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落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落腔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落腔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非遺級別;國家級

申報地區;河南省內黃縣

遺產類型;傳統戲劇

遺產編號;IV-148

落腔(原名「落子腔」,俗稱「嘮子腔」或「撈子腔」,也稱「安陽腔」),河南傳統地方戲曲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落腔源於民間曲藝蓮花落,在宋代時通常是七言句的順口溜,到了元代,「蓮花落」演變成為一種長調。到清代則演化成為一旦一丑登台演唱故事的形式。清代中後期結合黃本地的民間小曲,固定曲調板式命名為「落腔」。

落腔表演形式質樸自然,注重情趣,唱腔輕快活潑、優美俏麗。

2011年5月23日,「落腔」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Ⅳ-148。[1]

落腔也有寫作「嘮子腔」或「撈子腔」的。1927年中華書局分省地誌《河南 戲劇》載:「安陽腔一名落子腔,安陽最盛,南至汲、輝二縣……」。因落腔由地方民歌小調發展而成的,以其曲調輕快歡樂,在20世紀50年代曾改名稱「樂腔」。

宋元時期

在宋代,民間戲藝十分繁榮,那時在廣大的城市和鄉村處處都有演出的場所,其中最主要的當屬瓦舍勾欄,在這種新興的遊樂場中,上演的戲藝節目可達百種,尤以說話、傀儡、雜技、雜劇、影戲為盛,而演繹這種戲藝節目的人,被稱為「路岐人」。「路岐人」遊走四方,撂地為場,以各種娛樂性的雜耍魔術角牴馬戲歌唱曲藝謀生,其中也包括情節簡單的戲劇性表演。後來,路歧人為了吸引更多人,創作了一種說唱體歌曲,名為「蓮花落」。「蓮花落」通常是七言句的順口溜,有時也作故事的引擎,內容多為勸世文,以揚善懲惡、吉祥納福為主。藝人們用方言說唱,委婉動人、通俗易懂、生動風趣,具有寓教於樂,淳化民風的作用,到了元代,「蓮花落」演變成為一種長調。

清朝時期

清嘉慶末年到光緒年間,落腔由寫景或敘事逐漸變成為「彩扮蓮花落」並分角色扮演人物演唱故事的形式,並且蓮花落的表演形式也有很大的突破,由原來一人飾演多個角色、採取跳進跳出的演出方式,逐漸演變為多人多角、分別上場、多場曲目的戲劇演出方式,完成了由單純的「腔」向複雜的「戲」的過渡,至此落腔已有戲劇雛形。在由「腔」向「戲」的過渡期內,有一位姓趙的藝人彩扮「蓮花落」立下了赫赫功勞,他將內黃本地的民間小曲巧妙地與「蓮花落」相結合,並把當時的曲調板式固定下來,帶領其他藝人逢年過節化妝上台演出一些短小的節目,頗受歡迎,群眾謂之「內黃落子」。 趙藝人等一批落腔創始人創編了大量的落腔劇目,使落腔在內黃及周邊地市廣為傳播。

