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藍田瑤族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藍田瑤族鄉位於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北部,有龍門縣「北大門」之稱,東南與龍田鎮連接。西南與天堂山交界,西連密溪林場,北鄰新豐縣。距縣城16公里。鄉內地勢北高南低,總面積為130.79平方千米(2017年),山地面積16000公頃。全鄉轄7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7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8330人(2017年)。鄉政府所在地距龍門縣城18千米。1987年經省民政委批准成立少數民族鄉,是惠州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1]

中文名稱: 藍田瑤族鄉

外文名稱: Lantian Yao Autonomous Township

別 名: 藍田鄉

行政區類別: 民族鄉

所屬地區: 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

下轄地區: 7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

電話區號: 0752

郵政區碼: 516800

地理位置: 龍門縣北部

面 積: 130.79平方千米(2017年)

人 口: 8330人(2017年)

氣候條件: 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粵L

歷史沿革

以駐地多蓼藍草而得名。清中葉形成藍田圩。1949年後建藍田鄉,1952年分為上藍田鄉、下藍田鄉。1961年合併成立藍田公社,1984年改區,1986年設藍田瑤族鄉。1987年1月成立。

地理環境

藍田瑤族鄉群山環抱,地勢北高南低,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15座,最高點寒山頂,海拔956.8米,氣候帶有明顯的山區特點,年平均氣溫19.5℃。最高月平均氣溫34℃,最低月平均氣溫5℃,平均降雨量2100毫米。氣候及水土特別適宜中亞熱帶針、闊混交林和針葉純林等林木生長,適宜發展林業。藍田河自西北向西南注入天堂山水庫。龍新公路自南向北貫穿全境。土地多屬酸性赤紅土壤,農業生產條件較差。

經濟發展

在企業方面,1979年社辦企業僅有庚子坑、七娘寨2座電站,總收入66萬元。1987年鄉辦企業增加到木器廠、農機廠、文具廠、木箱廠、衣車板心廠和魚頭寨、大瑤山等4個電站共9個,全鄉超支現象嚴重,社隊企業缺欠銀行貸款189.45萬元。1997年,全鄉企業(含個體工商戶)86個,工業總產值1038萬元。2000年,全鄉企業102個,工業總產值1168萬元。

農業

過去由於舊的生產模式,生產結構單一,抑制了生產力的發展。因農業結構調整和建築占用土地等原因,1979、1987、1997、2000年全鄉耕地面積分別為9816、9413、8899、8899畝,耕地面積呈減少趨勢。特別是水田,由於調整低產「山坑田」種果等原因,1979、1987、1997、2000年全鄉水田面積分別為8137、7636、7030、7010畝。但同時由於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充分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耕作技術的提高和化肥農藥的廣泛使用,促進了全鄉糧食總產量的大幅提高,分別為3125、4017、5708、6918噸,農村人均純收入也大幅提高,分別為109、405、1797、2780元,全鄉群眾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瑤鄉以市場為導向,保證糧食種植面積,增加經濟作物及優質橙、柑、桔等水果的種植量,取得好的經濟效益。2001年優質水果種植面積為160.7公頃,2002年為266.7公頃,增長65%;2001年水果產值113萬元,2002年為119萬元,增長5%。糧食種植面積從2001年的970.7公頃減至2002年的927.3公頃。引導群眾冬種蔬菜,變兩造耕作為三造耕作。2001年全鄉種植潮州芥菜80公頃,產值134萬元,2002年種植200公頃,產值505萬元,比2001年分別增長了150%和351%。2001年全鄉農業總產值4167萬元,2002年為4850萬元,增長16%。

