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蔡啟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蔡啟僔
出生 1619年
國籍 明末清初
知名作品 《洪範五行傳》
《游燕草存園集》


蔡啟僔(CaiQiZun)(1619年-1683年),字碩公(一作石公),號昆暘,明末清初浙江湖州府德清縣人。父親蔡奕琛曾任吏部侍郎東閣大學士。為清康熙九年(1670)進士狀元,曾任順天(今北京)鄉試主考官,號稱知人。後歷任右春坊、右贊善、翰林院檢討。因病卸職歸鄉。

生平

蔡啟僔自小跟著父親蔡奕琛在京師學習,自小生活勤儉樸素,據說他"手不離簡編,口不絕吟哦,其攻苦異常。"他作為官宦子弟卻從不奢侈、不講究吃穿。其父親曾經負責過新科進士慶祝宴會的組織操辦工作,蔡啟僔常在旁旁觀宴會盛況,進士宴會的氣派,使他深受震撼,立下了刻苦攻讀的志向[1]

十八歲奉母回德清參加鄉試,但始終屢戰屢敗。順治甲午年(1654年)考上鄉試時,已四十歲但未有一子,其妻子用三十兩私房錢買了一個妾,但妾進門後一直哭,蔡啟僔問其原由,才知她丈夫因為欠了軍營的債,才將她賣身抵債,蔡啟僔十分感慨,竟替她還債,還回原本夫家,之後蔡啟僔與妻子產下一子[2]

在康熙八年八月沿京杭大運河北上赴考,路經蘇北淮安時,順路拜訪在山陽縣任縣令的同鄉、鄉試同年邵某。誰知這位同年十分勢利,知蔡啟僔屢試不中,年過半百,家道中落,拒絕見他。蔡啟僔聞言不禁感慨世態炎涼、人心不古,當年的同鄉好友竟故意泠落自已,只得連夜趕路離開山陽縣城,發奮苦讀,終於通過了會試,在康熙九年51歲時,成為狀元[3]

蔡啟僔登第後,曾與同科榜眼孫在豐、探花徐乾學被召於弘德殿,賦詩稱旨,康熙皇帝授他為日講官兼起居注官。考上狀元兩年後,蔡啟僔與順治年間狀元徐元文的哥哥、同探花徐乾學一起被選派擔任順天鄉試的考官工作,但之後蔡啟僔「因小過,時遭吏議」,便引咎辭職回家了,蔡啟僔的學生納蘭性德為撫慰老師,曾寫〈摸魚兒·送座主德清蔡先生〉一詞贈與蔡啟僔:「問人生、頭白京國,算來何事消得。不如罨畫清溪上,蓑笠扁舟一隻。人不識,且笑煮鱸魚,趁著蓴絲碧。無端酸鼻,向岐路消魂,征輪驛騎,斷雁西風急。 英雄輩,事業東西南北。臨風因甚泣。酬知有願頻揮手,零雨淒其此日。休太息,須信道、諸公袞袞皆虛擲。年來蹤跡。有多少雄心,幾翻惡夢,淚點霜華織。[4]」。回家後因母親過世,為母守喪,一度又回到北京受到重用,擔任了詹事府的右春坊右贊善,在雍正皇帝上任後不久,他以自己的腳有毛病為由,再度請假回家修養,再也不曾重返官場[5]

成就 

他擅長書法,得顏魯公遺意,常以小楷鈔錄文章[6]。著有《洪範五行傳》、《游燕草存園集》。

參考資料

  1. 蔡氏家園 . 歷史上,甘為點綴的狀元——蔡啟僔. 搜狐. 2019-01-27. 
  2. 德清縣續志(稿本) ,8卷. 
  3. 叔侄狀元郎 ,蔡氏宗親網
  4. 甘翹寧. 納蘭性德及其《飮水詞》硏究. 新亞硏究所. 2002: 115. 
  5.  . 湖州府志 清同治十三年本,95卷. 
  6. 遼海叢書.皇清書史 ,28卷. 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