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佩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姓名 | 蔡佩香 |
---|---|
別名 | 珮香、夢蘭、南樵、海外逋客、詩狂子、廣莫散人 |
出生年 | 1867 |
死亡年 | 1925 |
教育背景 | 光緒年間廩生 |
出版作品 | 掬月樓詩話 |
蔡佩香(1867~1925)[1],又作珮香,字夢蘭,號南樵,又號南樵散人、南樵劫餘生、海外逋客、詩狂子、廣莫散人。清臺灣縣(今臺南市安平)人,出身當地望族,父執輩蔡向榮、蔡霞潭曾任職戶部主事,叔父蔡霞標則任職刑部主事,府城士紳許廷光為其舅父。
生平
蔡佩香為光緒年間廩生,曾師事舉人蔡國琳,日治後,師徒二人於明治三十三年(1900)聯袂赴日觀光。明治三十八年(1905)與連橫於廈門合辦《福建日日新聞》,共主筆政,言論排滿,甚為激烈,頗受南洋華僑社會之歡迎。同盟會並從星洲派李竹癡至廈門,擬改組為機關報。嗣以清吏幹預,遂遭封閉。不及一年即停刊返臺。[2]次年(1906)加入臺南「南社」,並參與臺灣總督府臨時舊慣調查會之活動。明治四十年(1907)二月北上任《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記者,曾主筆「掬月樓詩話」專欄[3]。隔年(1908)五月因病南下臺南醫院療養,八月退社,此後久居臺南。大正十年(1921)六月任《聖心會會報》漢文記者,大正十三年(1924)十月入《臺南新報》任記者。王松《臺陽詩話》謂其「為人慷爽,不立崖岸,能文工詩」,老年後貧病益甚,惟吟詠自如。今蔡氏詩作據《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南瀛佛教》以及王炳南之《南瀛詩選》、《潛園寓錄》等報刊合集輯錄編校,並依時間先後排序。[4]
七言律詩
吃米丸
玉粒藍田[5] 種晚天,西疇[6] 收穫慶團圓。
今朝正值嚴冬節[7],釜上浮沉爨下煙。[8]
冬至摶[9] 來圓又圓,美人燈下說殘年[10]。
彈丸妙手盤中出,旋轉如珠有幾千。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米丸,指冬至時所吃的湯圓。高拱乾《臺灣府志》(1696)卷七記載:「冬至,人家作米丸祀眾神及祖先,舉家團圞而食之,謂之『添歲』;即古所謂『亞歲』也。門扉器物各粘一丸其上,謂之『餉耗』。是日,長幼祀祖、賀節,略如元旦。」此詩主要描寫冬至搓煮湯圓之情景。詩的前半段寫湯圓,以藍田美玉來形容湯圓雪白潤澤之美,再以湯圓在柴火旺盛的鍋鼎中滾沸翻騰的情景,襯出了溫暖團圓的節日氣氛;後半段因冬至添歲,引發美人遲暮之感,歲月仿佛在妙手彈丸的搓湯圓景象中,逐年消逝。此詩頗呈現了台灣冬至吃湯圓的民俗生活景象。
【延伸閱讀】
1. 許夢青〈冬至搓丸〉,《全臺詩》第拾玖冊。
2. 鄭家珍〈冬至搓丸詩〉三首,《全臺詩》第拾陸冊。
3. 林維丞〈冬至搓丸詞〉,《全臺詩》第捌冊。
七言絕句
入山偶成(六首)
深林[11]日出曉煙消,過一重溪是菜寮[12]。拔馬錫猴番社路[13],檳榔樹下綠芭蕉[14]。(其一)
筍輿初過木岡山[15],百丈懸崖步步艱。遙指南莊深樹裡,沿溪路轉十三灣[16]。(其二)
老農健步苦相邀,雞黍田家野興饒[17]。歇馬萬山蒼翠裡,人煙密處半平橋[18]。(其三)
烏山[19]絕頂有人家,少婦茅簷擘苧麻[20]。黑齒紅唇蟬髻整[21],滿頭亂插瑞香花。(其四)
竹筒高架翠微巔,鑿石穿雲自引泉[22]。乞火燒柴消溽暑,一杯清茗煮香椽[23]。(其五)
葛衣草帽兩芒鞋[24],過大烏山淡水谿[25]。零落村莊兵燹後[26],賊巢無復八張犁[27]。(其六)
【題解】
本組詩為七言絕句,收入《全臺詩》第貳拾貳冊。蔡氏不少旅途詩感懷之作,發表於1905年報刊上,〈入山偶成〉則是其中之一。首先扣題表出此次深入山行途經的番社:菜寮、拔馬、錫猴、木岡山、南莊、萬山、半平橋,從左鎮往高雄內門、杉林地區,攀登烏山絕頂。第一首是一幅寧靜的深山密林景致,日出炊煙消散後,鏡頭由遠而近,停格於參差錯落的檳榔樹與綠芭蕉常見作物。第二首簡筆速寫「百丈懸崖」盤桓溪行的艱險。番社的聚落所在,就在山區「深林」、「深樹」中,「蒼翠裡」與「翠微巔」。第三、四首分別摹寫體魄健壯又熱情洋溢的老農,以及「黑齒紅唇」、蟬髻插花的美女形象。第五首呈現鑿石穿雲竹筒汲泉的先民智慧,並敘寫途次中乞火煮茶,清茗香氣瀰漫的滋味。「溽暑」二字,更引出以下首句:「葛衣草帽兩芒鞋」,這是夏日山行的輕便裝扮,翻越山嶺,跋涉過溪,來到經歷兵災的八張犁一帶,人煙顯得稀落,但躲藏山區的匪賊已不見蹤影了。
