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縣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images/4/49/%E8%92%B2%E5%9F%8E%E5%8E%BF%E5%8D%9A%E7%89%A9%E9%A6%86.jpeg)
蒲城縣博物館地處關中平原,環境幽雅,古柏參天,作為蒲城歷史的窗口,其以精湛的文物和豐富的內涵吸引着八方來客。每年春秋之際,有無數貓頭鷹棲居文廟古柏,成千上萬的火燕繞北塔飛翔追逐,成為渭北一大奇觀異景。蒲城文廟創建於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餘年的歷史。博物館[1]坐北朝南,現存四進院落,是一座規模浩大的古建築群。主要建築有六龍壁、欞星門、泮池、戟門、尊經閣、鄉賢祠、名宦祠、東西配殿、大成殿、掌酒司、典庫司、明倫堂、崇聖祠等。
發展歷史
蒲城文廟創建於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餘年的歷史,是古代人們供奉文化聖人孔子的場所。
建築布局
共分四個院落,坐北面南,結構對稱,渾然一體,是一座規模浩大的古建築群。主體建築有六龍壁、欞星門、戟門、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東廊房、西廊房、掌酒司、典庫司等;附屬建築有禮門、義門、泮池、泮水橋、鄉賢祠、名宦祠和崇聖祠等。整個文廟莊重典雅,金碧輝煌,雕樑畫棟,櫛比巍峨,令人心曠神怡。
館藏文物
蒲城縣文廟前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六龍壁,建於明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高約6米,長約17米,為琉璃花磚精砌而成。歷經多年風雨洗禮,顯得有些破敗,可依然顯得生動而富有靈氣,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壁正面為;六龍泳舞圖,背麵塑;六獅舞蹈圖,各有石匾一面,該縣明末書法家、山西巡撫樊東謨大書;文章祖;帝王師;六字於其上。下面是象徵性的石門兩扇,每扇中間各刻方孔九個,人稱「石門九眼」;。牌坊上雕刻二龍戲珠、丹鳳朝陽、牡丹、荷花等花紋,為六龍壁增色添彩。
珍貴匾額室位於文廟戟門內,內懸名人珍貴匾額八塊,其中明代大書法家王進德「城隍廟」巨匾,豪邁奔放,氣勢磅礴,蓋世無有;民族英雄林則徐楷書「觀察第」筆鋒遒勁,剛正不阿;清代書法家張堯山楷書「和丸畫荻」柔而有節,褒揚慈母教子有方;民國大書法家寇遐所書「勝利台」波瀾壯闊,體現抗戰勝利之喜悅。
珍貴文物室位於文廟東廊房內,共展出精品珍貴文物五十四件。六千年前的石斧、石刀,展示出原始先民開天闢地之艱辛歷程;銅鐵使用,扭轉歷史乾坤。秦漢文物,大放異彩;盛唐彩陶啃蹄馬,悠閒自得,反映出國無戰事,馬放南山的和平景象;鳳冠、官服和癭木騎麟羅漢等文物,件件為珍品,再現明清上流社會風貌。
歷代名人字畫室位於文廟西廊房內,共展出歷代名人書畫珍品三十六幅,其中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行書《書法見解》馳名中外;明代大畫家李東陽的珍品《母子虎戲圖》,筆法流暢、細膩入微,將「虎毒不食子」表現得淋漓盡致;清代大畫家董邦達的《山水樓閣圖》,山巒起伏,碧波蕩漾;清代大書法家珂璜的行書「竟拋愁緒留天外」和民國時期大書法家張東白行書「欺人到底不英雄」,將人們的思想推向崇高的境界。
雕刻藝術室位於文廟東廊房之北,共展出石雕、銅鐵鑄雕等珍貴文物七十六件。明代洪鐘,響徹世紀時空;坐獅觀音,保佑世人平安;默默鐵牛,雄鎮人間邪妖;老幼石猴,訴說百年往事;胡人馴獅,再現西域風情;桃形紋石,歷經百年不裂。
蒲城碑林位於文廟明倫堂內,共收藏曆代名碑二百餘通。隋代蘇孝慈墓誌一字千金,堪稱正楷之典範;國家一級文物唐代高力士碑千字行書,撥開歷史迷霧,公正評價高力士功績;國家一級文物唐代敬母寺巨型經幢建造精美,蔚為壯觀;唐代文學家韓愈才華橫溢,親撰胡良公碑;唐明皇之妹玉真公主碑書端莊秀麗,氣度不凡。北宋大書法家米芾碑書「晝錦堂記」瀟灑自如,曠世一絕;清代愛國名相王鼎「杜甫寓里」碑書,重溫杜公「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光輝詩篇;《竹葉碑》風竹雨竹謳歌關公高風亮節表忠貞;千古功臣楊虎城將軍手書碑石雄厚有力,氣吞山河。這一通通碑石猶如一幅幅壯麗的歷史畫卷,美不勝收[2]。
北寺宋塔又稱北塔,位於文廟北端,雄偉壯麗,頂天立地,與南寺唐塔遙相呼應,「雙塔夜影」是着名的蒲城八景之一。該塔建於北宋哲宗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為蒲城延興巨商王信獨資創修。北塔通高約46米,系密檐式空心方形磚塔,內裝木樓梯,遊人可直達塔頂,俯瞰蒲城之秀色。塔北腳下,有小廟一座,內置石佛一尊,常年香客不斷。
視頻
蒲城縣博物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博物館未來發展的10大趨勢,搜狐,2018-01-21
- ↑ 蒲城縣博物館(組圖),搜狐,2018-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