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蔡敬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遊戲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蔡敬翔

出生日期;1906年

職業;廣東美協會員,嶺南詩書畫會副會長,

四海詩社名譽會長

畢業院校;上海人文藝術大學

蔡敬翔,男,1906年生,廣東潮安人。廣東美協會員,嶺南詩書畫會副會長,四海詩社名譽會長。1930年畢業於上海人文藝術大學,後執教於潮汕各知名學府,並被聘為廣東省藝專副教授。現為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他從藝近80年,集山水畫集南北宗之長,布局嚴謹,融洽潤和;花鳥走獸,刻畫得活潑多姿,溫婉靈巧,清香可挹;他的作品不泥古,不追今,折衷中西畫技筆法,洗天染地,多姿多彩,自成一格。於佑任稱他的作品「呼喚時代」,王星拱則稱其「宗風一脈傳」。[1]

人物簡介

男,1906年生,廣東潮安人。廣東美協會員,嶺南詩書畫會副會長,四海詩社名譽會長。1930年畢業於上海人文藝術大學,後執教於潮汕各知名學府,並被聘為廣東省藝專副教授。現為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他從藝近80年,集山水畫集南北宗之長,布局嚴謹,融洽潤和;花鳥走獸,刻畫得活潑多姿,溫婉靈巧,清香可挹;他的作品不泥古,不追今,折衷中西畫技筆法,洗天染地,多姿多彩,自成一格。於佑任稱他的作品「呼喚時代」,王星拱則稱其「宗風一脈傳」。[2]

傳奇經歷

蔡敬翔是當代廣東美術界成就卓著的畫家之一。他1906年出生於潮安縣意溪鄉,1930年畢業於上海人文藝術大學;上世紀四十年代, 曾受聘為廣東省文化運動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藝專副教授……曾先後在上海廣州香港台灣等地區舉辦個人畫展。他青年成名,中年人生際遇坎坷,晚年成就蜚然。

蔡敬翔的藝術人生充滿傳奇色彩。少年時期先後獲得意溪知名畫師陳斗生張夢廬吳園等賞識指導,勤奮學習,奠定堅實的繪畫基礎。由於學業成績出眾,小學畢業便被學校留用為教師。他二十歲時,進入汕頭美術學校進修人物素描和雙勾白描等技法,後在吳園老師創辦的肖像寫真館,幫助繪畫謀生。21歲時又考進上海人文藝術大學,師從上海名畫家王道源,主攻油畫,深造西洋畫理論和技法,對海內外各流派的技法大膽嘗試,博採眾長,技藝突飛猛進。 1930年,蔡敬翔於上海藝大畢業後,成家立業,先後執教於潮汕多家知名學校。為教學需要,他編著《鉛筆素描》畫冊,由上海圖書公司出版發行,一時被各地多家學校選用為教材。於是,蔡敬翔於教育界聲名鵲起,各地名校紛紛延聘他為美術教師。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汕頭等沿海地區先後淪陷,蔡敬翔隨汕頭大中學移遷至潮陽,與銅缽盂公學合辦。該學校由上海潮籍殷商倡建,在當年潮汕算為教學設備齊全的先進學校。藏書豐富,尤其諸如故宮藏版的南北宗山水畫輯、明清人物翎毛專輯等珍稀畫集,為蔡敬翔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料。他潛心鑽研北宗的勾勒、南宗的渲染,並滲透西洋畫的透視、光線、色彩的理論,不論花卉翎毛、人物獸畜、山水風景等題材,他集南北二宗之長,折衷中西畫技筆法,注重構圖、動態透視、虛實描寫的合理性,採取「撞水」、「撞粉」的技法,洗天染地,豐富畫面,創新求變,中西融匯,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畫風。 當戰火蔓延,潮陽淪陷,他又轉赴惠來任教。惠來與潮陽大南山是抗日根據地。當地教師欣聞蔡敬翔之藝名,特邀請他到南山中學舉辦宣傳抗日救國的畫展……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正在興寧任教的蔡敬翔,懷着滿腔的愛國熱情,在興寧潮州同鄉會的支持下,舉辦個人義賣畫展,積極救援抗日受害的難民,獲得廣東省政府和興寧潮州同鄉會的讚譽,並被聘任為廣東省文化運動委員會的委員。翌年,又聘請他為廣東省藝專副教授,兼任國立僑二師範學校的美術教師。 蔡敬翔進入羊城任教是他藝術人生的轉折點。他的繪畫藝術受到廣州文化藝術界的重視。1946年,廣東省文化運動委員會選取蔡敬翔一百幅作品赴香港舉辦個人畫展,贏得香港國畫界的高度評價。隨後廣東省文化運動委員會又為蔡敬翔主辦赴台灣舉辦個人畫展。這是台灣光復後,第一位赴台辦畫展的大陸畫家。 在台灣展出的開幕式上,台灣政要魏道明嚴家淦及台北文化界、新聞界均派員參加,報界爭相介紹畫展的空前盛況。

