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泛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蓝营)
前往: 導覽搜尋

泛藍,也稱藍軍、藍營、泛藍陣營,是對中國國民黨意識型態相近的各種團體之總稱,目前包含中國國民黨、新黨、中華統一促進黨等,廣義的泛藍陣營也包括、親民黨無黨團結聯盟等泛橘陣營。

「泛藍」這個詞彙用於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之後的台灣政壇,最初是由新黨元老高新武所發明的名詞,後由同黨籍的謝啟大在媒體大力宣傳,指稱國民黨以及由其分裂產生的新黨與親民黨(2000年至2012年屬於泛藍);新黨、親民黨皆源自國民黨且意識形態皆與國民黨相近,國民黨以青天白日旗做為黨旗,主要顏色藍色,因此媒體權宜性地統稱之為泛藍。後來被各界廣為接受使用,並擴大及於上述三黨的支持者和政治立場相近的民間團體,在此之前1990年代的近義詞為「泛國民黨」,泛藍的主要競爭對手為泛綠。

泛藍是一種概略的政治意識形態,而非嚴謹具體的政治主張。個別政黨、社團與個人之間的實際政治理念有程度不等的差異。大體而言,泛藍陣營與泛綠政見相左,共同的主張為反對台灣獨立、宣揚三民主義、強調中華文化傳承。

大多數泛藍強調「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捍衛中華民國、以及提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其中的「本土派」有華獨或獨台主張,而「統派」則主張一中同表,認為兩岸應簽署和平協議,實現中國的和平統一,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泛藍或泛綠皆非正式的組織,各黨派也不曾實際籌組聯盟,在政治操作上分合不定,又因各自理念的差距(主要是對統獨問題堅持的程度)而有「深藍」或「正藍」以及「淺藍」或「淡藍」之分,此一概念廣泛引申,「泛藍支持者」、「藍營群眾」、「藍軍」,還有「藍委」,甚至「藍皮綠骨」[1]

由來

1994年(民國83年),以時任立委趙少康、郁慕明等為主的中國國民黨次級團體「新國民黨連線」脫離國民黨,成立新黨。

1996年(民國85年),首次中華民國總統直接選舉,新黨作為在野黨,曾和民主進步黨合作推動二月政改。

2000年(民國89年)總統選舉,藍營敗選失去政權後,脫黨參選的前台灣省長宋楚瑜脫離國民黨成立親民黨。

2000年(民國89年)總統選舉,時任副總統連戰繼因總統選舉失敗之後,經國民黨黨內選舉而繼任辭去黨主席的前總統李登輝,而成為黨主席,藍營興起失去政權後的反思,並謀定組織再造,藍營在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敗選首次成為在野黨,但在立法院一直仍是過半並握有多數席次。

2003年(民國92年),連戰與宋楚瑜結合競選次年的總統大選,仍以些微差距敗選,但在立法院一直仍是過半並握有多數席次。

2008年(民國97年)國民黨提名的馬英九分別於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0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中贏得選戰,藍營重新取得執政權。

2012年(民國101年)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1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中贏得選戰,藍營延續執政權。

2012年(民國101年)2012年立法委員選舉後,新黨泡沫化並宣布將重新思考與國民黨的關係,親民黨也不再和國民黨合作且在諸多事務上與泛綠陣營有所合作。

2014年(民國103年)2014年中華民國地方選舉中敗選。

2015年(民國104年)原國民黨中常委、立法委員徐欣瑩宣布脫離國民黨建立民國黨,2019年併入國會政黨聯盟。

2016年(民國105年)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16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敗選之後,原有統稱為藍營的勢力已嚴重受挫。不管是中央、國會、地方執政權力版圖皆遭受前所未有的倒退,藍營立法院首次無法過半,成為最大在野黨[2]

視頻

泛藍 相關視頻

「雙城論壇」大獲成功,藍營大膽建議:綠營執政的縣市也能試試
蔣萬安一改往日形象沖在最前線,變藍營「戰神」,成綠營攻擊目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