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蔣登科,男,詩人作家、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筆名江舸。四川省巴中人, (1965-08-15) 1965年8月15日(58歲) 出生。中共黨員文學博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西南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西南大學學報編輯部副主任,社會科學版副主編。系第二屆重慶市學術帶頭人、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外散文詩學會副主席、中外散文詩研究會理事、重慶市高校學報研究會副理事長、重慶市期刊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現代格律詩學會理事、重慶市現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1]

目錄

人物簡歷

蔣登科,筆名江舸。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外語系、該校中國新詩研究所、蘇州大學文學院,分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2年起歷任西南師大中國新詩研究所講師、教授、研究生導師、博士生導師,《中外詩歌研究》編輯部主任、主編,新詩研究所所長,大學學報編輯部副主任、常務副主編。中國人文社科學報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外散文詩研究會理事,重慶市現當代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市高校學報研究會副理事長。[2]

  • 1986年開始發表作品。
  • 1987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外語系。
  • 1990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
  • 1990年至1992年在廣西民族學院中文系任教。
  • 1992年10月起在西南師範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任教。
  • 199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 1995、1999年先後破格晉升副教授、教授。
  • 1997年擔任碩士生導師。
  • 2000年在蘇州大學獲得文學博士學位。
  • 2000-2003年在西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
  • 2001年7月至2002年6月作為富布萊特學者在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校區做訪問學者。
  • 2002年6月被確定為重慶市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學術帶頭人後備人選。
  • 2002年10月至2009年9月擔任西南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任中國新詩研究所所長,《中外詩歌研究》主編,主要從事中國現代詩學研究,兼事詩歌翻譯及散文、散文詩創作。
  • 2005年3月起擔任西南大學學報編輯部副主任(後改為期刊社副社長),《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副主編。
  • 2011年擔任博士生導師、重慶市作家協會評論委員會主任。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現代詩學研究,兼事詩歌翻譯及散文、散文詩創作,發表各類作品300餘萬字。

人物成就

系重慶市第二屆學術帶頭人、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常務理事及副秘書長、中外散文詩學會副主席、重慶市高校期刊研究會副理事長、重慶市期刊協會常務理事、重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重慶市現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副理事。

出版作品

蔣登科,1986年開始發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自1986年至今,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詩刊》、《詩探索》、《人民日報》、《解放軍文藝》等數十家海內外報刊發表各類作品近300餘萬字。 出版有:新詩理論、評論著作《尋找輝煌》(廣西民族出版社,1990)、《新詩審美人格論》(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詩美的創造》(廣西民族出版社,1993)、《迷人的阿紅》(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文化轉型與中國新詩》(合著,重慶出版社,2000,)、《散文詩文體論》(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九葉詩派的合璧藝術》(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20世紀重慶新詩發展史》(合著,重慶出版社,2004)、《九葉詩人論稿》(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中國新詩的精神歷程》(2010)。

散文詩集《愛與非愛的空間》(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散文集《靜夜的敘說》(新天出版社,1998)等。

主編大型詩叢《中國跨世紀詩叢》(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1993共出版2輯40種)、《李尚朝詩歌品鑑》(遠方出版社,2006),與呂進教授合作主編《二十年:探路與開拓》(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現代詩學的多維視野》(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尋夢之路--中國新詩研究所20年》(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梁平詩歌評論集》(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等[3]《重慶新詩的多元景觀》由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2019年)。[4]

科研課題

主持或主研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重慶市社科基金項目、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重點項目等,多次獲得重慶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重慶文學獎等。

主持:

  • 西南師範大學青年基金項目《散文詩文體研究》(1995)。
  • 西南師範大學招標項目《文化轉型與巴渝文學》(1999)。
  • 西南師範大學博士基金項目《中國現代詩學批評史》(2000)。
  • 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20世紀西部文化與詩歌》(2002)。
  • 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英語文化語境中的重慶詩人與詩歌》(2003)。
  • 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重點項目《碩士生綜合科研能力的培養》(2004)。
  • 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點項目《中國新詩的精神重建研究》(2005)。
  • 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朦朧詩後中國新詩的精神缺失與精神重建》(2006)。
  •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詩刊〉與中國當代詩歌的發展》(2009)等。

主研:

  •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文化轉型與中國新詩》(呂進教授主持,1995)
  • 國家教委社科研究項目《中國新詩與外國詩歌比較研究》(鄒絳研究員主持,1987)
  • 重慶市社科基金項目《20世紀重慶新詩發展史》(呂進教授主持,2002)