林業

1979年以來,鄉政府貫徹了黨的山區經濟政策,針對亂砍亂伐現象,制訂了「封、管、種結合,以封、種為主」的方針,全鄉設了13個封山點,封山面積達6萬畝,有力地保護了林業資源,促進了生態平衡。同時採取各項措施鼓勵、扶持群眾開荒造林種果,其中寒山林場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到1987年成立民族鄉時,全鄉辦起集體林場13個,造林面積16720畝,辦起私人果場65個(種果100棵以下不計在內),種植各種果樹73300棵,促進了山區經濟的發展。但由於封山育林制度、措施不完善,群眾「靠山吃山」、只砍樹不種樹的觀念沒有轉變過來,亂砍濫伐現象時有發生。1999年3月25日,鄉黨委、政府作出了《關於全面實施封山育林的決定》,規定從1999年6月1日起至2019年5月31日止,在全鄉範圍內實施全面封山育林,制定了全鄉山地逐級發包,成立護林防火巡邏隊,把嚴木材砍伐審批關,加強對木材加工廠的管理等具體措施,有效制止了亂砍濫伐現象的發生,同時採取各種措施鼓勵群眾造林綠化,從根本上促進了全鄉生態的好轉。2000年春,鄉黨委、政府提出了「全鄉人均種植一畝竹、一畝果,每戶冬種兩畝蔬菜,人均封三畝山」的「一一二三」富民工程,立足資源優勢,帶領群眾脫貧奔康,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到2000年,全鄉水果種植面積已達3000畝。

2001~2002年藍田瑤族鄉實行封山育林,加強林政管理,執行防火期值班、森林巡邏制度,把嚴煉山、伐木審批關,取締無牌無證的木材加工廠7家,杜絕亂砍濫伐現象的發生。加大投入培育豐產速生林和生態防護林。全鄉森林面積為12000公頃,占全鄉山地面積33%,木材蓄積量3.2萬立方米。2001年全鄉產木材1000立方米,產值24萬元;2002年產木材2400立方米,產值57.6萬元,分別比2001年增長了140%。

鄉鎮企業

藍田瑤族鄉政府轉變職能,在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方面下功夫,制定了「借雞生蛋」、「先旺丁,後旺財」的發展鄉鎮企業的策略。對原有的企業採取一包到底,承包到人的形式,明確職責和分工,激活了企業的活力。2001年全鄉有企業為84個,2002年91個,比增8%;2001年鄉鎮企業總產值為796萬元,2002年為840萬元,比增5%,2001年的工業企業總產值為660萬元,2002年為720萬元,比增9%。

科教文衛

衛生方面,一直以來,黨和人民政府非常關心瑤族群眾的身體健康,醫療衛生機構逐步建立和健全。1958年,把聯合診所轉辦為藍田衛生院。為方便居住分散的群眾及時就診,1967年起建立了上東、到流、藍田、社前4個村醫療站,培訓赤腳醫生11人,到1979年藍田醫療衛生機構已比較健全。1987年鄉衛生院已擁有一棟2層的業務樓,在職醫務人員27人,衛生院配備有X光機一台、顯微鏡2台、病床7張,醫療水平逐步提高,一般的常見病和小手術已能解決。1998年投入資金70萬元,在圩鎮建了衛生院門診大樓,方便了群眾就醫。到2000年,全鄉醫療衛生體系已成熟,實現了人人享有初級 衛生保健目標。

教育方面,解放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瑤鄉的教育事業,1950年在藍田墟辦起了一間完全小學,並在到流、社前、小洞3個村設立了三間小學分教處,使廣大瑤族適齡兒童有了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到1979年,在上級有關部門多次撥款下擴建了校舍。1981年在鄉黨委的倡導下,全鄉上下捐款籌建藍田中學,共籌集了43萬元(其中10萬元為上級撥款),在石馬山腳下建起了一所擁有六棟2層校舍的全新中學。1987年,全鄉共有6間小學,一間初中,全鄉共有中小學教師96人,在校學生1351人,全鄉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6%。1997年,全鄉共投入教育經費120萬元實現了教育樓房化,使全鄉的辦學條件有了根本性的變化。2000年,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抓好「普九」成果的鞏固和提高,加快學校「改薄」進程,抓好辦學布局,加強在職教師的培訓和再教育,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增加教育經費投入,切實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2000年考入龍門中學學生20人。

瑤鄉貫徹執行黨的教育路線、方針和政策,堅持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原則,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完善教育基礎設施。2001年投資65萬元興建的新星小學教學樓投入使用,全鄉1所中學6所小學全部建成新教學樓。2002年投資50萬元興建的藍田民族中學功能樓投入使用,同年學校被評為「縣一級學校」。2001年全鄉在校小學生1203人,小學入學率為100%,小學升初中223人,升學率為97%。2002年在校小學生1147人,小學入學率為100%,小學升初中220人,升學率為97%。2001年藍田中學初中考上高中或中專的人數為92人。2002年為126人,增長36.9%。

