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蒙古伶盜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蒙古伶盜龍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蒙古伶盜龍(Velociraptor mongoliensis)是在著名古生物學家享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 (1857-1935)在1924年在蒙古的Djadochta和Barun Goyot發現的,這是第一種亞洲馳龍類。其他馳龍類皆在北美洲被發現,這顯示,白堊紀晚期,從北美洲到中亞的相似環境中存在一個中亞至北美洲的動物群。

簡介

化石時期:晚白堊紀

保護現狀

滅絕(化石)

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蜥形綱Sauropsida

總目:恐龍總目Dinosauria

目:蜥臀目Saurischia

亞目:獸腳亞目Theropoda

科:馳龍科Dromaeosauridae

亞科:伶盜龍亞科Velociraptorinae

屬:伶盜龍屬Velociraptor

種:蒙古伶盜龍V. mongoliensis

二名法

Velociraptor mongoliensis

Osborn, 1924

評價

蒙古伶盜龍是一種中型馳龍類,成年體長約2.07-3.5米,身高約1-1.2米,體重推測約15公斤。與其他馳龍類相比,伶盜龍具有相當長的頭顱骨,長達25 公分;口鼻部向上翹起,使得上側有凹面,下側有凸面。它們的顎部有26-28顆間隔較大,且後緣帶有鋸齒的牙齒,這特徵證明它們可能是捕食行動迅速獵物的活躍捕食者。它們的大腦較大,腦重/體重比在恐龍中屬於最大的之列,顯示它們是一種非常聰明的恐龍。

類似其他馳龍類,伶盜龍具有大型手部,在結構與靈活性上類似現代鳥類的翅膀骨頭。手部有三根鋒利且大幅彎曲的指爪,中間的指爪是當中最長的一根,而第一根指爪是最短的。伶盜龍的腕部骨頭結構可以作出往內轉、以及向內抓握的動作,而非向下抓握,非常靈巧。

如同其他的獸腳類恐龍,伶盜龍的第一根腳趾是小型的上爪。但與其它以三根腳趾行走的獸腳類恐龍相比,馳龍科如伶盜龍只依靠後肢的第三,四趾行走(馳龍類都是這樣)。伶盜龍的第二腳趾可以向上收起離開地面,上有大型、鐮刀狀的趾爪,這是它們著名的重要原因,也是馳龍科與傷齒龍科的典型特徵。這些趾爪的外緣長度可達65毫米,是可怕的攻擊武器,可能用來撕開獵物。

伶盜龍尾椎上側的前關節突,以及骨化的肌腱,使它們的尾巴僵硬。前關節突開始於第10節尾椎,往前突出,支撐後面4到10根其他的脊椎,數量依所在位置而定。這些結構使得整個尾巴在垂直方向幾乎不能彎曲,但一個伶盜龍標本保存了完整的尾巴骨頭,這些骨頭以S狀水平彎曲,顯示尾巴在水平方向有良好的運動靈活性。這樣的尾巴可以幫助伶盜龍在高速奔跑時保持平衡和靈活轉向,也說明了伶盜龍是出色的奔跑者。

在2007年,古生物學家愛倫·特納(Alan Turner)、彼得·馬克維奇(Peter Makovicky)、馬克·諾瑞爾(Mark Norell)以及他們的同僚宣稱在一個來自於蒙古的伶盜龍化石的前臂發現了羽莖瘤(Quill knobs),確定伶盜龍具有羽毛。[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