中共組織」之罪名被判十五年徒刑。

●1951年十一月,先生以「參加中共組織,在台掩護中共地下人員,意圖顛覆政府著手實施」之罪被捕,第二年,在未經司法審判下被處以死刑。
   ●1952年四月二十二日凌晨三時許,在獄中重病之先生,由三軍總醫院以擔架將先生抬押至新店郊區,未經法定程序,執行槍決。其槍決之新聞,則延至二十三日才對外發布。
先生出身於殷富紳縉之家。如果隨俗順勢,在日據時代的台灣社會,名位財富兼收,易如反掌。但在殖民地深刻而激烈的矛盾下,先生早在少年時代,就知道不從日本帝國主義的民族壓迫下求得解放,我們的國家、民族和個人都沒有前途可言。因此,他從青少年時代,就把他的青春投入全中國抗日民族解放運動;投身到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有思想、有政治的、為當時全中國人民希望所寄的黃埔軍校,並且長期在國民黨左派營壘中從事對台工作、從事抗日運動,做為殖民地台灣人民的代表,在大陸組成台灣人民抗日武裝,為「保衛祖國‧收復台灣」;為「向日帝爭台灣獨立,然後將掙脫日帝的台灣復歸中國」而奮鬥一生。

●1945年,日帝戰敗,台灣光復,先生半生為之奮鬥的目標終於達成。回到台灣的先生所領導的三青團,一時成為當時台灣抗日進步人士爭相投效的隊伍。然而,重建新台灣、新中國的壯志與希望,被陳儀劫收當局所幻滅。1947年二月,光復後才一年半,二月民變發生,三青團憂國憂時的菁英多少人不忍置身度外,參與民變。國民黨鎮壓軍隊大舉清鄉時,先生亦遭押解到南京,雖然經先生之夫人奔走營救於屠刀之口於一時。

但在1950年代初國民黨瘋狂肅清中,畢生為民族的復興,台灣的民主化而鞠躬儘瘁,守正不阿的戰士,沒有經過司法審判,於1952年四月二十二日終於在血腥的槍口下仆倒![4]


一個女兵參加抗戰的故事 - 嚴秀峰

1937年,中國民族抗日戰爭,是中國有史以來,一段空前劃時代最偉大的歷史。那是一個交熾著侵略與反侵略、生與死、光榮與屈辱、新生與毀滅的偉大時代,那是我們的民族國家在民族抗日戰爭中嚴峻的試煉裡艱苦成長的歷史,億萬中華兒女為了維護民族的尊嚴,挽救國家的淪亡,都紛紛走出家庭,走出課堂,走出工廠、田莊、「到前線去吧!殺敵」,匯集成一股大時代的鉅流,在抗日的大洪爐中,鍛鍊成「成鋼成鐵」。當時扮演抗戰重要歷史任務並堅決抗日的台灣義勇隊,在這場中國苛刻戰爭的考驗中,除了面對抗日戰爭外,還要遭受國民黨軍隊的襲擊,而在雙面作戰中,做出崇高偉大的貢獻,付出鉅大的犧牲,而我渺小的一生,便是在這偉大的時代光輝的歷史中一粒微塵,但對於抗日衛國這段歲月裡,確是我與先夫李友邦先生,畢生難忘的時日與記憶,假使我們能重活一次,我會毫不猶豫的和我先夫李友邦,仍然願意把我們的生命,獻給偉大的祖國和具有民族血緣的台灣故鄉。


戰爭是殘酷的,生命是寶貴的,但當日帝強敵,狂妄誓言,「一舉在三個月內蓆捲中華、征服中國」,而我們的民族國家,正遭受強敵毀滅性的侵略而危在旦夕,中國正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的時刻,凡是有血性的中華兒女,都會毫不考慮的投入那煉獄般的戰火裡,用自己生命的祭幡,創造國家繼起的生命,延續其傳承與生存。


那時我才十七歲,眼見家園已毀,國將淪亡,一份強烈的愛國使命感,驅使我參加抗戰,走上戰場。我是家裡唯一為父母鍾愛的獨生女,欲達到參戰報國的願望,殊非易事,但我深深瞭解,父親是一個深明大義的人,我告訴他老人家說:「國家的局勢日趨惡化,城鄉相繼淪陷,國家不保,焉有家存?您曾對我講過花木蘭從軍的故事,難道您不希望您的女兒效法花木蘭嗎?請允許我去參加抗戰,盡一份國民應盡的責任。」


父親的「拒絕」是意料中事,我並不因此氣餒,經過了五個多月鍥而不捨的懇求,爭取奮鬥,一天,父親終於點頭答應了。父親說:「難得你有這份愛國的心願,『忠孝不能兩全』,你去吧,我同意你去參加抗戰,但暫時不能讓你母親知道,她絕對不會答應的,不要徒增她身心憂傷。」 在父親的安排下,以隨小表哥去後方讀書為由,企圖矇過母親的注意,孰料在臨行的前一刻,仍是被母親發覺了,母親堅持不允,哭得非常傷心,我被真摯的親情打動了、軟化了,幾乎動搖了我的意志,放棄我原有的決定。


