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龔保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螢火蟲》是中國當代作家龔保彥的散文。
作品欣賞
螢火蟲
「螢火蟲,夜夜來,我給你脫一雙爛草還(音hai,即鞋,漢中地方百姓把『鞋』稱『還』),泥里水裡跟我來……」
童年時所唱的眾多歌謠中,這首關於螢火蟲的歌謠在我腦海里印象最深,記憶最牢。以致好多年過去了,自己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孩子長成大人,並遠離鄉村住進城市,這首歌謠仍能十分熟練地隨口唱出。
那時我依稀也就三四歲光景,剛剛能記點事情,農村還處在生產隊時期,照明也好收割莊稼也好,既沒有電,也沒有農業機械。
每年秋天男勞力們在田野用手摔打下來挑到生產隊公房院壩里的稻穀,鋪在地上經過連續多天炎熱的秋陽曝曬,水分蒸發,乾繃響脆,要裝倉或給國家交公糧前,必須用手搖木製風車,將夾雜在稻穀中的秕谷、稗子、稻草末、稻包蟲、螞蚱、瓢蟲、螳螂等雜質攪乾淨。
而把這些堆積得像一座座山一樣的稻穀攪乾淨的任務,全由細心的婦女們在夜間(白天她們要干別的事情)加班加點完成。
金秋十月,夜涼如水,天地間一片漆黑,和母親差不多同齡的十幾個三十出頭的婦女,一人一架風車,摸黑用戳箕(一種用竹子篾條編織的農具)把地上穀子一次次裝起來,上到約一人多高的風車頂漏斗里,然後用手均勻有力地攪動風車攪把,憑藉風車轉輪旋轉搧起的風力,將輕重有別的稻穀和雜質分離開。只聽十幾架風車攪把轉動的吱吱聲,和稻穀從風車漏斗不停往下掉的唰唰聲,傳響在公房院壩里,縈迴在村子上空。
這個時候,我們這些孩子,也全聚集在大人們幹活的公房院壩,無拘無束,開開心心地要麼瘋跑着你追我趕捉迷藏玩,要麼互相牽着衣裳後襟站成「1」字形縱隊玩老鷹抓小雞遊戲。正玩得歡時,突然見一個個小火星一樣的亮點,不曉得從夜海深處哪兒飛來,一會兒在公房頂上游弋,一會兒在公房院壩上空穿梭,一會兒在公房院壩邊樹林裡起伏,一會兒又繞着母親和其他十幾個攪穀子的婦女盤旋。
它們忽快忽慢,忽聚忽散,忽高忽低,忽上忽下,像在尋找什麼,又似在匆匆趕路。見此情景,不知我們當中哪個年歲大點的孩子忽然高興地大聲對大夥喊道:螢火蟲來了,快抓螢火蟲玩喲!並舉起雙手邊向飛得最低的螢火蟲跑去追抓螢火蟲,邊放聲高唱本文開頭那首螢火蟲歌謠。
也就是在那夜,我不僅認識了螢火蟲這種小動物,也學會唱那首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螢火蟲歌謠。而且還在心裡想,如果這些螢火蟲夜夜能用自己的光把公房院壩漆黑的夜照亮,讓辛苦勞作的母親和其他婦女們不致於摸黑什麼也看不見攪生產隊穀子,那該多好呀!……
後來年歲漸長我上了學,通過讀書識字才曉得,螢火蟲是一種昆蟲,俗稱火金姑、亮火蟲,是昆蟲綱鞘翅目螢科中能夠發光的昆蟲的俗稱,已知共有2000多種,分屬8個亞科92屬,分布於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
它頭上有兩個長而軟的向兩邊翹開的八字形觸角,兩隻鼓凸的小眼晴。頭和翅膀、身子均為黑色。頸部為褐紅色。腹部分為若干節,節與節之間由一根根平行的環狀細線相連。尾部有一個夜間出來拎着四處飛翔照明的小燈盞。
螢火蟲發光,是生物發電的一種現象。進一步說就是,螢火蟲在飛翔過程中,通過身體內一些器官的運作,將發出來的電把尾部天然生成的一些熒光粉類東西點燃,從而發出醒目的亮光。
這種昆蟲大多個頭都僅有一粒窄狹細長的葵花子大,形狀有點像牛蠓或金蛉子,只在夏末和秋天出現。
特別是天氣不冷不熱的公曆十月中旬夜晚,只要你漫步鄉間,隨處都能見到它們在夜空中、草甸里、田野上、房前屋後、樹林河邊等地方,拎着一盞盞光色或黃或藍、或綠或白的小燈盞,頻繁飛來飛去。
它們那迷濛柔和的光亮在漆黑的夜幕中劃出的一道道優美的弧線或直線,不僅把秋夜裝點得情趣無限,還描繪得詩意盎然。
螢火蟲與中國人有着很深的交集和淵源。
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豳風·東山》中有這麼幾句詩:「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果贏之實,亦施於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戶。町疃鹿場,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懷也」。詩句中的「宵行」二字,指的就是螢火蟲。它雖然描寫的是一個戍邊戰士從東山回到家鄉,看到家鄉一派淒涼凋敝景象時悲傷的心情,但終究讓螢火蟲早早進入民族文化的典籍,引起後世子孫關注。
晉代人車胤,從小家境貧寒,夜裡想讀書沒有燈油,於是就捉來數隻螢火蟲,將其包在白絹里,製成一個口袋懸掛在書桌前,借着口袋裡一隻只螢火蟲發出的微弱亮光讀書,天長日久,學問大進,終於考取官職,功成名就,不但實現自己理想,還給無以數計平民子弟留下一個「囊螢夜讀」的勵志故事。
南北朝文學家蕭綱,夏末秋初之夜獨自一人靜立茅屋前,正心無掛礙、四處眺望欣賞夜色、傾聽蟲鳴時,忽然看見點點流螢在花間草叢優雅地飛濺起舞,被這些可愛的小精靈觸發靈感,吟出膾炙人口的《詠螢》詩一首:「本將秋草並,今與夕風輕。騰空類星隕,拂樹若生花。屏疑神火照,簾似夜珠明。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輕。」
最為有趣的要算唐代詩人杜牧,見宮中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女子落寞孤寂、失意惆悵、一腔愁緒無處傾述,於秋涼夜寒的傍晚,手握一柄團扇在庭園捕捉螢火蟲消遣,大筆一揮,寫下流傳千古的《秋夕》詩一首:「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牛郎織女星」。
這不,眼下時令又到金秋時節,我於夜幕降臨的傍晚時分,走出樓群密集的生活小區,走進人跡罕至的空山靜野中鍛煉和散步,只見綿綿秋風裡,朦朦月光下,一隻只光色鮮亮的螢火蟲,又從花間草叢、茂林修竹、瓜棚豆架、溪流水邊、夜海深處飛出來了。
它們仿佛挾着《詩經》的神韻,晉代的故事,南北朝的夜色,唐朝的佳麗,以及我兒時所唱歌謠熟悉親切的旋律,款款向我走來。
我驀然沉醉在這古典氣息與現代韻律相交織的秋夜融融螢光里,久久不願離去…… [1]
作者簡介
龔保彥,男,作家,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