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藏菖蒲 原圖鏈接

藏菖蒲 藏菖蒲別名:白菖、菖蒲、泥菖蒲、臭菖、大葉菖蒲,本品系藏族習用藥材。為天南星科植物藏菖蒲的乾燥根莖。秋冬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曬乾。本品呈扁圓柱形,略彎曲,藏菖蒲在中醫上認為是一種苦、辛,而性溫、燥、銳的一種中草藥。在西藏有生產。藏菖蒲也可以用來補胃陽,對於有消化不良或者是有一些食物積滯的人吃一些藏菖蒲也是有好處的,對於白喉和炭疽等類疾病是有好處的。[1]

目錄

藏菖蒲

藏菖蒲呈扁圓柱形,略彎曲,長4~20cm,直徑0.8~2cm,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節明顯,節間長0.5~1.5cm,具縱皺紋,一面具密集圓點狀根痕;葉痕呈斜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側面莖基痕周圍常殘留有鱗片狀葉基和毛髮狀鬚根。質硬,斷面淡棕色,內皮層環明顯,可見眾多棕色油細胞小點。氣濃烈而特異,味辛。具有溫胃,消炎止痛的功效。藏菖蒲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橫走,稍扁,分枝,直徑5-10毫米,外皮黃褐色,芳香,肉質根多數,長5-6厘米,具毛髮狀鬚根。葉基生,基部兩側膜質葉鞘zd寬4-5毫米,向上漸狹,至葉長1/3處漸行消失、脫落。藏葉片劍狀線形,長90-100厘米,中部寬1-2厘米,基部寬、對褶,中部以上漸狹,草質,綠色,光亮;中肋在兩面均明顯隆起,側脈3-5對,平行,纖弱,大都伸延至葉尖。藏花序柄三棱形,長40-50厘米;葉狀內佛焰苞劍狀線形,長30-40厘米;肉穗花序斜向上或近直立,狹錐狀圓柱形,長4.5-6.5(-8)厘米,直徑6-12毫米容。 花黃綠色,花被片長約2.5毫米,寬約1毫米;花絲長2.5毫米,寬約1毫米;子房長圓柱形,長3毫米,粗1.25毫米。漿果長圓形,紅色。花期(2-)6-9月。[2]

藏菖蒲

藏菖蒲生於海拔1500-1750米下的水邊、沼澤濕地或湖泊浮島上,也常有栽培。 最適宜生長的溫度20-25℃,10℃以下停止生長。冬季以地下莖潛入泥中越冬。喜冷涼濕潤氣候,陰濕環境,耐寒,忌乾旱。[3]

功能主治

藏菖蒲具溫胃,消炎止痛。用於補胃陽,消化不良,食物積滯,白喉,益智寬胸,去濕解毒,炭疽等。[4]

相關配伍

治驅蟲散:藏菖蒲100g,草烏100g,木香100g,訶子200g,酸藤果55g,麝香5g。以上除麝香外,共研細粉、過篩,再加入麝香細粉,混勻。一日2次,一次1~2g。用於頭蟲、牙蟲、體內寄生蟲、蟯蟲、皮膚蟲等。對癘蟲,癘急腹痛有特效。
治耳內發癢作腫,耳鳴耳聾,流膿等:蘿蔔、乾薑炭、小檗皮、阿魏、藏菖蒲、羌活子、紫硇砂、白硇砂、廣木香、麻花艽、雞蛋參、風化芒硝、樺皮炭、香附子芝麻油鹽水為上藥四倍,加入大黃汁中煎後注耳。
治白喉:白硇砂、廣木香、藏菖蒲、共研吹入喉。
治消化不良粘液增多症:丁座草、藏菖蒲、乾薑、光明鹽。共研細末,開水送服引吐,吐後在腹部熱熨,並飲適量開水。
[5]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