「民族大義與骨肉親情」,在內心激烈的交戰與扎掙,難捨難取。就在此時,腦海中響起了父親的聲音:「孩子,『忠孝不能兩全』,你去吧」。我在極其痛苦中作了最後的抉擇;「爸爸、媽媽,請多保重」,我哽咽的轉過頭,毅然捨下了我最親愛的父母,走出了家門,帶著母親的淚眼,父親的祝福,奔向抗日報國的行列。


從此,我由一個養尊處優的女孩,轉變為持干戈衛社稷的女兵。 離開家,第一站就到了當時東南行政區的抗日重鎮--金華縣,經第一支隊大隊附葉潤華先生介紹,我與小表哥秦鳳鳴都參加了浙江省國民抗敵自衛總團第一支隊,支隊長是趙龍文先生,部隊駐防地在金華縣白龍潭鎮嶺下朱,我的工作對象是負責宣導村中的少女與婦女們,我把一顆熱情真摯的心投向她們,不久我們就成為親睦的好朋友。漸漸的,她們的民族意識抬頭了,抗日愛國的熱情燃燒起來了,當我們的部隊奉命要調防前線時,竟有一位少女與少年,堅決執意要隨同我共赴前線去殺敵,我好感動。出征的部隊出發了,我們每個人都抱著殺敵報國誓死沙場的決心,開赴前線的。從此,我們每日都生活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毫不畏懼。我奉命派駐至大源鎮負責民運組訓工作,大源鎮是司令部駐防重鎮,位於富春江旁,與敵人隔水相峙,敵人可隨時來犯,我深感責任重大。


樹立典範---慨捐十億家宅 只為讓古蹟永存

不畏古蹟魔咒的奇女子
在每一個被列為私有古蹟的住戶心目中,沒有比「古蹟」這個魔咒更可怕的事了。從此,他們沒有改變住宅設計的可能,更沒有出售古蹟的可能,只有不斷的維修,這費用如果不懂得向官方爭取,有時還必須自掏腰包。每一個古蹟都是在重要的開發地區,因為古蹟的上一代人,當然不會選擇在荒郊野外建設住宅,而是在農業興盛或繁華的地段。這便是古蹟所在地大都是古城(台南、鹿港)或以往的農業興盛區(例如霧峰、三峽)。到了現代,這些地段恰恰是地價上漲最多的地方,有誰願意自己的住宅被劃入古蹟、無法買賣、無法變更用途、失去經濟價值呢?

在人人不希望住宅變成古蹟,甚至希望解除古蹟限制的社會中,將價值十億的私有古蹟土地,捐給政府,要求政府維護其古蹟的「傻瓜」,有嗎? 有的,她不是一個台灣人,但卻是嫁作台北蘆洲媳婦的杭州「美女」,她把蘆洲李宅的私有古蹟捐給政府了。這是一個奇特無比的現象之一。再其次,她也不是一個家財萬貫,生活富裕的人,恰恰相反,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時期,曾因匪諜案而入獄,帶著剛剛生下不久的孩子坐牢,那孩子竟是在獄中哺育的。她的丈夫名叫李友邦,五十年代是台灣省黨部副主委,陳誠的副手,但因匪諜案被國民政府槍決。奇怪的是,他的罪名雖是「匪諜」,但沒有任何中共組織上的關係。這樣一個家庭的背景,卻願意把價值十億元的古蹟,捐給關過她、又槍決過她丈夫的政府。


目睹古蹟變為商業區 向總統府上「陳情書」

然而更為奇特的是:這樣一個作過官太太,坐過牢,半生巔沛的女人,竟然在晚年,仍堅持要將保存文化古蹟,當作今生最重要的事業之一。目睹著古蹟一個個被改變為商業區、住宅區,她為了保存自身與共同的文化資產,不斷和政府打交道,也不斷呼籲。最後,為了永久保存古蹟,她向總統府發出一封「陳請書」,要求總統府,應基於保護文化資產古蹟的原則,徵收古蹟,如此才可以免於古蹟的流失。而除了陳情人李嚴秀峰之外,參與連署的社會各界人士,包括了知識界、文化界、政治界的精英共有四千多人。值得重視的不是這份名單的人數,而是名單上的人物都是一方知名人士,卻願意為嚴秀峰簽名連署,向李總統陳情。這恐怕是朝野之間,很難有人能做到的吧!


