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蔔(楊進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蘿蔔》是中國當代作家楊進峰的散文。
作品欣賞
蘿蔔
傳說這個蘿蔔重30斤,在城東關下園村發現。封建帝王對異象十分敏感。唐代設司天台,專職研究天象地兆,禍福吉凶。武則天對這個曠古未見的大蘿蔔,認定是天降祥瑞。龍顏大悅,即命御廚烹飪,製成一道狀如燕窩的蘿蔔羹。女皇品嘗後連聲稱讚,賜名「假燕菜」,繼稱「洛陽燕菜」。皇帝說好的,臣下誰敢說半個不字?於是,這道路普普通通的蘿蔔羹,立即身價百倍,列宮廷菜上品,為水席鎮桌菜之首。
有了武皇賜燕,水席趨於完整成型,正名「武后水席」。每逢喜慶大典,武則天總以水席犒賞臣下;官場上的宴請也多用水席。水席就成為「宮廷宴」、「官場席」,以後又傳至民間。宋代,改稱洛陽水席,綿延至今。
飯廳坐滿食客,大都是自選用餐。服務人員都着唐代宮廷裝。我們提前預訂了一個包廂,點了水席全宴。全宴共24道菜,分級定價,低檔的808元,中檔1080元,高檔的要看食材而定。我們14個人,要了中檔的。開席時,由「太監」宣讀聖旨,賜宴開席;由「宮女」端菜上桌,報菜名,釋菜義。營造着宮廷宴會的氣氛,也讓人明白每道菜的寄意。
先上桌是八個冷盤,也稱前八品。分別命名為服、禮、韜、欲、藝、文、禪、政,寓意是武則天八方面才能品德。如「文」,是用豆腐製成的「一本書」,喻武則天文才卓著,長書畫,善詩賦,有文采。「禪」,也是素菜:一朵蓮花,圍着一串黑褐色的佛珠。武則天出過家,喻心存佛念,廣布善跡。每件都一形一義,製作十分精細,令人發饞,但又不忍下筷。
接下來是16個熱菜。最先上桌是洛陽燕菜。自從「武皇賜燕」開始,洛陽燕菜一路走來,奔波一千三百多年,至1973年10月,周總理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到洛陽訪問,中午開宴,見席中的洛陽燕菜,中間飾有一朵用蛋黃製作的牡丹花。周總理風趣地說:「洛陽牡丹甲天下,菜中也能生出牡丹花,該叫牡丹燕菜」。周總理一句話,結了洛陽燕菜的千年歷史,開始了牡丹燕菜的新篇。牡丹,這張洛陽含金量最重的名片,被閃亮地擺上水席桌面。
熱菜的編排,有嚴格的菜序,按「四鎮桌、八大件、四掃尾」依次上菜。武周的歷史,女皇的傳說,都在每件菜餚之中。邊吃邊聽講。有意思的是,最後一道菜是「碧傘丸子」。說的是武則天臨終前,仍想要吃水席大宴,當上到最後一道菜時,她問這是何菜?侍從答道:丸子。武則天把「丸子」聽成「完之」,頹然長嘆一聲:「水席乃我也」,遂氣絕身亡。那個星象學家袁天罡,竟測算得如此精準,精準得讓人生疑:那些傳說,莫不是後人造假?
吃罷,終於明白什麼叫水席了。其一,全宴都是湯湯水水,以湯水見長,其二,吃一道,撤一道,再上一道,如行雲流水。由是得名。據說洛陽水席為全國各個菜系之源,我覺得潮州菜系更為接近,很像水席的縮版。你看,潮州菜的全宴,最普遍的認同是「十二菜桌」,是水席的一半;最先上桌是拼盤,四樣合一,也是冷盤,很像水席八冷盤的縮小綜合;配置是八菜四湯,也以湯水見長;菜序也是吃一道,上一道,和水席完全一樣。製作心靈手巧,粗料細作,也相同。潮州臨海,多河塘,食材豐富,味道更鮮美,稱潮州水席,也很貼切。
潮州的先祖來自中原,那麼,潮州菜系,是不是先祖南遷時帶來的一份中原文明?
作者簡介
楊進峰,必讀社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