道光咸豐年間,落腔在安陽——內黃一帶流行,越來越多的人學習、演唱落腔。《武安縣誌》記載:「清咸豐初年(公元1851年),武安藝人李希順曾先後四次來到內黃,尋找趙藝人,求學落腔」。說明當時的落腔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另外,落腔的流行和當時的時勢不無關係。十九世紀末,內黃及附近等地飽受戰亂,加上天災人禍,廣大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至使一些人投身於戲班,以學藝演出謀生。這時期,落腔的劇目多取材於民間傳說和家庭故事,內容通俗易懂,鄉土氣息很濃,老百姓看着戲往往就能想起自己家中的事,因此大家極為喜歡,再加上表演落腔的服裝和道具相對簡便易置,兩三人便可搭班演出,所以落腔發展很快。 據《河南省落腔音樂集成》記載,清朝同治年間,內黃縣碾頭大地主吳三麻子組建了一個落腔班社,他收留了河北武安的藝人賈成全,加上當地的一些落腔藝人,在碾頭辦起窩班,一邊演戲,一邊收徒,其規模一度成為內黃最大的落腔班社。碾頭窩班共辦過三期,招收學徒百餘人。後來成為落腔知名藝人的趙清文王海昌等人都曾在碾頭窩班中學過藝。但由於戰亂,碾頭班被迫解散,不過該班社在落腔歷史上發揮的作用不可忽視,可以說是碾頭班讓落腔紅遍了黃河故道。但此時的落腔只是活躍於廣大農村的「高台」之上,很少在大一點的城市演出。由於京劇梆劇評劇等主要劇種的排擠,像落腔這種民間劇種根本無法登入大雅之堂,更無法占據大一點的城市和好一點的劇院,至多是在城市一角的席棚戲院裡演一下。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河南新志》載:「落子腔……簡單猥鄙,每數人為台,演於太行山之荒村。……若思神、迷信、男女淫污之劇、以花鼓獼猴戲二架弦安陽腔鑼鑼戲及各都市之男女合演者為最」。所以落腔在當時只是一種民間大眾的娛樂項目,是不被官方承認的一種戲曲,但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它的大眾性和下層人民的獨創性,也反映了當時落腔是受廣大群眾歡迎的、風格獨特的民間藝術。在其流行區域,一些傳統的劇目如《藍橋會》《小二姐做夢》《小喜只趕嫁妝》等,都反映了民間的日常生活和下層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婆媳關係、婚戀嫁娶、勞動生活等方面的內容。

清末,落腔盛行,豫北各地班社普遍建立,此時期落腔的聲腔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形成了三大流派。它們分別是以安陽林縣成安臨漳為中路,稱落子腔;以武安、涉縣為西路,稱武安落子;以內黃魏縣清豐南落滑縣濮陽為東路,稱落腔。這三個流派各有特點,西路武安落子聲腔層次多變起伏跌宕,行腔高昂嘹亮;中路落子腔發音較平,然而唱腔粗獷講究偷字閃板擅唱花腔;東路落腔平穩古樸,吐字清晰,長於悲劇。民國初期,在內黃的落腔班社猶如雨後春筍,發展相當迅速。以楊兆林為管事的碾頭科班,以段珍為管事的北街戲班,以及遷民屯戲班、杜村戲班、南野莊戲班等,有名有號的就不下20家,還有許多臨時搭建的社班。一時間,內黃落腔異常熱鬧,各鄉各村基本都有一套可以上台演出的落腔班子。但此時的落腔劇目還沒有太大的改變。

民國時期

辛亥革命(1911年)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餘年的封建專制制度。當時,有進步思想的知識分子所提倡的「戲劇改良」思想,逐步深入到河南戲曲界。河南省政府教育部門明確的指出將戲劇作為輔助教育的工具。「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省會開封成立了『新劇團』,演出了一些宣揚愛國、反封建的改良文明戲。首開『河南戲劇改良』之風。同年京戲長慶班新排的勸化醒世新戲《黑籍冤魂》在豐落園演出,在開封以至河南戲劇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對河南地方戲的改良產生了重要影響。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馮玉祥主持豫政以後,積極倡導通俗教育和『戲劇改良』,並以河南教育廳名義於1928年先後公布了《河南各縣戲劇訓練章程》《河南省教育廳審查回審查戲曲辦法》《河南省各縣改良戲曲委員會簡章》等」。內黃落腔積極響應省政府的號召,並在戲曲的題材上作出了很大改革,主要表現在戒煙、戒賭、放腳、反包辦婚姻等方面。此外,在和各地的戲曲相互交流中,落腔取長補短,不僅增加了很多劇目,而且在舞台設計、表演動作和人物造型上都有了突破性的發展。隨着交流越來越廣泛,落腔的演出區域也逐漸擴展到山東、河北等地。但從其題材的廣度和針砭的深度上看,它還處於民主主義的初級階段,未能觸及到社會的根本。

抗戰時期

抗日戰爭期間,在日本侵略軍占領區的落腔班社,大都解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晉冀豫、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組織落腔演出團體,上演了一些現代戲,如《李來成家庭》《打春桃》《王黑旦參軍》《做軍鞋》等,宣傳抗日救國思想,對發動群眾組織群眾發揮了積極作用。民國三十四年林縣盤陽刷團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府接受成為職業劇團,大大提高了藝人的演劇熱情,並對落腔的表演音樂、舞台美術等做了一些嘗試性的改革。演出了《無貴與李香香》《赤葉河》《血淚仇》等現代戲。

