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蔡義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蔡義本

圖片來自 Yi-Ben Tsai

基本資料

出生 1940年3月23日 日治臺灣新竹州苗栗郡(今苗栗縣濱海區域)
逝世 2018年2月1日(2018歲-02-01)(77歲) 美國加州洛思阿圖斯
國籍 中華民國
母校 國立台灣大學電機系學士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 麻省理工學院博士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 地震學家
機構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 太平洋瓦電公司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 國立中央大學教務長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長

蔡義本(Yi-Ben Tsai),生於(1940年3月23日-2018年2月1日)是一位台灣地震學家、曾任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和教務長。

簡介[1]

蔡義本先生出生於苗栗後龍鄉下農家,為家中長子,共有八個弟妹。蔡先生天資聰穎,自幼好學,功課名列前茅。 課餘為分擔父母辛勞,經常幫忙種田放牛。初中時考取離家最近的省立台中二中就讀,因成績優異,保送直升高中。 當時台灣鄉下尚無電力,晚上需點油燈照明,因此,蔡先生很早就立志要為改善家鄉的電力作努力。 高中畢業又因成績特優,獲保送國立台灣大學電機系就讀。然而,在他大二時,八七水災捲走了兩個妹妹的生命, 蔡先生感受到自然災害的震撼,故大學畢業後,報考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班,轉向地球科學領域發展。 其後他負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主修地震學。留學期間,蔡先生曾捐款母校後龍鎮的中和國小,幫助學校興建圍牆, 在家鄉引為佳話。

  • 1969年蔡先生獲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前,與兩位台灣留美年輕地震學者鄧大量和吳大銘先生, 聯名寫信給國科會主委吳大猷先生,提出推動「台灣地震研究」的構想,獲得吳主委迅速回信並採納建言。 蔡先生毅然放棄國外高薪職位,於1973年3月舉家返台,主持國科會的「地震專案小組」工作, 首先在台灣建立遙記式地震觀測網,具體測出臺灣地震活動的時空分佈型態,釐清臺灣造山帶的板塊構造輪廓, 奠定臺灣地震構造研究的基礎。
  • 1975年蔡先生與徐明同教授、茅聲燾教授,共同推動臺灣建築物的耐震規範並予執行。二十多年後, 經1999年921集集大地震驗証,按此規範興建的建築物具有較好的耐震能力,顯示蔡先生的遠見, 以及他對臺灣地震防災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 1976年中央研究院將地震小組擴編為地球科學研究所籌備處,蔡先生主持設所籌備工作,除強化已具規模的地震學研究外, 另開啟其他地球科學相關研究領域,包括重磁學、測地學、古地磁學和同位素地球化學等, 更積極延攬國外人才並開始培養國內人才。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於1982年正式成立,由蔡先生擔任首任所長, 創建新所,居功厥偉。
  • 1985年所長任期屆滿,他考量到地球所所務已上軌道,而他多年來在台戮力從公,讓夫人獨自在美照顧開始就學的一對子女, 乃毅然辭絕連任所長,返美重拾良人和慈父的天職。即使身在美國,蔡先生亦無時不心繫家鄉,經常隔海諮詢或抽空短期返台, 尤其是促成1989年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的設立。蔡先生建議推動全面性的強地動觀測計畫, 經政府採納列入六年國家建設計畫,在台灣九大都會區系統佈設強震儀觀測網。
  • 1999年921集集大地震發生時,這個觀測網完整地記錄下震源與斷層破裂過程及全島各地震動情形, 對災後重建和地區防震提供寶貴數據。蔡先生的前瞻建議對台灣地震科學研究乃至地震工程應用,都成效卓著。
  • 1970至80年代是台灣經濟起飛的關鍵時期,國家當時全力推動十大建設等專案,蔡先生本於地震專業, 先後主持各大重要工址的地震安全度評估,包括水庫(翡翠水庫,曾文水庫等十餘座)、四個核能電廠、主要橋梁等, 他都不遺餘力地提出建言。例如政府擬在他的苗栗故鄉興建「鯉魚潭水庫」,因壩址距1935年「台中―新竹烈震」的震央僅3公里, 受到許多反對壓力,惟蔡先生認為若不建此水庫,未來的民生和農業用水遲早會出問題,遂在水利局的委託下, 多次親赴場址進行地震安全評估,終以完整的科學數據排除眾議。鯉魚潭水庫興建之後,不但穩定故鄉的供水, 更挺過921大地震的考驗,在石岡壩無法蓄水的情況下,支援大台中地區200萬人的民生用水,避免災情擴大。
  • 1995年因子女均已就讀大學,蔡先生接受母校中央大學邀請再度返台,擔任地球科學系教授,重啟教育英才的大任。 期間,協助教育界推動地球科學工作,包括完成「台灣地區活斷層附近學校之普查及耐震改善」,對活斷層附近之中小學校, 評估耐震鑑定,進行分區防震研習,宣導學校防震觀念。此項工作在九二一大地震中有效降低校舍破壞。
  • 1996年與國科會爭取於中央大學建立「地球科學研究推動中心」,擔任第一屆中心主任,促進我國地球科學學術活動, 提昇地球科學研究能量。
  • 1998年更應中央大學校長劉兆漢之請,整合校內地球科學、大氣科學、太空科學、應用地質等系所,成立地球科學學院, 擔任首任院長。
  • 2001年推動水文海洋研究所成立,建立完整涵蓋大氣、地球與水文的完整地科教育系統。迄今為止, 仍是臺灣唯一的地球科學院,對我國高級地球科學人才的培育建樹良多。

蔡義本先生曾先後獲得1979年十大傑出青年獎、1982年行政院傑出科技人才獎、1995-1999年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等榮譽。

經歷

蔡義本於1940年生於今屬於苗栗縣的濱海區域,是家中的長子,另有八位弟妹。蔡義本於國立臺中第二高級中學畢業後原本進入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就讀[2],大學二年級時因為八七水災奪走他兩位妹妹的生命,因此決定改研究地球科學。在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取得碩士之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於1969年獲得博士學位。在美國工作數年後於1973年回到台灣進行地震研究,後來曾在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太平洋瓦電公司任職、並曾擔任國立中央大學教務長、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首任所長等職務。

2018年2月1日,蔡義本於美國加州洛思阿圖斯家中逝世。[3]

研究

蔡義本曾主持台灣地震觀測網,並成功量測出臺灣地震活動的地理分佈與深度分佈,得以瞭解了台灣的板塊構造輪廓。

1990年代蔡義本協助中央氣象局在台灣各都會區建立強震觀測網,取得大量地震資料。

榮譽與獎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