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舊居觀感(習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蔡元培舊居觀感》是中國當代作家習之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蔡元培舊居觀感
這次的去蔡元培舊居,卻不是專門去的,是今天的一大早出門公幹後,路遇而趁機拜訪的。以前也曾經來過幾次,都是走馬觀花的看個大概,不如今天看到的細緻,特別是人物簡介部分,看後還是頗被偉人得豐功所感動的。
舊居位於東城區東堂子胡同75號。明代,稱「堂子胡同」(舊時蘇滬方言稱妓院為「堂子」),清代因與「金魚胡同」北面的「堂子胡同」重名,遂將此「堂子胡同」改稱「東堂子胡同」了。
舊居「大門朝南,兩扇紅漆木門,顯得古色古香,進門便有電子音響,自動發出「歡迎光臨」的溫馨話語。參觀舊居是不收門票的,大凡具有愛國教育意義的名人故居都是一樣,譬如,我去過的魯迅,老舍,李大釗故居。來到這裡只是在來客簿上登記一下便可。
1917~1920年蔡元培在此居住。舊居為東西各三進四合院格局,一進院,二進院,現在是舊居工作人員辦公的地方,三進院北房五間曾是先生的客廳,現在四間改成展室了。院子的房子有些顯得擁擠雜亂,不過院東幾十米的綠柱紅欞走廊很有氣勢,從舊居大門一直通到展室東側。
不過院內的綠化還是不錯的,二進院內有兩株很有年歲的粗大的樹,一株是楊樹,另一株叫不上名字來,大概先生住在這裡時栽種的吧,興許更早些。一溜長廊的西側放置着各樣的花卉,我認得出的只有無花果和月季了,粉紅的花朵嬌艷欲滴。
順着長廊走到頭,就是先生住過的房間。由東往西四間是展室,西邊一間一直保留着先生的臥室,遺憾的是,鐵將軍把門,一直沒有對外觀展。臥室對着的西牆,是先生的白色半身雕像,雕像背面牆上是毛主席題寫的「學界泰斗,人世楷模」。雕像兩側的地上擺放着兩盆翠綠的盆景,高雅清淡。雕像前面是一盆開着黃白花朵的菊,也許菊作為傲霜之花,正是象徵了先生的高潔的品質和堅強的情操吧。
進門的正堂上,是帶有先生頭像的生平簡介,屋子擺放了十多盆大小不一的花樹,散發着撲鼻的幽香。也許我來的不是時候,屋子裡就兩人,我和一個比我早去的眼鏡女士。人少倒顯得清淨,可以靜下心來,漫讀先生的事跡了。
簡介如是說,「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中進士,入翰林院任編修,曾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1902年,與蔣觀雲等發起組織中國教育會,創辦愛國學社和愛國女學。1904年,與陶成章等組織光復會,被舉為會長;次年參加同盟會,為上海分會會長。1907年,赴德國留學。1912年,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1915年,在法國與李石曾、吳玉章等倡辦留法勤工儉學會。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五四運動爆發後被迫辭職。1927年,任國民黨大學院院長,後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九一八事變後,主張抗日,與宋慶齡、魯迅等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有《蔡元培全集》存世。 1940年3月,蔡元培先生在香港病逝後,周恩來敬獻了輓聯:從排滿到抗日戰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從五四到人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一個多小時的靜心觀讀先生的生平,深深為先生的偉業所感動。從舊居出來,回眸門前的兩塊舊居題字,牆上一塊寫着「蔡元培故居」,地上立着的那塊寫着「蔡元培舊居」,有區別麼?經查閱資料得知:「蔡元培故居與別的故居有些不同。別人的故居,比如郭沫若、魯迅、梅蘭芳、老舍,他們生前都有自己的房子,擁有房屋的產權。但蔡元培一生未置產業。直到他1940年在香港病逝,他在大陸也並沒有一處他自己的房產。東堂子胡同75號之所以被定為』蔡元培故居』,是因為蔡元培1917年至1923年任北大校長期間租住在此。「
縱觀蔡元培一生,先生是民主革命家,是社會活動家,更是一位傑出的職業教育家,他「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教育思想與教育改革有着巨大的影響。先生一生不置產業,沒有艷聞。正如哲學家馮友蘭所說,蔡先生的人格感召力甚至比「兼容並包」的教育思想還偉大。
的確如此,蔡元培先生的思想人格不朽。
作者簡介
習之,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