建國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豐縣、內黃縣成立落腔職業劇團。農村業餘劇團遍及豫北城鄉,僅滑縣就有二十四個。不僅演民間生活小戲,也移植上演歷史故事「袍帶戲」,如《雷振海征北》《刀劈楊藩》《對花槍》等。1956年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中,清豐縣落腔劇團男旦趙清文演出的傳統戲《借氆卷》,獲多項獎。1958年清豐縣落腔劇團併入內黃縣樂(落)腔劇團。移植上演的傳統劇目有《李天保弔孝》《姊妹易嫁》《女駙馬》《拉郎配》《胭脂》《花燭恨》等,現代戲有《朝陽溝》《李雙雙》《蝶戀花》等。

落腔曲調由安陽當地民歌小調發展而成,曲調輕快,主要伴奏樂器為皮胡、竹笛等。

1956年以後增加了全套打擊樂器及嗩吶、二胡、笙、大低胡等。後又增加了兩支大號和「四大扇」增強了伴奏效果。

唱腔板式

落腔的唱腔板式有慢板、流水板、贊子板、娃娃、散板五大類和一些民歌雜調。

落腔的曲牌音樂有早期戲曲的遺存,如大桃紅、風入松、滴溜子、哪吒令等,還有數十個民間雜曲和小調。

聲腔流派

聲腔有三大流派,分為東、中、西三路,各有特點。

西路武安落子聲腔層次多變,起伏跌宕,行腔高昂嘹亮;

中路落子腔發音較平,唱腔粗獷,講究偷字閃板,擅唱花腔,多用上頜加鼻音;

東路落腔平穩古樸,唱腔平穩,吐字清晰,多用喉音、齒音加鼻音,長於悲劇

戲曲內容

落腔內容主要反映了民間的日常生活和下層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婆媳關係、婚戀嫁娶、勞動生活等方面,如《借鬈髦》《藍橋會》《小二姐做夢》《小喜只趕嫁妝》等。這些劇目充滿了鄉村農民的氣息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歷史生活。

代表劇目

落腔傳統劇目眾多,擅長表現農家生活和民間傳說,多為生活小戲,文詞通俗,表演富有生活氣息,如《藍橋會》《安安送米》《小二姐做夢》《王定保借當》等。

分布地區

落腔主要流行於河南北部的安陽、新鄉、濮陽及河北、山西、山東的相鄰地區。

落腔在豫、冀、魯、晉一帶具有一定影響,是一筆珍貴的且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它既具有一般戲劇的共同特點,又有其獨特形成和成長的發展規律,對於研究當地以及中原地區戲劇史的文化形成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發掘、搶救和保護落腔,不僅可以使這一優秀稀有劇種得以傳承和發展,而且可以進一步豐富我國的戲曲文化寶庫。300多年來,內黃落腔歷經風雨能產生於此,發展於此,可見有其深厚的群眾基礎和頑強的藝術生命力。落腔擁有豫、魯、冀、晉四省交界地區的廣大觀眾,保護、傳承、創新落腔藝術,對於豐富當地及鄰近地區民眾的精神生活,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傳承現狀

21世紀以來,落腔演出市場日漸萎縮。一些身懷絕技的老藝人不斷謝世,專業團體只剩河南省內黃縣落腔劇團,落腔藝術亟待保護。

傳承人物

袁章考,男,漢族,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落腔。

保護措施

191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王夢生著《梨園佳話》,記載了部分落腔內容。

1986年,中國民族音樂集成河南省編輯辦公室出版《中國戲曲音樂集成 河南卷 落腔音樂》記載大量落腔曲譜。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內黃縣文化館獲得「落腔」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56年,內黃縣落腔劇團參加「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落腔傳統劇目《借糙縊》,受到好評。

2019年3月16日至17日,河北省邯鄲市魏縣落腔劇團參加北京梅蘭芳大劇院舉辦的戲曲非遺專場演出。

相關視頻

2017安陽元宵戲曲晚會 落腔《打定生》

參考來源

  1. 河南安陽內黃縣落腔,炎黃風俗網 , 201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