科研成果

  • 多次獲得重慶市政府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995、2003,2005)。
  • 第二屆重慶文學獎(2004)及《民族文學》(1992)。
  • 四川省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會(1994)、重慶市現當代文學研究會(2002,2004,2006)等有關報刊、學會獎。
  • 1998年被安徽《淮風》詩刊評選為"中國當代十大傑出青年詩評家"。
  • 《當代文壇》、《瀘州文藝》、《企業文學》、《重慶日報》、《當代藝術評論》及台灣的《秋水》、《葡萄園》等報刊曾發表專文介紹其科研成果,個人小傳及文學成績被收入《中國當代文藝家傳集》、《中國作家大辭典》等書中。

身份晉級

  • 1990年加入廣西作家協會(1993年轉入四川省作家協會、1997年轉入重慶市作家協會)。
  • 199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 1995年12月破格晉升為副教授。
  • 1997年起擔任碩士研究生導師。
  • 1999年6月破格晉升為教授。
  • 1999年9月、2004年7月分別當選為北碚區作家協會第一屆、二屆副主
  • 2006年出席第七次全國作代會。
  • 1998年當選「中國當代十大傑出青年詩評家」。

學術成果 每年都發表了大量的論文、論著,這裡就不一一列出了。僅以2006年一年裡發表的為例。

2006年度成果

著作類

九葉詩人論稿,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李尚朝詩歌品鑑,遠方出版社2006年5月

二十年:探路與開拓(第二主編),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

尋夢之路--中國新詩研究所二十年(上、下)(第二主編),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

現代詩學的多維視野(第二主編),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

梁平詩歌評論集(第二主編),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12月

論文類:

探險者的摸索及其可能的價值--讀羅振亞《朦朧詩後先鋒詩歌研究》,《創作評譚》2005年10月號

詩是心靈的震動--序丁大林詩集《心之顫》,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與詩相伴的歲月,《文藝報》2006年2月23日

王川平:與歷史對話,《當代小說》2006年2期下半月刊

周煥武:瞭然而淡然(第一作者),(台灣)《葡萄園》2006年春季號

台客的詩海擷珠,(台灣)《葡萄園》2006年夏季號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體認,《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在真誠和人性之間崛起的邊防詩歌(第一作者),《寧靜時刻》,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細微之處求真意--序寒山石《滴水穿石》,《滴水穿石》,中國圖書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在第五屆全國散文詩筆會上的發言,《飛翔與遠行》,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生命的流泉,生命的高度,《飛翔與遠行》,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散葉子上的零碎雜記"--徐志摩的自由靈魂與其詩論(第二作者),《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對新詩演變軌跡的深度勾畫--評王光明《現代漢詩百年演變》,《泰山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陳敬容:從迷茫、抗爭到自信,(香港)《詩網絡》2006年8月

追根尋源的詩篇--讀詩集《璀璨的光譜》致詩人路衛,(台灣)《海鷗》2006年6月34期

魯迅精神的詩意闡釋--讀江天詩集《魯迅贊》,《〈魯迅贊〉評論集》,馬來亞大學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中心2006年6月出版

試論和諧詩學研究生態的形成--以21世紀5年來的新詩研究狀況為例,《貴州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

呂天琳:尋找的快樂,《歲月》2006年第11期

穿梭在歷史與現實之間--論唐湜的長詩創作,《重慶郵電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

詩意的守望者--評張貴松詩集《記憶的煙塵》(第一作者),(台灣)《葡萄園》2006年冬季號

多元詩壇的精緻小品--序蔡培國詩集《啼血的春天》,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10月出版

《詩刊》:現代人的精神家園,《詩刊》2006年第11期上半月刊

詩歌情色抒寫的尺度問題,《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拈花惹草品詩美--序馬忠《繆斯的守望與回歸》,(美國)《常青藤》2006年第4期

獲獎情況

獲四川省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會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第二屆重慶文學獎及重慶市社科優秀研究成果獎三次。[5]

《文化轉型與中國新詩》(專著,合作),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合作,排名第二)(2003)

《散文詩文體論》(專著),重慶市作家協會優秀成果獎(2004)

《九葉詩派的合璧藝術》(專著),重慶市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5)

《散文詩文體論》(專著),散文詩誕生九十年優秀論著獎(中國現代文學館、中外散文詩學會、河南文藝出版社共同主辦)(2007)

參考資料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