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蒲陀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蒲陀山

中文名 : 蒲陀山

所屬地區:浙江舟山市普陀區

普陀山又稱補陀洛迦,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在浙江舟山市普陀區。相傳為觀音菩薩應化的道場,佛教認為觀音菩薩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徵。 [1]

歷史沿革

據佛教傳說,唐大中年間有一印度僧人來此,親睹觀音菩薩現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故稱此地為觀音顯聖地。佛經有觀音住南印度普陀洛伽山之說,因略以稱島。唐咸通四年(863)日僧慧鍔從五台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遭遇風浪,數番前行無法如願,遂信觀音不肯東渡,乃留聖像於潮音洞側供奉,故稱「不肯去觀音」(今稱「不肯去觀音院」)。後經歷代興建,寺院林立。鼎盛時期全山共有4大寺、106庵、139茅蓬,4654餘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自北宋以後,普陀山觀音信仰盛行,寺院漸增,僧眾雲集。在元代《補陀洛迦山傳》中僅提到寶陀寺、潮音洞、善財洞、盤陀石、三摩地、真歇庵等幾處,可見寺廟不多。至南宋紹興元年(1131)將普陀山佛教各宗歸於禪宗。元明清三代相繼興建寺院,至清末遂有三大寺、七十餘庵堂與一百多處茅蓬。

主要寺院

普陀山主要寺院有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

普濟寺,又名「前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為普陀最大的寺院。傳為真歇禪師初住之寺,後有慧輝、普濟、懷信、祖銘等相繼主持,幾經興廢。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敕建圓通寶殿並賜額。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又敕建佛殿,三十八年重修大殿,賜寺額「普濟群靈」,改名普濟禪寺。現存大殿為清雍正九年(1731)奉敕重建,有殿閣堂廡200餘間,為山中供奉觀音大士之主剎。

法雨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明萬曆八年(1580)大智真融創建,名海潮庵。二十二年(1594)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護國鎮海禪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興修大殿等,賜額「天花法雨」,因改今名。同治、光緒年間續有興建,現存殿宇245間。

慧濟寺,亦稱佛頂山寺,又名「後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明初僧慧圓結茅山頂,創立慧濟庵。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擴庵為寺,名慧濟寺。全寺有四殿、七宮、六樓,與普濟、法雨並稱為普陀三大寺。

此外尚有寶陀講寺、洪筏堂、錫麟堂、藥師庵、澄心庵、息來庵、三聖庵、文昌閣及妙峰庵、悅岑庵、鶴鳴庵、大乘庵、長樂庵、長生庵、雙泉庵、常明庵、逸雲庵、伴山庵等。

視頻

佛教聖地——普陀山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