嚴秀峰是如何做到的呢?主要的原因恐怕不僅是她的個人影響力,以及契而不捨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社會中,有人願意捨棄自家十億價值的產業,為文化作奉獻,完全無私的為公共的文化資產保護,作拋磚引玉的典範。這樣的氣魄和精神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不要說公利社會的現在,即使是文化人,自身捫心自問:敢於這樣拋棄財產的人恐怕也不多!這便是李嚴秀峰的可敬之處,她其實是以自身的精神號召,來完成這樣一份連署的。


嚴秀峰身上的三個傳奇

第一,她以杭州人的身份參加抗戰,嫁給蘆洲人,成為台灣媳婦;
第二,她以省黨部副主委夫人的身份,坐國民黨的大牢;
第三,她以這樣的身世,竟未記恨,反而捐出李家的私有古蹟,同時完成沒有人能做到的四千多人連署陳情書。


抗戰初起時,她以高中生的年紀,和自己的父母說明,想要參加抗戰。但母親哭著阻止了她,不料父親卻在私下裡支持她,讓她走上了抗戰之路。抗戰後期,富春江戰役中,她以小小年紀,竟在游擊隊裡負責青年、婦女工作,在日本的大反擊中,她以一個女孩卻爬過炮火漫天的山路,去傳遞訊息。這個記憶,在她的一生中,留下難以抹滅的痕跡,直到兩年前,赴大陸重遊舊地時,它還能記得當年爬過的山路。


遇見李友邦是她生命的另一個轉悷點。這個台灣蘆洲人,在台灣即因抗日而逃亡大陸,進入黃埔二期。由於思想問題,在杭州即坐過國民黨的牢(三年),抗戰開始,他目睹台灣人在大陸,因日本人的殖民地背景,被視為日本間諜,背負日本人的原罪,遂組織「台灣義勇隊」,宣傳台灣現況,並讓台灣醫生在浙江一帶行醫,而改變台灣人的形象。這時嚴秀峰認識了李友邦。當時的嚴秀峰是年紀輕輕的抗日分子,在認識李友邦的志向和理想後,答應李的求婚。抗戰勝利後,她跟隨丈夫來到台灣,當時,國民黨以對李友邦有所懷疑,即解散了「台灣義勇隊」,名義上是改為「三民主義青年團」所以不需要存在,但實質卻是懷疑李和台灣義勇隊。[5]


蘆洲李宅的沿革大紀事

【主動申列古蹟】
民國72年 李氏古宅(李友邦將軍紀念館)是在嚴秀峰女士領導下,代表李家主動向政府申請列為文化資產。
民國74年 行政院內政部於八月十九日核準後,明訂蘆洲李宅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漫長的修復路】
民國76年 展開研究修復計劃
民國82年 重耀建築師事務所與忠義開發工程展開古蹟修復工程
民國86年 古蹟修復工程完竣
民國86年 台大城鄉研究所完成「蘆洲李宅古蹟歷史保存與展示館設置計劃」之古蹟再利用計劃研究。
民國89年 中原大學延續該設置計劃作實質之展示設備製作與規劃
民國88-90年 地震、颱風再加上豪雨淹水,且蟲蟻蛀蝕嚴重,造成李宅再度毀損。
民國90年 進行古蹟整體保存之景觀改善及復原工程。
民國91-94年 進行兩期蘆洲李宅建築改善工程,並持續進行開館籌備事宜
民國95年 正式以『蘆洲李宅古蹟--李友邦將軍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6]


地址

新北市蘆洲區中正路243巷19號


景觀特色

正身三進帶內外護龍之大型三合院,全宅以荷蘭式磚砌牆面及磚柱建造,並以宅屋為中心於四周植樹,是台灣傳統民宅的防禦方式之一,受列三級古蹟、新北市市定古蹟,是首批受列古蹟之民宅之一。


建議停留時間

90分鐘


營業(開放)時間

早上9:30至下午17:00 (16:30停止售票)
例假日照常開放,星期一休館,除夕公休


服務設施

洽詢電話 02-23892224、02-23143531


提供活動

設有抓周、收涎古禮慶祝儀式以及古蹟巡禮、開運DIY等活動。


費用簡介

全票NT$100元
優待票NT$60元
(團體20人以上8折)
◎以上費用僅提供參考,請以現場公告為準,不另行通知!


停車場

鄰近之中正路蘆洲國小設有付費停車場。


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
1.行駛國道1號(中山高)於三重交流道出口下交流道,右轉並直行三和路,過捷運徐匯中學站後接至中山二路後,右轉中正路,左轉光華路後於光華路46巷右轉即可抵達。


★大眾運輸:
公車─搭乘14、225、306、704、806、221至空中大學站即可到達蘆洲李氏古宅。
捷運─搭乘捷運蘆洲線於三民高中站下車,經出口1出站後步行約10分鐘即可抵達。[7]




視頻

蘆洲李友邦將軍紀念館簡


蘆洲李宅田調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