【延伸閱讀】
1. 蔡佩香〈轉地療養途中有感〉,《全臺詩》第貳拾貳冊。
註釋
- ↑ 生年據其詩〈三十八年初度自誌〉(《臺灣日日新報》,「詞林」欄,1906年9月27日,第一版)及〈客邸除夕〉(《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藝苑」欄,1907年12月31日,第一版)一詩有句「卅九星霜鬢欲皤」推算。卒年據《臺南新報》載三屋清陰〈哭蔡南樵〉(1925年8月7日)、《臺灣日日新報》載羅秀惠〈故蔡佩香氏弔辭〉(1925年8月14日)。
- ↑ 參考林德政〈連雅堂在大陸的活動〉,《傳記文學》第七十八卷第五期,2005年11月。
- ↑ 「掬月樓詩話」自1907年8月2日至1908年8月9日止,不定期刊於《漢文臺灣日日新報》之「詩話」欄。
- ↑ 許俊雅撰
- ↑ 玉粒藍田:藍田,產於崑崙山的古代美玉,此以形容做湯圓之米粒之美。
- ↑ 疇:田地。
- ↑ 嚴冬節:指冬至。冬至在每年陽曆12 月22 日或23 日,乃廿四節氣之一,也是寒暑交替之轉捩點,本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日最短,黑最長,過了冬至則白日漸長,陽氣漸發。
- ↑ 釜上浮沉爨下煙:釜,古代的一種鍋,圓底而無足,可放在爐灶 上煮物,後用以代指鍋子。爨,音ㄘㄨㄢ ˋ,以火炊飯。此句言湯圓在滾水鍋中浮沉,鍋下燒著柴火。
- ↑ 摶:音ㄊㄨㄢ ˊ,把東西揉搓成球狀。
- ↑ 美人燈下說殘年:殘年,暮年;此言過了冬至增新歲,更添美人 遲暮之感。
- ↑ 深林:指茂盛幽深的密林中。
- ↑ 菜寮:菜寮溪附近,舊稱一重溪。菜寮溪發源於牛湖山,流經臺南市左鎮區。
- ↑ 拔馬錫猴番社路:拔馬(Poah-be),菜寮溪北岸的平埔社村,今臺南市左鎮區。錫猴番社,即卓猴社,該社原住於臺南市山上區平陽里卓猴,後為漢人驅迫,往南遷居於菜寮溪流域的王梨坑(中正村)、揀死猴(左鎮村)等地,甚至更跨越左鎮和內門的界山-烏山,進入高雄市內門區土庫鎮。
- ↑ 檳榔樹下綠芭蕉:原住民部落生活習俗常見之作物如:檳榔、檳榔葉及芭蕉葉等,用以祭祀或避邪。
- ↑ 筍輿初過木岡山:筍輿。用竹子編成的轎子。木岡山,據清周文元纂輯《重修臺灣府志》:「在府治東北約百三十餘里,巍峨特聳。其頂每罩雲霧,必至天氣晴朗之時,方見山形。遠望其峰,上與天齊,臺灣之山,惟此山最高大。是為郡山之祖焉。」多數學者認為木岡山是指如城垣般盤踞的烏山山脈。
- ↑ 「遙指南莊深樹裡」兩句:沿著菜寮溪南下,山路險峻難行,溪水彎彎曲曲如羊腸般蜿蜒其間,木岡山區的村落若隱若於現密林深處。
- ↑ 雞黍田家野興饒:雞黍,以雞作菜,以黍作飯。田家,農家。此詩表現農家樸實的真率情意,用家常的菜餚招待賓客,別具自然野趣。孟浩然〈過故人莊〉詩:「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 ↑ 半平橋:此為部落名稱,今臺南市南化區中坑裡。
- ↑ 烏山:烏山為高雄市和臺南市的界山,大烏山山脈綿延於南化區東緣,臺20線將大烏山山脈切成南北兩段,北為大烏山、南為內烏山(俗稱烏山);大烏山地帶較為偏遠,海拔約為700公尺以上。
- ↑ 茅簷擘苧麻:茅簷,茅草蓋的屋頂。擘,音ㄅㄛˋ,用手分開。薴,音ㄓㄨˋ。苧麻莖的皮部可採其纖維以供織布
- ↑ 黑齒紅唇:原住民為去瘴解熱嚼食檳榔,或以草木果實染齒,崇尚黑齒紅唇之美的風俗。
- ↑ 竹筒高架翠微巔兩句:描寫山中居民利用竹筒汲引泉水的風光。翠微,淡青色的山嵐。
- ↑ 一杯清茗煮香椽:指散發果香的清茶。椽,音ㄔㄨㄢˊ。香椽,一名枸櫞,柑橘屬,形如小瓜卵球狀,檸檬黃色或淡綠色,果皮粗厚凹凸不平,香氣濃郁,可曬乾製藥,或製成蜜餞。
- ↑ 葛衣草帽兩芒鞋:葛衣,葛布製成的衣服。芒鞋,用芒草編織的鞋子。
- ↑ 淡水谿:高屏溪,舊稱「下淡水溪」,在此為番社名。
- ↑ 兵燹:燹,音ㄒㄧㄢˇ,兵災。
- ↑ 八張犁,指番社,今高雄杉林區大同社區舊稱「八張犁」,此地名與「拓墾」有關。犁本農具,以「張」為單位,用以駕牛耕田,一張犁代表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