文革時期及後期

蔡敬翔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在新舊社會變革時期,蔡敬翔獻身於教育事業,而超脫的書畫藝術也備受各界人士的重視。然而,解放後的肅反運動中,蔡敬翔卻因為「歷史問題不清白」被判有期徒刑十年,赴英德農場勞動改造。他慶幸有繪畫書法的一技之長,被調到英德茶葉研究室,專門描繪植物標本和病蟲害圖。 在撥亂反正、落實知識分子知策中,中央司法部為蔡敬翔平反,恢復名譽;廣東省副省長寇慶延推薦他為廣東省文史館研究員(後為館員)。 坎坷的人生經歷沒有消磨掉這位學養深厚的老畫家的創作激情。他調整心態,迎着改革開放的春風揮動生花妙筆,創作了大批富有生活氣息的翎毛、獸畜、山水、人物題材的精彩作品,充分顯示其精湛的藝術功力,並積極參加各級的藝術展覽活動。 1982年,他應邀出席汕頭市文化局主辦的潮籍旅外畫家的元宵佳節團拜會,以《一行白鷺上青天》、《擢身萬里》等力作參加畫展併入載《潮汕國畫家選集》;1987年,在廣東省文史館胡希明館長的帶領下,與孫文斌等多位畫家蒞潮汕採風,為潮汕各地名勝古蹟留下一批寫生作品。1991年,他的《長城雪景》獲廣東省人民政府大獎;1993年,他刊於《嶺南文史》的《金猴獻壽》獲廣東省期刊作品三等獎。他的多件作品,被省政府作為禮品贈送國際友人和社團。1988年;新加坡天南公司還特意搜集他的部分代表作,出版了八開本《蔡敬翔畫集》,以彰顯這位沉寂四十多年的國畫家的藝術成果。 蔡敬翔老師為人敦厚和藹,平易可親,助人為樂。十多年前,筆者由張海鷗先生介紹,多次登門拜訪蔡老,向他請教山水、花鳥畫技法,每次登門他總是熱情指點,展紙揮毫示範,諄諄善誘,毫不保守。慕名向他索取作品的人很多,他不太計較潤筆之厚薄,十分慷慨滿足戚友藏家的要求。尤其晚年時期,其子女為老人健康着想,要求老人家注意休息,減少作畫時間。但他對社會充滿愛心,依然多次捐獻巨幅佳作,參加各種義賣捐贈活動,支持廣東省兒童福利會,扶貧獻愛心等希望工程,《羊城晚報》、《南方都市報》、《廣州日報》等報刊多次發表專訪文章,稱頌這位藝德雙馨的百齡藝術家的高尚情操和傳奇藝術人生。

蔡老逝世後

廣東省文史館選輯他捐贈的部分作品,出版《蔡敬翔作品集》,中山大學教授、廣東省書協會長陳永正題置書名。廣東省文史館館長周義作序。該書特意選輯蔡老遺作102幅,像征這位跨越三個世紀,享壽102歲的潮籍畫家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蔡老的儒雅風範,傳奇藝術人生躍然紙上,他生前許多傑作廣為書畫愛好者的青睞與收藏,其藝術價值必因其藝術含金量與人文修養而與日俱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