2001~2002年,藍田瑤族鄉貫徹執行《廣東省計劃生育條例》,抓鄉、村幹部計生六包干和育齡夫婦「四術」落實,專業隊正常性的計劃生育工作做到位,計劃生育成效好。2001年全鄉完成「四術」任務71例,其中結紮9例,放環53例,人流引產9例;出生嬰兒71人,自然增長39人,自然增長率為4.10‰。2002年全鄉完成「四術」121例,其中結紮14例,放環92例,人流引產15例;出生81人,自然增長61人,自然增長率為6.39‰,人口自然增長率呈現低水平增長。

交通網絡

該鄉內連接105-205國道的龍(門)新(豐)公路從南至北穿越藍田瑤族鄉,北行32公里到新豐與105國道相連接,該鄉距惠州市大亞灣146公里,距深圳196公里,距廣州176公里,鄉內交通四通八達,全鄉7個管理區全部都通車,通程控電話,圩鎮及大份、藍田管理區已通自來水。

基礎設施

該鄉內有溫泉三處,自流量可觀,且交通方便,可作為旅遊業或優質漁業養殖開發,鄉內水源豐富,建有水力發電站5座,總裝機容量2005千瓦,年均發電量550萬度,電力充足。

鄉內可提供合作或出租的廠房面積有1000平方米,租金每月每平方米3元,租地面積旱地1000畝,每畝年租金15元。可供合作的項目有水力發電,瓷土開發等。在政策優惠方面,除了按縣統一的優惠政策以外,還可免徵1999-2000年企業所得稅。

名優特產

2001~2002年藍田瑤族鄉發展特色經濟,扶持民資發展名優特產。2001年,藍田咸香餅廠投產,藍田咸香餅在2002年首屆南崑山旅遊節上一舉成名。2002年,藍田瑤家餅廠亦掛牌投產,藍田米餅逐步成為消費者喜愛的名優產品。

社會建設

鄉政府貫徹黨的富民政策,帶領群眾脫貧奔康。2001年,藍田全面實施鄉黨委提出的「一一二三」富民工程,通過開展「一幫一」扶貧活動,全鄉150名鄉、村兩級幹部每人聯繫一戶貧困戶,每位幹部每年至少拿出300元幫扶聯繫戶,送資金和技術下鄉,以點帶面,幫助群眾發展生產,改善生活。2002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瑤鄉實施了「幫村富民」工程,通過開展「結『親戚』、察民情、心連心」活動和「結對子」幫扶活動,幫助困難群眾發展生產,全鄉150名幹部共投入資金57300元幫助聯繫戶發展種養。扶持村級組織發展集體經濟,2001年鄉政府扶持上東村2萬元入股坪河電站,2002年扶持上東村1萬元入股孔園背電站;2002年惠州市委「三個代表」工作隊扶持小洞村30萬元入股小洞電站,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2001~2002年,鄉政府逐步增加小城鎮建設投入,2001年投入4.5萬元添置了垃圾桶、路燈等配套設施。2002年聘請了4名環衛工人專門打掃圩鎮衛生,藍田的街道面貌大為改觀。

文化歷史

藍田瑤族鄉有着悠久的歷史,同時具有苗瑤語族和壯侗語族各民族的一些共同的文化特徵,但與連南的八排瑤迥然不同,而且與粵北各縣的過山瑤有很大差別。民風民俗獨具特色,其中瑤族少女成年禮「舞火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除「舞火狗」、「男女對歌」、「不落夫家」、「月月有節」外,還有崇拜峒主爺的「接亞公」活動和「招兵」儀式等與廣東其他地區的瑤族不同的民風民俗。相傳第一任峒主是吃狗奶長大的,因此狗是藍田瑤族同胞的崇拜物,以前禁止吃狗肉,但是有少數漢族移民吃狗肉。民族舞蹈「舞火狗」曾獲全國民族舞蹈金獎。其中瑤族少女成年禮「舞火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獲得榮譽

2017年12月26日,被國家民委評為第五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單位)。

2019年12月30日,入選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視頻

惠州市龍門縣藍田瑤族鄉非遺文化舞火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