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菩薩蠻 回文。夏閨怨(蘇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菩薩蠻·回文夏閨怨》

作品名稱:《菩薩蠻·回文夏閨怨》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詞

作者:蘇軾

《菩薩蠻·回文夏閨怨》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上片,情景交融,寫閨中少女夏日的生活容貌。下片,以物傳情,以閨中少女嘲笑郎君寫醒後的怨思。此詞用意雖不甚深,詞語自清美可誦。

原文

譯文

院無風,柳絲垂,閨人晝寢。閨人安靜晝寢之際,起風,庭院柳條搖擺。微風吹,汗味透香氣,薄衫生涼意。涼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氣。

紅潤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塊拌藕絲的小碗。盛有冰塊拌藕絲的小碗冰冷了她紅潤的手。郎笑碗中的藕絲太長了。閨人一邊吃長絲藕,一邊又嘲笑她的情郎。[2]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回文四時閨怨》之一。這四首詞均作於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十月。東坡被貶黃州,「杜門謝客」,冬至後又去天慶觀養煉。在無所收穫之後,寫閨怨回文以解脫。[3]

賞析

通常說的迴文詩,主要是指可以倒讀的詩篇。如南朝齊王融《後園作迴文詩》「斜峰繞徑曲,聳石帶山連。花余拂戲鳥,樹密隱鳴蟬」,倒讀亦能成文。六朝以還,作者漸多,詠歌日盛,工巧益增。宋人桑世昌編有《回文類聚》四卷,收錄了大量的回文作品。儘管回文作者用足心機,畢竟近於文字遊戲,有價值的作品不多,可以說是難能而不可貴。宋詞中回文體較少,《東坡樂府》中有七調,姑錄其「四時閨怨」中的「夏閨怨」一首,聊備一格。

東坡這首回文詞,兩句一組,下句為上句的倒讀,這比起一般迴文詩整首倒讀的作法要容易些,因而對作者思想束縛也少些。一首好的迴文詩詞,除了在格律、內容、感情、意境等方面的要求外,還有一種特殊的講究,就是倒讀後的文意應與原來的有所不同,這是比較難辦到的。東坡的七首回文詞中,如「郵便問人羞,羞人問便郵」、「顰淺念誰人,人誰念淺顰」、「樓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樓」、「歸不恨開遲,遲開恨不歸」等,下句補充發展了上句,故為妙構。

再看這首「夏閨怨」。上片寫閨人晝寢的情景,下片寫醒後的怨思。用意雖不甚深,詞語自清美可誦。「柳庭」二句,關鍵在一「靜」字。上句雲「風靜」,下句雲「人靜」。風靜時庭柳低垂,閨人睏倦而眠;當晝眠正熟,清風又吹拂起庭柳了。同是寫「靜」,卻從不同角度着筆。靜中見動,動中有靜,頗見巧思。三、四句,細寫晝眠的人。(古詩百*科首發)風吹香汗,薄衫生涼;而在涼衫中又透出依微的汗香。變化在「薄衫」與「薄汗」二語,寫衫之薄,點出「夏」意,寫汗之薄,便有風韻,而以一「涼」字串起,夏閨晝眠的形象自可想見。過片二句,是睡醒後的活動。她那紅潤的手兒持着盛了冰塊和蓮藕的玉碗,而這盛了冰塊和蓮藕的玉碗又冰了她那紅潤的手兒。上句的「冰」是名詞,下句的「冰」作動詞用。

古人常在冬天鑿冰藏於地窖,留待夏天解暑之用。杜甫《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詩「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寫以冰水拌藕,猶本詞「手紅」二句意。「郎笑藕絲長,長絲藕笑郎」,收兩句為全詞之旨。「藕絲長」,象徵着人的情意綿長,古樂府中,常以「藕」諧「偶」,以「絲」諧「思」,藕節同心,故亦象徵情人的永好。《讀曲歌》:「思歡久,不愛獨枝蓮(憐),只惜同心藕(偶)。」自然,郎的笑是有調笑的意味的,故閨人報以「長絲藕笑郎」之語。笑郎,大概是笑他的太不領情或是不識情趣吧。郎的情意不如藕絲之長,末句始露出「閨怨」本意。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台詩案」。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後,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後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祐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4]

視頻

菩薩蠻回文夏閨怨

參考資料