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蓋革牟勒計數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蓋革牟勒計數器(Geriger Muller Counter)
原圖鏈接 

蓋革牟勒計數器(Geriger Muller Counter)又稱G.M.計數器是最方便,且簡單又易於操作的一種儀器,通常用於探測α粒子和β粒子。

發展

蓋格計數器最初是在1908年由德國物理學家漢斯·蓋格和著名的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在α粒子散射實驗中,為了探測α粒子而設計的。後來在1928年,蓋格又和他的學生米勒(Walther Müller)對其進行了改進,使其可以用於探測所有的電離輻射[1]

結構

基本的結構是包括兩個電極,外電極(負極)為空心圓柱,內電極(正極)則是位於圓柱內中心軸的細金屬線,在兩電極間則是充滿氣體(一般使用氦氣氬氣[2]

蓋革管
原圖鏈接 

原理

在通常狀態下,管內氣體不放電;而當有高速粒子射入管內時,粒子的能量使管內氣體電離導電,在絲極與管壁之間產生迅速的氣體放電現象,從而輸出一個脈衝電流信號。通過適當地選擇加在絲極與管壁之間的電壓,就可以對被探測粒子的最低能量。而許多激態的氣體分子是由電子碰撞二次離子所形成。激動態的分子大約是在幾毫微秒的時間內降回基態,至於激動態與基態間的能量差,則釋出光子的方式帶出,其波長大約是介於可見光和紫外線之間。這些光子所帶有的能量是傳遞連鎖反應的主要關鍵,亦即構成蓋革放電的主要機制。當光子經由光電吸收作用而與陰極表面的氣體或管內其他位置的氣體互相作用時,則釋出一新的電子,此電子隨即遷移至陽極,然後再觸發另一次的突崩(avalanche)

特性

施加定電壓到蓋革管時,蓋革放電的終端點均將相同,亦即某一固定正離子密度將需要降低電場強度至低於造成進一步增殖所需的最低值,所以每次蓋革放電均在達到大約相同的總電荷時終止,而不論由入射輻射所形成的原始離子對的數目是否相同,因此蓋革管的所有輸出脈衝均有相同的大小,亦即表示脈衝振幅無法指出入射輻射的特性。且無感時間較長(100-500μs)對於高計數率的輻射度量較不合適。實際上無感時間和分解時間常交互作用,其中無感時間亦可用於描述真檢器一計測系統(detectorcounting system ),至於復原時間(recovery time)是指蓋革管從入射輻射的放電作用起 ,致電極周圍的電場回復到放電前狀態時所需的時間,亦即蓋革管回到原始電場而足以產生全振幅的兩次脈衝所需的時間。

蓋革牟勒計數器(Geriger Muller Counter)
原圖鏈接 

應用

蓋革牟勒計數器(Geriger Muller Counter)其靈敏度高,且用於偵測輻射之有無,或要尋找遺失射源,為最佳選擇[3]

參考來源

  1. 快樂小藥師 Im pharmacist
  2. 蓋革計數器基本原理
  3. 葉錫溶、蔡長書. 放射化學. 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西元2012年9月15日: 第218頁. ISBN 978-986-236-585-4 (繁體中文 ). 蓋革牟勒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